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拾诗话品风荷

2019-09-27 06:23:09

江苏 朱庆和

荷花,也叫莲花、菡萏、芙蓉、芙蕖;又称藕英、君子花、碧波仙子、风露佳人和胭脂雪瘦等,其别名或雅号名目繁多。荷花亭亭玉立、天生丽质、高雅素洁,尤其是荷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美更为世人所推崇,成为妙笔丹青、文人雅士的爱物,人们无不喜欢用莲荷为题材作为描写的对象。其中,脍炙人口的好诗,千古流传的咏荷名句不胜枚举。

荷花风姿绰约的形态美,在诗人的笔下被演绎得楚楚动人。唐人郭震《莲花》:“脸腻香薰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这首诗生动地勾勒出荷花不假雕饰的自然风度和端庄洁净的艳丽美态。魏晋诗人曹植在《芙蓉赋》中把荷花推为群芳之首,极言其“览百卉之英茂,无斯花之独灵”。唐人李商隐《赠荷花》咏的是浓妆艳丽的红莲:“世间花叶不相伦,共入金盘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白居易《六年秋重题白莲》写的是纯洁的白莲:“素房含露玉冠鲜,绀叶摇风钿扇圆”。而金代蔡松年《鹧鸪天? 赏荷》中“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则不同,“胭脂雪瘦”以拟人的手法摹状荷花的颜色红中稍透白色,而“翡翠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形容碧绿的荷叶;“走夜光”描写露珠反射月光在荷叶上滚动的姿态,多么惟妙惟肖。再看唐代李白《子夜吴歌》:“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诗人描写盛夏西湖之上的“菡萏”高高挺立的莲箭上荷花怒放,娇艳可人,让人移情悦性。

以“碧波仙子”比拟荷花的当数宋朝王禹偁,他在《咏白莲》中写道:“昨夜三更里,嫦娥堕玉簪。冯夷不敢受,捧出碧波心。”嫦娥是神话中的天仙;冯夷为传说中的水神。这是太守赏白莲时召他作伴,他即兴吟出此诗,以天仙、水神咏白莲,座上无不颔首击掌。唐代李白《折荷有赠》:“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因“荷”为“莲”,故取“留念”、“爱怜”之意。宋人苏东坡的“荷背风翻白,莲腮雨退红”,更令人回味无穷。人们喜爱荷花,尤爱荷花的秀丽多姿。宋代周邦彦《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描写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残留着昨夜的雨珠,薰风习习,团团荷叶翩翩起舞。一个“举”字动态可掬,写尽朝阳下荷叶清新美丽的风姿,十分传神。宋代的刘颁在他的《雨后池上》一诗中写道:“一雨池塘水面中,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同样描写了雨后荷塘的迷人景色。宋朝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写碧绿的荷叶衬托鲜红的荷花,相映成趣。用浓墨渲染六月西湖的佳丽风光。有如放眼十里荷花,闻香沁脾之感。他还在《暮热游荷池上》描写:“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用“碧伞”比喻荷叶,描写酷热的傍晚,荷花怕热的动态,体物甚微。 尤其是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诗句读来令人心旷神怡。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三云:“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据说金兀术攻打南宋京城杭州是因为有慕于西湖的十里荷花,从这个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前人对荷花之美的倾慕何等痴迷。

高洁儒雅的品德美,是诗人追求的意趣。屈原《离骚》:“制斐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以采集“斐荷”和“芙蓉”为衣裳,表现了诗人的超凡脱俗,卓尔不群。宋代周敦颐《爱莲说》“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名句,不仅赞美了莲正直、清香、洁净和高雅的品格,而且将不同流合污、清廉高洁的人格美作为美的极致加以颂扬。自此,荷花被喻为“君子花” 。这种比拟最早出现在《诗经》里:“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 。这里以“荷”、“菡萏”喻品行高尚的人。正如何满子所说:“总而言之,它可以形容女性,也可以形容男性,可以形容外表,也可以形容内心,反正都意味着赞美。”(《古人笔下的荷花》)像唐代高蟾《上高侍郎》:“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用“芙蓉”“怨未开”表达出像荷花一样具有豁达精神的人。宋代陆游的《梦行荷花万顷中》诗云:“无风无际路茫茫,老作月王风露郎。只把千樽为月俸,为嫌铜臭杂花香。”这是诗人临终诗作之一,诗人幻想着自己在蟾宫做了管理荷花的月王和风露郎官,并以荷为伴,终老一生,衬托出当时污浊的仕途利禄的腐朽、黑暗,表现了诗人的高洁情操。还有《红楼梦》中晴雯死了,贾宝玉曾做了一篇《芙蓉女儿诔》祭文,同样是以荷花芳洁的品性比人。

托物寓意的抒情美,往往成为咏荷诗的共性。宋朝杨万里用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 的诗句比喻人们对新生事物的发现和喜爱。明人沈野《采莲曲》:“解道芙蓉胜妾容,故来江上采芙蓉。檀郎何事偏无赖,不看芙蓉却看侬。”借咏荷花以表爱情。以娇嗔醉人的吴侬软语来写男女爱恋之情,清新活泼。而宋人王氏《莲花》一诗,则借荷花以抒发春恨无尽的感叹和青春将逝的愁闷之情:“白藕作花风已秋,不堪残睡更回头。晚云带雨归飞急,去作西窗一夜愁。”据说诗人赵德麟读这首诗十分感动,爱慕王氏诗才,与她结成伉俪。而宋朝贺铸《踏莎行》:“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诗人用拟人手法写荷的形、神,形象生动,其中暗含了荷花谢落后的沮丧,喻指人老珠黄的苦心难以被世人理解。唐代杜牧《齐安郡中偶题》:“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背西风依偎着的荷叶,怨恨中霎时回首,表达作者愤世嫉俗的心情。唐代卢照邻《曲荷》:“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诗人仕途失意,便借荷花自寓,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盛时不再的情感,正如《离骚》中“恐美人之迟暮”的描写。又如宋代许凯《彦周诗话》中写道:“世间花卉无愈莲花者。盖诸花皆暄风暖日,独莲花得意于六月,其香清凉,虽荷叶无花时自香也。”其爱荷、赏荷、咏荷、比荷之情跃然纸上。

荡舟采莲歌颂劳动美,是诗歌创作的另一蹊径。《采莲曲》中描写采莲姑娘衣着红罗,腰系晕裙,荡舟莲船,手执莲花,载歌载舞,洋溢着浓烈的生活气息,是我国民间喜闻乐见的传统歌舞之一。“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是汉代乐府民歌中的一首极为清新优美的小诗。在这首小诗中,采莲的男女主人公轻摇一叶扁舟,唱着纯洁美丽的爱情歌谣,该是一幅多么自由清新、富有牧歌情调的图画!更有唐代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诗中绘声绘色、生动逼真地把采莲姑娘在湖中采莲,人面荷花相映,衣裙仿佛用荷叶剪裁,脸庞和芙蓉一样美丽,描摹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正如梁元帝萧绎的一首《碧玉诗》:“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其劳动生活和爱情美流光溢彩。

唐代白居易也擅于描写采莲姑娘的各种表情,他在一首《采莲曲》中写道:“菱叶萦波荷飓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此诗通过对一位采莲姑娘腼腆活泼的情态和羞怯的心理细节描写,生动逼真地展现了一个欲语还止、含羞带笑的姑娘采莲的劳动情趣。“碧玉搔头落水中”的描写更加增添了画面的动态和真实感,“落”字读之使人如闻玉簪坠水之声。关于采莲姑娘和小伙子的爱情描写,唐代诗人皇甫松也有一首《采莲子》:“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此诗描写了采莲姑娘追求爱情的纯真热情和勇气以及她情窦初开的羞怯心态。诗中有画,充满了人情人性之美。《西洲曲》,更是对莲花和采莲有着细致入微的描写:“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这首诗中不仅生动地展示了江南水乡人民采莲的生活情景,而且写出了采莲女主人公对远行丈夫深深的思念之情。意境悠远,情思缠绵。

至于孙犁《荷花淀》这篇小说描写白洋淀里挺出水面的“高高的荷花箭”还有藏在硕大的荷叶下的“丈夫”,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如此描写战争呢?对荷花在文中的美学意蕴我们终于可以找到答案:“虽然问世于战争期间,但还是以其难得的清新优美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并久久流传于世间,恐怕就因为它拨动和唤醒了深藏于人心之中的爱美、求美的意愿吧。”(钱谷融《凝于笔端的永恒之美》)

当我们尽情吮吸中国古代文化中咏荷的精髓时,眼前便会浮现出一幅幅清新高洁、端庄雅致的莲荷图来,心头总会情不自禁地吟诵着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名句:“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