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一个木匠,收了一个徒弟,这个徒弟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学艺没多久,自认手艺差不多了,就背弃师傅离开了。可实际上他的道行还差得远呢!比如:他一个人就拉不了一个大锯子。于是只好回去找师傅,他来到了师傅家,看到师傅正和一个木头人拉大锯。回去后,他也学习做了一个木头人。可是他做的这个木头人,只能僵立在原地,动也不动。没办法,他只好再去找师傅求救。师傅问他:“你量了木人的头吗 ?”“量了”“量了腰了吗 ?”“量了”“量了腿了吗 ”“也量了”“量了心了吗 ”“啊!没有”“这就怪不得了”师傅拍拍大腿,看了他一眼,说:“没有量心,怎么会学好呢 !”
“没有量心,即没有良心”故事中,师傅借助双关修辞巧妙地谴责了徒弟的忘恩负义。
双关是语言智慧的火花,是人们的灵感突发。可以说,双关在人类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了无可替代的表达作用。那么,双关修辞都有哪些作用呢?
一、 “双关”创造了幽默感。
双关语自古以来便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与佛印是好朋友。相传,有一次,他们二人乘船游玩到一个地方,忽见河岸上有一只狗在啃骨头,苏东坡顿时产生一个和佛印开玩笑的念头。于是,他诡谲地用手一指,示意佛印看去。佛印和尚知道东坡好作弄人肯定又不怀好意,略一思忖,他明白了东坡意为“狗啃河上骨”。佛印哪肯甘受戏弄,忽然他见自己扇子上题有东坡一首诗,于是,随手把扇子往河里一扔,示意东坡看去。苏东坡很快明白佛印的用意,佛印意为“水漂东坡诗”。
“和尚”与“河上”谐音,东坡意在“狗啃和尚的骨头”。而佛印好像是说,那水漂的是东坡的“诗”,实则“诗”与“尸”谐音,漂的是东坡的“尸体”。 他们都利用了字的谐音关系互相戏谑,玩味之余,彼此心领神会,最后东坡、佛印相视而笑。看来这东坡和佛印都是幽默家呢!
“臭名远扬,香飘万里”,这是臭豆腐的广告。“臭名远扬”一般用于人,指坏名声传得很远。这是约定俗成的内容义,并不幽默。而用到臭豆腐广告中,用字面义点明了臭豆腐的特点是臭味浓郁,但闻着臭,吃着香。点明了这种风味小吃受人欢迎,名声在外,这里巧妙的使字面义和内容义发生错位,贬义褒用,给人一种不近常理的离奇感。双关修辞的使用产生了幽默风趣的效果。
影片《非诚勿扰》的主人公秦奋在介绍自己时,总是说“秦朝的秦,奋斗的奋”,秦奋可以谐音为“勤奋”,故意造成观众理解上的误会,让人觉得主人公是一个大气而勤勉的人,但实际上,秦奋并不勤奋,他在国外呆了十多年既没有挖掘到金子,也没有拿到学历。但秦奋确实有勤奋的一面,他在征婚谈对象和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孩上面下足了功夫。编导利用谐音别解主人公的名字给台词增加了幽默感。
二、 “双关”形成了含蓄美。
·R·福特是美国第38任总统,他说话喜欢用双关语。有一次,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是一辆福待,不是林肯。”众所周知,林肯既是美国伟大的总统,又是一种最高级的名牌小汽车;福特则是当时普通、廉价而大众化的汽车。福特说这句话一语双关,一是表示谦虚,二是含蓄地暗示了自己是大众喜欢的总统。福特的这一双关语,为他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在文学作品中特别是我国古代诗词中,利用双关来表情达意形成含蓄美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爱情诗《无题》中的名句。“丝”谐音“思”,含蓄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
在某学校校园内,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痰纸—挥间,风度逝矣。”“弹指—挥间”本是毛主席诗词中的名句,表示时间极短的意思。“痰纸”与“弹指”谐音,这则广告巧用谐音双关,指出某些同学在随地吐痰和乱
扔废纸的一瞬间,“风度逝矣”。劝告学生们要注意行为文明,不要随地吐痰、乱扔废纸。显得含蓄委婉,意味深长。
三、“双关”拓展了想象空间
有一个足疗店的标语是:知足常乐(标语中的“足”画成了一只脚的形状)这是一个双关语,人们看到脚的形状,依托内在的心理联想能力,首先会进行形与音的转换,联想到“知足常乐”这条熟语,此时的“足”是“满足”的意思,这是表层意思;但是在足疗店这个特定的场合,且广告商已经把“足”字转换成一只大大的脚的形状,这就引导人们展开联想,从“满足”联想到“疗足”,从知足常乐的常用语义转换到:知道足疗,接受本店的优质足疗,就能常常快乐。
《雷雨》中有这样一段台词。
周蘩漪(喝一口):“苦得很,谁煎的?”
鲁四凤: “ 我。”
周蘩漪:“太不好喝了,倒了它!”
鲁四凤:“倒了?”
周蘩漪:“这些年喝这种苦药,我大概是喝够了!”
一个“苦”字巧妙借所煎的药太苦了,来拓展读者的想象,从而体会加在蘩漪身上的精神创伤和情感奴役有多重。
四、“双关”制造了讽刺效果
明朝的嘉靖皇帝苛捐杂税非常之多,老百姓称他为“家净”(家财都被他搜刮乾净了)。崇祯皇帝借口为了国用,居然向民间暂借房租一年,于是怨声载道,人们称他为“重征”。
光绪三年,河北昌平等地旱灾加蝗灾;浙江宣平水灾;陕西沔县雹灾,仅陕西高陵县就“饿毙男女三千余人”。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当时李鸿章主政,翁同稣任户部尚书,李是安徽合肥人;翁是江苏常熟人。于是,有人用双关语做了一副对联: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农常熟世间荒。
巧妙地把他们俩的官职、籍贯和政绩分别置入上下联,“肥”与“瘦”,“熟”与“荒”,妙语双关;讽刺辛辣。
有一则笑话说:有只猴子死后去见阎王,请求来世做人。阎王说:“你要做人,必须把身上的毛都拨掉。”就叫小鬼过来,给他拔毛。才拨一根,猴子就痛得大叫大嚷起来。阎王说:“看你,一毛不拔,怎能做人呢?”
这个笑话借助双关修辞,讽刺了极端吝啬自私的人,他们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进而发出“怎能做人呢”的犀利质问。
双关的作用当然远不止这些,而且,这些作用常常是糅合在一起的。朋友们可在语言实践中细细体会。
双关有这么多的功能,那它又是如何构成的呢?
一、谐音双关
谐音双关是利用词语之间的同音、近音关系构成的双关。这种类型运用最为普遍。有这么一则记载: 纪晓岚、和绅同朝,纪晓岚任侍郎,和绅任尚书。一次二人同饮,和绅指着一条狗问:“是狼是狗?”纪晓岚非常机敏,知道和绅是在辱骂自己,就给予还击,他泰然自若地回答:“垂尾是狼,上竖是狗。”句中的“是狼”与“侍郎”同音,因此和绅的一句“是狼是狗?”等于“侍郎是狗”这明摆着是骂纪晓岚,纪晓岚是何等样人岂能坐而受辱?他的一句妙对“上竖是狗”既在表面上回答了和绅的问题,又以同样的方式回击了和绅“尚书是狗”因为上竖与尚书音近,恐怕和绅听了后也要在心里佩服纪晓岚的聪明才智吧!
谐音双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很有用。有一对新人在婚礼中将婚纱烧了一点边,这在当地是非常不吉利的事情,给这对新人带来了很大的不愉快,甚至有可能给他们今后的生活留下阴影,这时客人中,有人说了一句:烧的好啊,新服(幸福)无边嘛!就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语,只是巧用了谐音就达到了十分好的效果,马上化解了当时不愉快的气氛。
谈股论金是谈论股市行情的栏目名称,它巧妙地运用成语谈古论今的同音词“股”和“金”,令人耳目一新,精神大振。
谐音双关在广告中的运用更是数不胜数。它是通过同音词语在原有词义的基础上再增加与产品有关意义的一种方法,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而是把原有词义和产品相关的新意义巧妙地糅合在一起,相辅相成,增加语义的信息量,拉近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以达到促销的目的。
如: (1)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牌汽车)“东风”,在原义上糅合产品名称。
(2)银燕空调,冷静的选择(银燕空调)“冷静”既指消费者选择产品的理智态度,又突出了空调的性能和质量——冷、静。
其他如: 医药广告:无微(胃)不治 酒类广告:天长(尝)地久
食品广告:十(食)全十(食)美 西服广告:百依(衣)百顺
茶杯广告:有备(杯)无患 摩托车广告:其(骑)乐无穷
谐音双关也是歇后语构成的一种常用方法,将本来毫不相干的两种事物因两个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构成的歇后语幽默、生动。例如:
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飞机上挂水壶——高水瓶(平)
吃稀饭泡米汤——清(亲)上加清(亲)
二、语义双关
这也是双关的重要类型,它是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构成的双关。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 一词多义双关
2010年10月,央视主持人赵普应邀前往义乌,参加“人文浙江”专家博客主题笔会活动。在参观义乌国际商城时,因为早就想带点东西回去,所以他逛得很仔细,一路走来路过浪莎专卖店时他进去逛了一圈,精心挑选了
一套袜子和内衣,同行的人很不解,浪莎哪买不到啊?有人忍不住发问,赵普意味深长地回答:“因为我想贴身感受义乌” 赵普买袜子和内衣,原本是无意之举,极有可能是当时天气冷他正好有需要。但是当随行人员问起时,他却借机表达了对义乌的亲近之情。袜子和内衣都是贴身穿的,含有亲近之意,而浪莎又是义乌品牌,
所以穿浪莎袜子和内衣就是“贴身”感受义乌。赵普凭借双关的一句妙语,展现了名嘴本色。
语文课本中不乏这种例子,如:《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题目,语带双关。一是实指爸爸种的夹竹桃的垂落,二是象征禀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流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鲁迅《故乡》)“路”表面是指“我”离开故乡时所走的路,实质指的是人生之路,与家乡生活方式不同的路。
(二)同形异义双关。同形异义词指两个写法相同但意义不同的词或词组,有的甚至读音也不一样。
2008年台湾进行了影响深远的“总统”大选,能够成功当选,是许许多多主客观因素形成的合力,但是我们同时也不要忘记他的一个重要的竞选口号是:“马上就好”。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马式”双关语:表面说立刻就好,“马上”是副词,真正的意思是“如果上台,局面就会很快好起来!“马上” 指“上”。
对联中常见这种双关句。如:昨夜敲棋寻子路 今朝对镜见颜回 子路,既指孔子的弟子,又可解为“棋子的路数”。颜回,既指孔子的弟子,又指“面颜的真容”。
眼前一簇园林,谁家庄子? 壁上几行文字,哪个汉书?这是唐伯虎与画家陈伯阳的对句。“庄子”既指眼前所见的庄园,又指文化名著《庄子》;“汉书” 既指写字的人,又指历史名著《汉书》。
日常生活用语中,如:他喜欢喝“百事可乐”,难怪他“百事可乐”。前一个“百事可乐”指饮料,后面一个“百事可乐”指他的生活态度和状态。
这种双关在广告中的运用也是不胜枚举。如:阿里山瓜子,一嗑就开心 “开心”既可为词,也可为短语。作为词,有心情快乐舒畅的意思;作为短语,有瓜壳裂开,容易剥的意思。正因为“开心”作为词和短语具有不同的释义,因此,广告语“一嗑就开心”既能表示阿里山瓜子给人们带来的愉悦心情,同时又宣扬了其优良的品质。
原来生活可以这样美好的。(美的空调)第一个“美的”(拼读为;mei de)是形容词,而第二个“美的”(mei di)是专有名词,指空调的品牌名。广告词言简意赅:美的空调使您的生活更美好。
由中国和意大利合资生产的中意冰箱,其广告语是“中意冰箱,人人中意”。这里的前一个“中意”既指冰箱品牌,又暗示此品牌乃中意合资产品,同时又与广告语中第二个“中意”同形异义。说明中意冰箱的良好性能正合消费者心意,让消费者满意。
想要皮肤好,早晚用大宝。“早晚”有两层含义。一指早晨和晚上;一指迟早。
三、对象双关
对象双关是依靠特定的语言环境构成的双关,即通常所说的“指桑骂槐”。它既不利用词语间的谐音,也不利用词语自身的多义,而是依靠特定的语境实现的一句话关涉到两个对象的情形,这种双关类型是较为特殊的一种。
院子里,强英在喂猪。
水莲和仁芳哼着歌回到家里。强英白了她们一眼,挖一勺猪食骂一句:“死东西,哼呀哼的,看把你们自在的。”两头猪在抢食吃,她用勺子敲黑猪骂道:“再叫你张狂嘴称霸道!“又用勺子敲白猪骂道:“再叫你大白脸耍心眼!”
水莲皱眉没有吱声。……
这是辛显令《喜临门》中的一段话。强英与水莲和仁芳本来就有矛盾,看见水莲和仁芳哼着歌从外面回来,而自己在喂猪,心里就不平衡了。借骂猪来骂人“死东西,哼呀哼的,看把你们自在的。”猪能听懂什么,实际是说给人听的。
再如:“她回到家,发现屋里那位不速之客,正和丈夫谈话。她就在喂鸡时,把鸡食盆一摔,骂起来了:‘你这只瘟鸡,天都黑了,不往自家窝里钻,还乱窜啥!’这一骂,确实有效,那女的知趣地走了。”(这里“她”没有直接谩骂,而是采用曲折影射的方式,表面上是骂“瘟鸡”,实际是影射那位“不速之客”。)
近年来,出现的所谓“魔鬼辞典” 应该也属于双关的范畴,它们都具备表里两层意义,符合双关的基本条件。
例如:可爱——可怜没人爱
偶像——呕吐的对象
神童——有神经病的儿童
贤惠——什么也不会
天才——天生的蠢材
双关修辞在我们的语言运用中影响很大,运用得当的话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但双关的运用也是有其规则的,不能滥用。使用双关应该注意:
一、相关性
双关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之间,必须具有某种相关性。应从表层义中启发、点拨对方(包括读者)在经过短暂的寻味和揣摩之后,领悟并把握其深层义。努力做到既含而不露,又不流于晦涩。避免产生费解、歧解和误解。如果所用的双关别人不能很快地明白过来,那么也就失去了双关运用的意义了。如:有位朋友去泰山玩,在一家小面馆点了一份“牛拉面”。后来发现一片牛肉也没有。于是叫来店主论理,得到的答案是:做面条的师傅姓牛!这简直是糟蹋了双关语。
二、语境感
双关修辞对语境有很强的依赖性。首先是上下文。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读者正是通过联系上文的第一句和第二句才确认最后一句运用了双关手法,“晴”双关 “雨晴”和“感情”。
双关还十分注意交际场合的适切。有些双关离开特定的场景,深层意就不存在了。如:爱新觉罗·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记载,他三岁登基时,大哭大喊,其父摄政王在旁劝慰:“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典礼完毕,文武百官窃窃私议,认为这是大清王朝的不祥之兆,怎能说“快完了”呢?摄政王说的“快完了”本来是指典礼仪式,但在皇帝登基大典上,其词义所指必然令人与大清的气数相联。
又如:袁世凯窃国坐上了龙椅,怕头上的大吊灯掉下来砸着他,将座位往后退挪了一步。于是有人认为此举预兆着——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