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自主招生 自招报考 沈洪溥:不可拔高清华“寒门加分”制度

沈洪溥:不可拔高清华“寒门加分”制度

2023-11-17 02:19:54


  沈洪溥 经济学博士

  据媒体报道,因在过去五年,“有79%的国家级贫困县没有一个学生进入清华大学,而在其余21%的国家级贫困县,绝大多数也只是获得了一个进入清华大学读书的机会”,清华大学已专门修改自主招生方案,规定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所有中学均可推荐一名考生参加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一旦获得了资格确认,这些考生将在录取中获30-60分的优惠。这作为清华“新百年计划”的组成部分。其中,又分为所谓“领军计划”、“拔尖计划”和“自强计划”等不同标准。对此,主流媒体给予高度评价,大有暗示其他院校跟进,以一起“释放温情与善意”的寓意。

  笔者自认也算是一个充满温情和善意的人,但并不认为清华此举如何值得褒扬,更不认为以家庭经济条件划线来设定新的破格录取条件有太多可取之处。经验上,对高考分数这个最硬的标尺干预越多,就可能距离预设的公平愿景越远。推进社会公平体系建设,“寒门加分”并不是一个好的方向。

  首先,从宏观视角看,五年来全国贫困县没有一个学生进入清华大学,可能存在多种原因。这其中,或许既有个人志向选择问题,也有基础教育相对弱化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讨论教育公平目标的设定应当放眼到全社会角度,一定不能局限于一地一校。清华将每个贫困县必须有一个人上清华当作目标,或可慰勉之,但如果北大、复旦、南开一拥而上,都将每个贫困县必须有一个人上本校当作目标,那就是荒腔走板了。

  其次,公平的选拔机制至关重要,存在一个公平,哪怕是相对公平的选拔机制,是确保选拔结果差异被大众接受的重要条件。当前,高考是国家所主持的最重要的选拔性考试,通过高考分数进行比对,确定入学资格,是被社群广泛接受的选拔机制。近两年开始的高校自主招生不能完全替代高考,而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赋予某些高校自主选拔人才的机会。原因在于,其公信力、组织严密程度、信息透明度等方面而言,较高考不可以道里计。就清华大学而言,诚然可用自主招生权限,对考生按照经济区域进行划分,外人无缘置喙,但在无形之中,在其加分政策向贫困地区考生倾斜的同时,也间接伤害了经济发达地区考生平等获得加分待遇的机会,虽有公平之名,已无公平之实。

  第三,在预判清华此举有利于教育公平时,其实已将社会其他领域的各种不公平现象,投射到教育领域中来。只需要细心思量即可得知,让贫困县有一人上清华来改变贫富分化的社会现实,完全是在做表面功夫。理论上,“只要维持公平的教育机会,贫穷就不会变成世袭”,但实际中,媒体记者只需要咨询一下每个面临就业的清华学生,便会明白教育改变命运其实仅仅是个口号。随着贫富分化演进,各种不公平已广泛存在于就学、就医、就业,乃至进入社会后的提职、转岗与调动等人生关口,这些根本不是清华一朝做秀所能改变。

  最后,在清华将区域经济乃至家庭经济状况引入高考加分项同时,还可能因制度设定刻板和人为因素掺杂其间带来意料之外的结果。一方面,如果相关规则过于强调家庭经济因素,可能引发“比穷效应”,背离在同样才具情况下向寒门子弟倾斜的选才主旨。另一方面,现实中如果人为因素占据过高权重(比如清华所谓“领军计划”类别甚至可以直接免掉自主招生笔试),将可能导致本不应获得加分优待的非贫困学生得此天降馅饼,最终令高校自主招生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一言以蔽之,在清华此番以社会责任为名更改规则的效果暂未得到证实之前,不宜过度拔高其意义。针对贫困地区实施教师轮岗制度,乃至促进贫困县社会经济加快发展等工作,尽管缺乏新闻卖点,但确实才是对改变贫富分化具有长远和根本意义的基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