台湾清华大学,旧称:清华学堂,清华学校,于1955年在台湾新竹地区复校,由梅贻琦校长主持,并沿用原校名“国立清华大学”,先设立原子科学研究所招收研究生,1957年正式开始招收本科生,恢复为一所完备的大学。梅贻琦既担任过北京清华大学的校长,也是台湾的清华大学的创校校长。 新竹清华定位为研究型大学,是台湾地区最重要的四所大学之一(台、成、清、交)。
学校简介
台湾清华大学,又名“国立”清华大学(英文: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NTHU),简称清大或清华 。为台湾数所顶尖大学之一,经常与国立交通大学相提并论。前身为1911年在北京设立的清华学堂。1925年设大学部。对日期间,西迁至昆明,与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共内战后,清华大学被分成两个,北京的清华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管,而台湾当局则于1955年于台湾省新竹市让清华大学复校,复校之初首设原子科学研究所。1964年恢复大学部。目前共设有理、工、原子科学、人文社会、生命科学、电机资讯及科技管理七个学院;共有十七个学系,十九个独立研究所。学生数量大学部5114人,研究所5526人,占地面积105.5公顷。
校长的话
清华大学有辉煌的历史与光荣的传统,建校可溯至民国前一年(西元一九一一年)的「清华学堂」,」乃由清廷将美国退还尚未付足之「庚子赔款」设立,经多年惨澹经营,人才辈出,包括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以及有数学诺贝尔奖之誉的沃尔夫奖得主陈省身等校友。民国四十五年在台湾新竹复校,复校初期重点为原子科学,其後扩展至理工方面,近二十几年来更积极发展人文社会、生命科学、电机资讯与科技管理领域科系;如今清华已成为一人文社会、理、工、生科、管理领域均衡发展的学府。在台已造就英才超过五万人,在国内外各行业均有优异表现,校友包括诺贝尔奖得主李远哲、研究院院士十二人,产学研界领袖不可胜数。
清华大学的教育目标为: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致力培育德、智、体、群、美五育兼优,具备科学与人文素养的清华人。学校除正规专业与通识课程,提供智、体、美育学习锻鍊的机会,更藉由导师辅导与课外活动提升道德感、价值观念与群我互动关系,全力打造清华校园为人文荟萃学术殿堂,博雅与专业人才培育场域,创新科技研发重镇以及多元进步社会推动基地。同时积极延揽优秀人才,增强师资阵容,提升研究、教学、服务品质,培育优秀学生,同时提供丰富校园生活以及激发学生成长机会,改善基础设施,营造卓越研究环境,加强产学合作研究,推广人性关怀科技,把握区域优势,整合资源。而为面对地球暖化、能源短缺的挑战,全面启动「新能源绿色校园」计画,有效整合现有优势与资源,使清华成为台湾能源科技以及维护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重镇。
在许多学术指标上,清华教师表现均为两岸三地大学第一。近年来推动顶尖大学计划,清华每位学生平均获得全国各大学学生中最高额补助。「台湾能有大学进入世界前百大」是近年重要的教育政策之一,但观诸全球大学,根据英国调查,教师规模在1,000名以下的大学,本校排名第37名;而如以教师规模700名以下的大学来评比,本校更排名第11;因此如果台湾希望有大学能够进入全球前十大,「清华」绝对是唯一的选择。现阶段努力方向是打造华人地区首屈一指学府。
清华过去已有许多开创性的教育规画,如多元、跨领域学程,领先全国的通识课程设计,最近则有大一不分系双专长计画、繁星计画、国际志工、国际交流学习等计画。在长年思考改进本校大学部教育,并参考世界著名学府措施後,本校「大学部教育改进工作小组」针对教育目标以及校园生活、共同必修课、通识教育作全面性检讨,已提出整体性改进方案,正陆续施行中。於此过程中,老师是潜能的激发者与引导者,学校致力於结合校内、外与校友资源,期许学生们在清华学习环境中,经由辅导,扩大生活体验,思索及讨论重要议题,参与社会关怀活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增长计划规划能力与执行力,强化挫折复原力以及人际互动与合作精神。
大学的英文是university源自拉丁文universus (宇宙),代表大学经验不受时空限制,欢迎同学们,在完成高中学业後,选择“清华园”作为求知识、求真理的殿堂,清华的优质学习环境,陪伴你体验丰富的校园生活,「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充实自己,以「究天人之际」,得以在未来的人生舞台上「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进而「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校史
历史概况
清华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可溯至民国前一年(西元一九一一年)的「清华学堂」。最初之酝酿,是在前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间,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因美国国务卿海约翰(John Hay)氏有「美国所收庚子赔款原属过多」之语,一方面分向美当局劝请核减,一方面上书清廷请以此款设学育才。中间虽因发生粤汉铁路废约之关系而生阻,但梁氏努力不懈,卒得美国国会之赞同,将处置赔款全权付与总统。照条约中国应付美国赔款二千四百四十四万七百七十八元八角一分,经总统决定将当时尚未付足之一千零七十八万五千二百八十六元一角二分,从一九0九年一月起退还中国。
早期留学生
光绪三十四年(西元一九0八年)七月十一日,美国核减赔款之文告由驻华公使柔克义送达中国,我外务大臣庆亲王答覆上述公文说:「体会新近贵国总统希望鼓励中国学生赴美入学校及求高深学问之诚意,并有鉴于以往贵国教育对于中国之成效,大清帝国政府谨诚恳表示此后当按年派送学生到贵国承受教育。」同日,外务部致美国公使馆函称:「从赔款退还之年起,前四年中国将次第派送一百学生;迨四年终局,中国将有四百学生在美,从第五年起,直至赔款完毕之年,每年至少派送五十名学生。」并派为特使赴美表示谢意。
游美学务处和肄业馆
民国前三年(宣统元年,西元一九0九年)是为美国退还赔款之第一年,外务部与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商定学生游美细则后,会同学部奏请设立「游美学务处」及附设「肄业馆」。六月初四日游美学务处奉准设立,派外务部丞参周自齐为总办,主事唐国安及学部郎中范源濂为会办,驻美公使馆参赞容揆为驻美学生监督。初赁北京东城侯位胡同民房一所为办公处,后又迁入史家胡同。九月奏准将北京西直门外「清华园」作为游美学务处兴建「肄业馆」馆舍之用。是为清华得名之始。清华园原系道光帝赐其第五子惇亲王(奕综)之赐园,俗称小五爷园。
清华学堂
惇亲王死后,长子载濂袭爵为王。庚子之乱,拳民曾集于园中设坛,事后载濂被削职,赐园为内务府收回。因外务部在呈奏游美学生办法内,建议在京城外清旷地方设立肄业馆,中堂那桐等颇表赞同,派员各处觅地,认为清华园比较相宜,即拨作馆址。面积凡五百三十亩。择定清华园为肄业馆馆址后,即着手修理及建筑,原希望一九一0年秋可以使用,不料工人罢工数月,耽误时期。迨至馆舍相继完成,将肄业馆改称「清华学堂」,于民国前一年(西元一九一一年)四月初一日(阳历为四月二十九日,是为清华校庆日之由来)正式开学,在工字厅举行开学仪式。游美学务处亦迁入工字厅办公。首任教务长为胡敦复。清华学堂成立之初,乃由正副监督三人管理,即是由游美学务处之总办与会办担任。同年十月,武昌起义开始,学生纷纷请假回家,清华学堂被迫停课。
清华学校
经过一阵惊心动魄的革命,清帝宣统于西元一九一二年三月三十日退位,建立。民国成立之后,将「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于五月一日重行开课,并裁撤「游美学务处」,使之隶属。任命唐国安为清华学校第一任校长,周诒春为教务长。十月,任命周诒春为副校长。清华学校为将来扩充规模起见,在民国二年春请政府将毗连校西之「近春园」(俗称四爷园,为道光帝赐第四子咸丰帝奕之赐园)并入校址。近春园西隅有「长春园」,旧名水磨村等邻近地亩,亦并入。清华之有充裕经费,又得景致悠美的园林以为校园,学习环境得天独厚。
清华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较当时之其他学校深具特色。譬如:希望学生有强健的体魄,所以对于学生体育特别重视。除平日积极提倡外,当学生毕业前,必须通过最低标准之五项运动(游泳、百码、跳高、跳远、掷铁球),如有任何一项不及格,扣发毕业文凭,取消出洋资格。值得一提的是,民国二年二月曾派选手参加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之第一届远东运动会,开中国学校参加国际竞技之先河。另外,学校亦不时请名人学者来校讲演,像民国三年冬,梁启超先生来校演讲,以「君子」为题。其引述易经中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勉励同学,学校遂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采为校训。
扩大规模
民国二年三月初,唐国安校长病逝校内寓邸。令周诒春继任校长。周校长任内,因财政比较宽裕,故对外设法扩充留美学额;对内一面增加在校学生数目,一面添置设备与建筑。而自民国三年起,更间年选派专科女生十名(有时不足额)留美,由公开考试决定。民国七年一月四日周校长以力微任重,劳顿成疾,恳请辞职,批准。
自周诒春校长辞职以后,清华校长之人选几经更迭。起先派张煜全为校长。张因体弱多病,终日与药瓶为伍,学生大为不满。民国八年元月张煜全校长以学风(上年十二月廿三日学生会开成立大会,张加以干涉,发生风潮,至于罢课。)理由辞职获准。继派罗忠诒继任,但同学对罗表示拒绝,致未能到校而请辞;因当时无人被允任为清华校长,故董事会选其主席严鹤龄为代理校长。同年八月,派金邦正为清华校长;金邦正校长在民国十一年向辞职。四月,部令派曹云祥为代理校长,十月六日,曹云祥正式署理校长,在任约六年。
学术规模突破
曹校长任内,清华的学术规模有了巨大之突破。如在民国十四年春成立国学研究所,聘请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诸先生为导师。同时,也开始招收大学部学生,分文、理、法三院,并附设研究所。设立大学部之目的,在于由国内造就国家需要之人才,而不仅是为出国留学作预备。且考虑到退还庚款有限期,恐日后难以为继。略带一提,在民国十六年由汪鸾翔(字巩庵)撰词,何林一夫人作曲,清华始有中文校歌。
国立清华大学
民国十七年曹校长辞职获准。严鹤龄再度被任命为代理校长,于一月十四日到职,四月请辞。派温应星继任校长,仅二月,因北伐成功,北京政府消灭,温亦离职。八月,改「清华学校」为「国立清华大学」,任命孙科为校长,孙不就,改任罗家伦为校长。罗校长于九月十八日就职,对校内组织,多所改易。当统一北方时,原属之清华董事会因之消灭,而清华之隶属问题又起,大学院欲收归辖下,但则借口外交关系不肯放手,终由二机关会辖,另由二单位合组一董事会治理。董事会之存在一直为人所诟病,主要是因为清华之整体发展常因董事会之权限过大而处处受阻。所以民国十八年四月三十日,行政院议决,将清华基金经整理后,改由「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管理。「清华校务及游美学务基金保管委员会」在南京开会通过上项议决案。民国十九年五月,清华学生对罗校长有不满表示,罗亦以学风为理由而辞职。罗氏离校后,清华校长虚悬达十一月之久,其间校务由校务会议维持。另一方面,董事会问题因罗校长的努力,终使大学院及合派之董事会撤销,清华遂直隶于。
之后,于民国二十年三月十七日任命吴南轩为校长,四月十六日就职。又因与师生不合,而于六月二十五日离开北平。在清华师生的压力下,委派翁文灏教授代理校务。翁文灏于七月起开始代理校务,但于九月中旬即辞去代理兼职,教授会与学生会开会挽留无效。最后,由于范源濂的极力推荐,决定派梅贻琦为校长。梅贻琦校长终能获得清华师生的充分支持,一直续任至一九四八年底才离开。一九五五年在新竹复校后,又继任校长,直到一九六二年五月病逝为止,前后共三十一年之久。
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未几平津沦陷。八月,清华大学奉令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长沙合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任命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三校长为临大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共维校务。十月十日,临大正式开课,校址设长沙小吴门外韭菜园圣经书院,理工学院在长沙对岸岳麓山岳麓书院上课,文学院在衡山上课。但是,战况吃紧,容不下一张书桌。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二十七年一月,上海战事恶化,南京沦陷,政府迁都重庆,不得已只得再将临大迁往云南昆明。第一学期结束后,除器材书籍,已陆续分批运往昆明外。全校师生,分海陆两途入滇:(一)海线:自长沙乘粤汉铁路至广州,以广州珠江对岸之岭南大学为招待站,然后分批自广州乘船至香港,由港乘轮至安南之海防,再自海防乘滇越铁路,分三日抵达昆明。(二)陆路:组织「湘黔滇旅行团」,由政府派中将黄师岳担任团长,率领师生三百余人,于二月十九日自长沙出发。由长沙至益阳系搭船,再由益阳步行经过湘西抵达沅陵。由沅陵至晃县系乘卡车,乘卡车是顾及当时湘西局势不靖,为师生安全起见,有必要快速通过。嗣后穿越云贵高原,直达昆明,完全步行。于四月廿八日平安抵达,沿途历时六十八日。临时大学迁滇之后,即奉令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的领导体制和行政组织系统是沿袭长沙临大原有的体系,并遵照在民国二十七年颁发的《大学组织法》之规定施行的。常务委员会为学校最高权力机构,以清华梅贻琦校长任常务委员会主席。三校校长中,北大校长蒋梦麟和南开校长张伯苓同时在重庆任职,所以较少来校,而清华校长梅贻琦常驻昆明,是实际掌理校务者。
民国二十七年五月一日在昆明、蒙自两地开课。文、法商两学院在蒙自上课,理、工学院在昆明上课。理学院租借西门外昆华农业学校为校舍,工学院租借拓东路迤西会馆、江西会馆、全蜀会馆,总办事处设在城内崇仁街,同时在城西三分寺附近购地一百二十余亩建筑校舍。一学期后,文、法商学院迁回昆明,租借昆华工业学校为校舍。新设的师范学院(民国二十七年十二月十二日成立)租借昆华中学为校舍,总办公室迁至才盛巷二号,继而迁至昆华工业学校。民国二十八年春校舍落成,总办公室及文、理、法商学院集中至新校舍。二十九年侵入越南,重庆政府欲迁往四川,而只在四川叙永暂设分校。一年级新生及先修生在叙永上课,校本部仍留昆明不动。次年夏,局势趋向稳定,叙永分校便告结束,学生六百余人迁返昆明上课。
在教学条件上,远较战前清华为差。由于战事影响,大部分仪器设备未能迁出,沦于敌手,迁出的部分贵重图书亦在北碚毁于日机之轰炸。此一时期,不仅仪器设备差,图书亦十分缺乏,学生阅读的指定参考书或者没有,或者只有很少几本,学生要上图书馆排长队挤借,形成“抢”风,馆门屡次被挤破。因抢借参考书或过期不还而被记过的学生,占受校纪处分的学生的大多数。这种现象在教育史上应是难得一见的吧!而清华研究院方面,在爆发后曾一度停办。二十八年度开始恢复文科研究所。二十九年起,先后恢复法科研究所与理科研究所。除了文、法、理科研究所外,清华尚有特种研究所。特种研究所是清华利用庚款基金利息单独举办的,包括农业、航空、无线电、金属、国情普查五个研究所。农业研究所成立于民国二十三年,航空研究所于二十五年设于南昌。无线电、金属研究所则于二十六年筹办于长沙。后,农业、航空、无线电研究所也先后辗转迁滇,并在昆明正式成立金属研究所,又与社会部合作,成立国情普查研究所。除了航空研究所设于白龙潭外,其它四个研究所均设在大普吉。二十八年,政府宣布庚款暂行停付,清华之特种研究所仍设法在昆明继续维持。三十二年五月,废除不平等条约,庚子赔款止付,自此清华经费改由国库拨给。特种研究所亦仍在昆明继续工作。随着胜利,清华北上,五个研究所相继结束了它们的工作,其设备、人力等均分别并入有关各系。
返回北平
民国三十四年八月,日本无条件投降,西南暂时仍在昆明继续课业。三校工作开始筹备。十一月,梅校长飞返北平,接收清华园校舍。占领下之清华园,因以校舍供作军营,八年蹂躏,面目全非,需大事修缮得以复校。翌年,西南结束,特在昆明立碑以纪念三校在八年中的艰苦合作。而师范学院则改为国立昆明师范学院。三校分别,清华园修葺整理,颇费周章,于十月十日才恢复上课。
在台复校
三十七年冬,清华还在上课,解放军突由南口进至北平西郊,与战于学校墙外。不久退守城内,处在郊外的清华园,于是落入解放军的势力范围。梅校长适于前一日因公入城,当时城郊交通断绝,校长只可留在城内,校政暂由校务委员会主持。政府眼见局势日非,于是派遣专机迎接梅校长去南京。次年,梅校长先赴欧,后往美纽约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会商清华基金保管及运用事宜。自“民国四十年”开始以清华基金利息协助在美学人研究,并以学术书刊仪器赠送台湾专科以上学校。
民国四十四年,“中美合作研究原子能和平用途协定”正式签字,“政府”决定设立原子科学研究机构,发展原子科学之研究,乃电召梅贻琦校长返国筹议。并于同年十二月,由“行政院”组设清华大学研究院筹备委员会,以“长”张其昀,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国防”、“外交”、财政、经济四部代表,暨蒋梦麟、浦薛凤、钱昌祚,陈雪屏、钱思亮、金开英、洪绅诸先生为委员。
决定:(一)校址设于新竹赤土崎。(二)先设原子科学研究所,招收研究生。(三)开办费及建筑费请政府核发,图书仪器费由清华基金支付。
翌年一月,即在台北成立筹备处,以陈可忠为主任;清华在台复校工作由此开始。名为复校,实为建校,因为除了梅校长本人外,并无一物自北平搬来。择地、建屋、购置图书仪器、装配实验室,一切都得从头做起,历尽艰辛。
清华复校的校址设于新竹,是由中国石油公司所拨让的新竹市赤土崎土地约四十二亩,连同新竹县政府赠送土地约三十四亩,又陆续收购民地,总校址面积达八十六亩有奇,约合一千三百市。接收之后,即着手兴建校舍,其建筑先后依次为办公大楼及东院教授宿舍、天然气柜、物理馆、新南院教授宿舍、单身教授宿舍、反应器馆、核工馆、科仪馆。建设校舍之同时,亦着手准备招生授课。四十五年九月,即招考原子科学研究所首届研究生,录取廿一人,先假台湾大学上课。课程为二年制,毕业授理学硕士学位。次年,首批校舍(办公室、教授住宅及职员、学生宿舍)完工,秋季即开始在新竹上课。
在筹备仪器设备方面,梅校长于民国四十五年赴美洽聘教授的同时,亦洽订原子反应器及订购仪器,并洽拨基金年息。同年,向美国订购范氏加速器,于四十七年七月开始安装,次年春安装完成。当时原子科学研究所最重要的设备为清华开池反应器,于五十年四月十三日达到临界。这座反应器系于四十七年三月和美国奇异公司签约,“四十七年”冬开始兴建,五十年十二月二日在台北举行正式落成典礼,共耗资美金一百零五万元。值得一提是此项水池式反应器(俗称原子炉)土木工程由华泰建筑师张昌华设计,装置工程乃由清华自行设计施工,机件装置时,由中国石油公司、台湾电力公司、台FW铝业公司分别派员操作,并得经济部联合工业研究所之协助,为国内工业界与学术界首次密切合作之成果。对于原子炉之兴建,梅校长不遗余力,所以梅校长于五十一年五月十九日病逝于台大医院后;为纪念梅校长,特命名反应器实验馆为「梅贻琦纪念馆」。
整体而言,新竹清华是起自原子科学研究所一所,而后慢慢滋长扩展,逐渐成为理工大学,进而进入人文科学园地,成为较为完整之大学。因此在发展上,除了原科所外,民国五十一年夏,因鉴于数学之重要性与日俱增,国内大专学校师资至为缺乏,为培植数学研究人材,充实大专数学师资,并加强原子科学研究之数学课程,增设了数学研究所,于五十二年春季招考第一届研究生。五十三年,恢复大学部,先设置核子工程及数学两系,参加联合招生。五十四年,增设物理学系,五十五年又增设化学系。同年七月,成立物理研究所,隔年设立博士班。五十七年成立化学研究所,招收第一届研究生。后犹继续成立各种所系,并将原有所系分设三学院,即理学院、工学院、原子科学院。自“七十三学年”度起更增设人文社会学院,将六十九年设的中国语文学系与七十一年设的外国语文学系纳入,并成立经济系。翌年,增设历史研究所硕士班,为清华人文社会学院的第一个研究所。清华历史研究所是以中国思想史为教学研究之重心,同时配合清华理工科之特色,亦注重科技史之研究。八十一年七月,增设生命科学院,将生命科学系、生命科学研究所及生物医学研究所隶属之。八十六年二月成立教育学程中心,提供中小学师资之职前教育课程。八十七年二月,增设电机资讯学院,将资讯工程学系、电机工程学系、电子工程研究所改隶电资院。
九十年八月,增设天文研究所硕士班、资讯系统与应用研究所硕士班。九十一年八月,增设微机电系统工程研究所硕、博士班、台湾文学研究所硕士班,人文社会学士学位学程,生命科学院调整为生命科学系、分子与细胞生物研究所硕、博士班、分子医学研究所硕、博士班、生物资讯与结构生物研究所硕、博士班、生物科技研究所硕、博士班。九十二年八月,资讯工程学系学士班新增第3班、物理系学士班增设光电物理组、成立光电工程研究所硕、博士班及工业工程与工程管理硕士在职专班。九十三年八月,成立经济学系博士班及社会学研究所博士班。九十四年,本校获补助「迈向顶尖大学计画」前两年每年新台币10亿元;二月,电机资讯学院产业研发硕士积体电路设计专班成立,八月,宜兰园区筹备处成立;增设资讯系统与应用研究所博士班、科技管理研究所博士班、工学院产业研发硕士光电科技专班;经济学系由人文社会学院改至科技管理学院。九十五年六月,材料科学中心与奈米微系统中心合并为奈微与材料科技中心;八月,原子科学系更名为生医工程与环境科学系,成立台湾研究教师在职进修硕士学位班、理学院学士班、科管院学士班。九十六年八月,微机电系统工程研究所更名为奈米工程与微系统研究所,成立核子工程与科学研究所、国际专业管理硕士班、工学院院招生、人文社会学院院招生;增设计量财务金融学系硕士班、科技管理研究所硕士在职专班。九十七年二月,本校获补助「迈向顶尖大学计画」后三年每年新台币12亿元。现本校设有七个学院,十七个学系、二个学士学位学程、二十一个独立研究所及四个在职专班。
清华大学还有一项值得讲述的特色,是民国五十八年与国立交通大学联合举办的「梅竹锦标对抗赛」(包括球类比赛、接力、拔河、棋桥、中英文演讲及辩论等项目)。梅竹锦标赛,系分别纪念清华与交大有卓越贡献之清华前校长梅贻琦先生与交大前校长凌竹铭先生,『梅』代表清华大学,『竹』代表交通大学,以梅竹冰清高洁,并立于岁暮严寒,代表两校友谊永固及合作无间,克服困难之精神。多年来,梅竹赛已经形成清、交的校园文化传统,清大、交大学生及毕业校友们,亦皆以参与为荣。
综观清华历史,新竹清华所呈现的气象,实与之前的清华南辕北辙。例如北京清华的校长风波,教授会与学生会的力量颇具决定性,当然这是与五四运动以来的学风有关;新竹清华就鲜少有类似情形,校长的人选一直是委派,直至近年才有校长遴选的活动,而学生对校长人选问题向来是无权过问,可见新竹清华学风之异于前。事实上,新竹清华几十年来即已形成了迥异于前的校园文化传统。
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本校校训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源于周易乾坤二卦,卦辞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缘民国三年冬,梁启超先生来校演讲,讲题为「君子」,即以此辞为中心内容,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并把此二卦辞作了如下的诠解:
「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知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子世犹舟之航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顺风而后帆,登岸无日矣。」
「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君子责己甚厚,责人甚轻。孔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盖惟有容人之量,处世接物,坦然无所芥蒂,望之俨然,此所以为厚也,此所以为君子也。」
接着,梁先生又引申勉励清华学生说,「清华学子,荟中西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所谓君子人者,非清华学草,今日之清华学子,将来即为社会之之鸿儒,集四方俊秀,为师为友,相磋相磨,他年遨游海外,吸表率,语、默、作、止,皆为国民所仿效,设或不慎坏习,惯之传行,急如暴雨,则大事偾矣。深愿及此时机,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则民国幸甚矣!」
这次演讲以后,学校即以此八字为校训,作图制徽,永久流传
校旗
校旗与校色,在英文本为一辞(Color),意即以一定颜色制定的,代表学校的旗帜,绶带,徽章等。
大陆易手前清华一直以紫,白二色作为自己的(Color),是否经过学校正式决议,目前尚未查知,但在最早的英文校歌上(1916年以前)即已有了这样的句子:
O Tsing Hua,fair Tsing Hua,college bright,
May we be loyal to the purple and the white.
当时的中文译文是:
「噫清华,嘻清华,吾校岿巍,
美哉吾校旗,愿日增汝之光辉。」
早在一九一七年以前,学校曾把白色的「自强不息」校徽,印制在紫色的质地上作为校旗,在各种庆典上悬挂,而在一般埸合,特别是印刷品上,则恒以长三角形紫白二色参半,印以中英文校名的旗帜为多用。早年,校友们都把忠诚于自己校旗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并经常讴歌赞颂。例如一九二三年,闻一多曾在长诗「园内」里写道:
你若会唱园内之“明日”,
你当想起我们紫白的校旗,
你便唱出风旗飘舞的节奏,
......
飘啊!紫白参半的旗哟!
飘啊!化作云气飘摇着!
白云扶着的紫气哟!
氲氤在这“水木清华”的景物上。
云气氲氤的校旗呀!
你在百尺高楼上飘摇着,
近瞩京师,远望长城,
你照临着旧中华的脊骸,
你照临着新中华的心脏。
啊!展开那四千年文化的历史,
警醒万人,启示万人,
赐给他们灵感,赐给他们精神!
云气氲氤的校旗呀!
在东西文化交锋之时,
你又是万人的军旗!
万袒负荆的时间过了,
万人卧薪尝胆的时间过了,
万人四千年的文化!
与强权霸术决一雌雄!
........
新竹清华的校旗,用了传统的紫白二色,紫色为底,中间为英文字母TH所组成的图案,中间有一“清”字,像个展翅的鸟,上有“国立清华大学”字样。
校歌
校歌的由来. . .
清华建校之初,即制定了自己的校歌。第一首校歌词皆由外籍女教师Miss Kathorine E. Seelye所作,词为英文,题名“Tsing Hua College Song”但词谱均不出色,兹举其第一段的中文译词如下:
同学少年肝胆相亲,荟萃一堂豪爽;
我歌于斯汝其和予,斯校一时无雨。
广播令闻,舣立荣名,群雄莫与争衡,
谓予不信,请君来临,会当赞和同声。
同声,同声,会当赞和同声。
后来出现的「清华优胜歌」(Cheer for old Tsing Hua)则是很受师生欢迎的佳作,但不宜作为校歌。歌词为:
Cheer for old Tsing Hua,Tsing Hua must win.
Fight to the finish,never give in.
You do your best,boys,we‘ll do the rest,boys.
Fight for the victory,Rha,Rha,Rha!
当时译的中文是:
欢呼我清华,清华必胜。
再接再厉兮,无退有进。
君尽全力兮,予图未竟功,
同心同力争雄,攻,攻,攻!
在这以后,又曾出现过几首歌唱学校的歌曲,如「清华爱国歌」「清华进行曲」(March Forward Tsing Hua)等,但也均不适合于作校歌用。
民国十二年,西历一九二三年前后,学校公开征求校歌,当时在清华教授国文与哲学课的汪鸾翔先生(字巩安,汪健君先生的尊翁)以其佳作「西山苍苍」应征,经校外名人审定膺选,又经本校英文文案处主任何林先生的夫人张丽真女士配曲,赵元任氏编合唱,于是成为隽永流传,直深受历代师生欢迎的佳作,歌词共有三段,录之如:
(一)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
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二)
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微,
新旧合冶,殊途同归,肴核仁义,闻道日肥。
服膺守善心无违,服膺守善心无违,
海能就下众水归,学问笃实生光辉。
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三)
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孰介绍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视,泱泱大风。
水木清华众秀钟,水木清华众秀钟,
万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无穷。
无穷,无穷,赫赫吾校名无穷。
无穷,无穷,赫赫吾校名无穷。
校花
人们习惯把紫荆和丁香视为清华的校花,但未见诸典籍,可能只是一种约定俗成,民国五年除夕,闻 一多在的中等科曾以“Much Ado about Nothing”为剧名参加校内演剧竞赛,获优胜奖,这个剧的中文题名即为「紫荆魂」,可能也与赞颂紫荆的品性有关。
把这两种花视为校花,首先是由于它们与校旗,校色的颜色一致,(紫荆花为紫色,丁香花分为紫白二色);其次是由于这两种花都是在校庆日前后盛开。陶瀛孙34学长,就曾在校友通讯上为文建议,定紫荆或丁香为校花。
紫荆西方叫「红穗树」(Judas Ear Tree),绰号又叫「犹大之耳」属豆科,其特性是先花后叶,茎条节节缀以紫红色之豆花簇,故亦称「满江红」,叶为心脏形,叶质厚,所结豆荚,扁平光泽,为黄褐色,丁香西方叫Lilac,属木犀科(Oleaeae),花四瓣二蕊,作漏斗形,集合成簇,当冬季叶落,每可以枝稍所缀黄色二裂之果辨之。
校呼
“嘶....砰,叭,清华,清华,清华。”
这是清华大学运动场上啦啦队的呼声,也是校呼。
新竹复校以后,运动埸上,啦啦队似乎不再用这种叫法,而每年校庆,典礼结束之前,总会有人领着大家,嘶....砰叭一番。
“民国”六十年代,记得经常是由程树仁校友领军。也记得,他的绰号叫Gorilla.七十年代,黄中孚33(牛)学长,有几年不但领导,而且讲解,表演,大家呼喝得很起劲。洪同学长,也曾领过许多次。之后他年迈退休,校呼在新竹,就成为绝响了。
大事记
1909年利用美国退还庚子赔款,考选留美学生,成立「游美学务处」主其事。越二年勘定校址,筹设学校,称清华学堂。
1911年3月开学,旋以辛亥革命暂停。
民1年春,复课,「清华学堂」改称「清华学校」,仍为留美预备学校性质。
民14年成立国学研究所。开办大学部,设文、理、法三学院。
民17年改称国立清华大学。
民18年正式成立研究院,分文、理、法三部;大学部第一届学生亦于是年毕业。民21年增办工学院。
民26年对日军兴,南徙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民27年长沙临大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民34年胜利,西南仍继续课业,三校同时分别开始筹划工作。
民35年秋,本校北平,并增设农学院。
民44年中美两国订立原子和平用途协定,政府决定设立原子科学研究机构,发展原子科学之研究,乃电召梅贻琦校长返国筹议。组设清华大学研究院筹备委员会,勘定校址于新竹,筹划复校,创办原子科学研究所。
民45年1月,在台北成立筹备处,聘陈可忠为主任,正式展开筹备工作。7月,原子科学研究所成立,招考第一届研究生。
民50年具有壹千功率之水池式核子反应器(原子炉)一座,完成初步临界运转,开始作业。一方面适应教学研究需要,一方面配合国家政策,展开原子能和平用途之推广工作,是为中国进入原子能时代之里程碑。
民51年5月19日梅校长病故,陈教务长可忠奉命代理校务(“民54年”真除)。夏,本校鉴于数学之重要与日俱增,国内大专学校数学师资至为缺乏,为培植数学研究人材,充实大专数学师资,并加强原子科学研究之数学课程,增设数学研究所。
民52年春,数学研究所招考第一届研究生。
民53年“政府”鉴于培植科学基础人材,适应国家发展科学教育之需要,指令本校恢复大学部,设置核子工程及数学两学系,参加联合招生。
民54年增设物理学系。
民55年增设化学系。原子科学研究所之物理组,以数年来之经营,设备渐臻充实,青年物理学家返国来校任教者,亦渐增多,乃于秋季成立物理研究所,招收第一届研究生。
民56年设立物理研究所博士班。
民57年原子科学研究所化学组,亦以成立物理研究所同样情形成立化学研究所,招收第一届研究生。
民58年7月陈校长可忠退休,阎振兴先生继任校长。
民59年6月阎校长调任立台湾大学,本校校长由徐贤修先生继任。原子科学研究所核工组改设为原子核工程研究所。
民61年增设应用化学研究所、应用物理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材料科学工程学系、工业化学研究所、工业化学系、动力机械工程学系。
民63年增设分子生物研究所、工业工程学系及化学研究所博士班,均开始招生,并将原有所系分设三学院,即理学院、工学院及原子科学院。
民64年9月,徐校长奉命转任国家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本校校长由张明哲先生继任。
民65年增设电机电力工程系,电子计算机中心成立。
民66年增设电机电力工程研究所(于六十八学年度起更名电机工程研究所,电机工程学系),计算机管理决策研究所及辐射生物研究所。
民67年增设高分子研究所。
民68年工业化学研究所增设博士班,均于当年招生。
民69年增设工业工程研究所,大学部增设中国语文学系;工业化学研究所、工业化学系更名为化学工程研究所、化学工程学系。
民70年增设动力机械工程、材料科学工程、原子核工程研究所博士班。核子工程学系自七十年度开始招生。8月,张校长调国家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本校校长由毛高文先生继任;10月,研究发展委员会成立。
民71年数学所增设博士班,大学部增设外国语文学系;4月,本校成立长期发展委员会,订定五年发展计划。
民72年3月,开始规划行政业务电脑化作业系统;8月,物理研究所、应用物理研究所合并为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合并为化学研究所;计算机管理决策研究所、电机工程研究所增设博士班;为配合推动国防科技发展之基本需要,与中山科学院合作成立自强科学研究中心;9月,开始设置辅系;年底,为推动跨院所系的教学与研究,成立校内各研究中心,次年又相继成立原子科学技术发展中心及科仪中心。
民73年增设人文社会学院、经济学系、分子生物研究所博士班;化学工程研究所与高分子研究所合并为化学工程研究所;与工业技术研究院合作成立材料科学中心。
民74年5月,视听中心成立;8月,增设历史研究所硕士班及工业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分子生物研究所更名为生命科学研究所,原子核工程研究所更名为核子工程研究所。
民75年8月,应用数学研究所增设博士班,原子科学研究所取消保健物理与放射化学分组以及增设语言学研究所硕士班,动机、电机两系成立双班;9月,开始实施双学位制。李远哲校友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民76年8月,毛校长调任部长,本校校长由刘兆玄先生继任,同时增设社会人类学研究所硕士班及原子科学研究所博士班。
民77年8月,增设统计学研究所、经济学研究所硕士班,同时计算机管理决策研究所更名为资讯科学研究所。
民78年8月,增设文学研究所硕士班、统计学研究所博士班及辐射生物研究所博士班。
民79年8月,增设资讯工程学系及语言学研究所博士班。
民80年8月,增设生物医学研究所硕士班及生命科学系。
民81年5月,共同学科改为通识教育中心。7月,增设生命科学院,同时将生命科学系、生命科学研究所、生物医学研究所改隶于生命科学院。8月,增设原子科学系。
民82年2月,阿冈诺反应器除役工程开始,全程约费时二个月。2月27日,刘兆玄校长调任交通部长,校务由教务长李家同先生暂行代理。12月,化工新馆落成。
民83年1月28日,新任校长沈君山先生就任为首任经由遴选产生之校长。8月,增设工程管理研究所硕士班、哲学研究所硕士班、文学研究所博士班。
民84年8月,设立教育学程,又配合新大学法调整所系架构,将研究所并入性质相近学系。
民85年成立电子工程研究所硕士班、博士班,历史研究所博士班,及社会人类学研究所人类学组博士班。
民86年8月,成立生物技术研究所(硕士班)。
民87年2月,新任校长刘炯朗上任。同时成立电机资讯学院,设有资讯工程学系、电机工程学系、电子工程研究所。辐射生物研究所并入生命科学系,社会人类研究所分设为社会研究所硕士班与人类学研究所硕士班、博士班。工业工程学系改名为工业工程与工程管理学系。
民88年8月,成立通讯工程研究所硕士班、博士班。
民89年8月,成立科技管理学院,设有科技管理研究所、科技法律研究所、计量财务金融学系。
民90年8月,成立天文研究所硕士班、资讯系统与应用研究所硕士班。
民91年2月,新任校长徐遐生上任。8月,成立微机电系统工程研究所硕、博士班、台湾文学研究所硕士班,人文社会学士学位学程,生命科学院调整为生命科学系、分子与细胞生物研究所硕、博士班、分子医学研究所硕、博士班、生物资讯与结构生物研究所硕、博士班、生物科技研究所硕、博士班。
民92年创设还愿奖学金。8月,资讯工程学系学士班新增第3班、物理系学士班增设光电物理组、成立光电工程研究所硕、博士班及工业工程与工程管理硕士在职专班。
民93年1月,与新竹县政府签署协议书共同推动设立第二校区。8月,成立经济学系博士班及社会学研究所博士班。
民94年本校获补助「迈向顶尖大学计画」前两年每年新台币10亿元;2月,电机资讯学院产业研发硕士积体电路设计专班成立。8月,宜兰园区筹备处成立;增设资讯系统与应用研究所博士班、科技管理研究所博士班、工学院产业研发硕士光电科技专班;经济学系由人文社会学院改至科技管理学院。
民95年2月,新任校长陈文村上任。6月,材料科学中心与奈米微系统中心合并为奈微与材料科技中心,校务会议通过「国立清华大学教师学术卓越奖励办法」及「国立清华大学讲座及特聘教授设置办法」。8月,原子科学系更名为生医工程与环境科学系,成立台湾研究教师在职进修硕士学位班、理学院学士班、科管院学士班;修正组织规程,秘书室调整为秘书处,下设综合业务组、议事及法规组、公共事务组、国际事务中心与校友服务中心。10月,召开第一次校务发展咨询委员会议。
民96年1月,迈向顶尖大学计画第一次实地考评。3月,召开中长程校务发展会议。7月,召开第二次校务发展咨询委员会议。8月,微机电系统工程研究所更名为奈米工程与微系统研究所,成立核子工程与科学研究所、国际专业管理硕士班、工学院院招生、人文社会学院院招生;增设计量财务金融学系硕士班、科技管理研究所硕士在职专班。11月,迈向顶尖大学计画第二次实地考评。
民97年2月,本校获补助「迈向顶尖大学计画」后三年每年新台币12亿元。
百年校庆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2011年4月24日上午,新竹清华大学大礼堂内响起清华大学校歌,庆祝清华大学创校100周年暨在台建校55周年大会隆重举行。
台湾当局领导人出席大会并致辞。台湾行政机构负责人吴敦义、立法机构负责人王金平等各界人士参加了校庆大会。
新竹清华大学校长陈力俊表示,100年前清华建立的时候正值辛亥革命前夕,国家面临列强瓜分。一个世纪以来,清华励精图治,锐意进取,清华人在、经济、社会、学术、教育各层面都作出重大贡献。如今,两岸清华欣欣向荣,未来更将携手迎接下一个世纪的挑战,再创高等教育的巅峰。面对环境恶化、全球资源短缺,新竹清华也将不断求新求变。
校庆大会表彰了8位本年度杰出校友和在过去一年表现卓越的优秀同学、社团与校队。
陈力俊在校庆大会结束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面对新世纪全球人才竞争的大趋势,两岸清华、两岸高校之间一定要携手合作,力争进入世界大学前50位,为中华民族赢得智力的支持和保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是北京清华大学、新竹清华大学首度在同一天、同一时刻共庆生日。北京清华大学副校长程建平率学校代表团参加了新竹清华百年校庆活动。他说,今天能够在新竹清华共庆百年华诞感到十分亲切。两岸清华不仅有同样的校徽、校歌和校训,清华历史上培养的杰出人物属于两岸共同的财富,今天在这里看到的优秀校友也属于清华所共有。
当日,新竹清华校园内举行了新体育馆等场馆奠基仪式,校学生会及社团还举办了大型游园活动。校园内插满紫色(清华标志色)的校旗和条幅,到处喜气洋洋。
新竹清华大学于1956年成立,由曾担任北京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担任首任校长,现已发展为人文社会、理、工、管理等学科均衡发展的著名高等学府,在台湾培养了超过5万名人才。
亚洲排名
排名 大学院校 国家或地区 得分
1 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 100.00
2 香港大学 香港 99.80
3 新加坡国立大学(NUS) 新加坡 99.30
4 日本东京大学 日本 97.40
5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 97.20
6 首尔大学 韩国 96.90
7 京都大学 日本 96.30
8 大阪大学 日本 96.10
9= 东北大学 日本 94.30
9=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 日本 94.30
11 韩国科学技术院 韩国 94.20
12 浦项科技大学 韩国 93.60
13 北京大学 中国 93.30
14 名古屋大学 日本 92.80
15 香港城市大学 香港 91.20
16 清华大学 中国 90.20
17 南洋理工大学(NTU) 新加坡 89.40
18= 九州大学 日本 86.90
18= 延世大学 韩国 86.90
20 北海道大学 日本 85.80
21= 复旦大学 中国 85.10
21= 国立台湾大学(NTU) 台湾 85.10
23 筑波大学 日本 82.30
24= 庆应义塾大学 日本 81.90
24= 中国科技大学 中国 81.90
26 高丽大学 韩国 80.80
27= 成均馆大学 韩国 79.60
27= 浙江大学 中国 79.60
29 南京大学 中国 79.20
30 香港理工大学 香港 79.10
31 台湾清华大学 台湾 77.80
32 国立成功大学 台湾 77.60
33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 77.50
历任校长
梅贻琦先生
1956~1962
陈可忠先生
1962~1969
阎振兴先生
1969~1970
徐贤修先生
1970~1975
张明哲先生
1975~1981
毛高文先生
1981~1987
刘兆玄先生
1987~1993
李家同先生
1993~1994
沈君山先生
1994~1997
陈信雄先生
1997~1998
刘炯朗先生
1998~2002
徐遐生先生
2002~2006
陈文村先生
2006~2010
陈力俊先生
2010至今
教学研究单位
·电机资讯学院
电机工程学系暨研究所
资讯工程学系暨研究所
电子工程研究所
通讯工程研究所
光电工程研究所
资讯系统与应用研究所
·理学院
数学系暨研究所
物理学系暨研究所
化学系暨研究所
统计学研究所
·工学院
动力机械工程学系暨研究所
化学工程学系暨研究所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暨研究所
工业工程与工程管理学系暨研究所
微机电系统工程研究所
·生命科学院
生命科学系
生物科技研究所
分子医学研究所
分子与细胞生物研究所
生物资讯与结构生物研究所
·人文社会学院
人文社会学系
中国文学系暨研究所
外国语文学系暨研究所
经济学系暨研究所
历史研究所
语言学研究所
人类学研究所
社会学研究所
哲学研究所
台湾文学研究所
·原子科学院
原子科学系暨研究所(2006年起改名为“生医工程与环境科学系”)
工程与系统科学系暨研究所
·科技管理学院
计量财务金融学系
科技管理研究所
科技法律研究所
研究中心
原子科学技术发展中心
材料科学中心
电脑与通讯科技研发中心
生物工程中心
科学仪器中心
贵重仪器中心
国家理论科学中心
积体电路设计技术研发中心
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
纳米与微系统研究中心
光电研究中心
清大/工研院联合研究中心
当代中国研究中心
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心
脑科学研究中心
清华名人堂
梁启超:著名学者,思想家、家,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
王国维:国学大师,被誉为“中国现代学术奠基人”、“新史学的开山”
陈寅恪:语言学家、历史学家
赵元任:语言学家
朱自清:散文作家
吴大猷:物理学家、前研究院院长
夏鼐:考古学陈寅恪家
华罗庚:数学家、教育家
马约翰:著名体育家
马维英:微软亚洲研究院网络搜索和挖掘组高级研究员
冯友兰:哲学与中国哲学史家
孙立人:中国抗日名将
俞国华:历任财政部长、银行总裁、行政院长等职,为财经发展贡献卓著
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李远哲: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梁实秋:著名学者、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