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高考“盛宴”中,作文无疑是一道大菜,而且是全民分享。其实在民国时期的高考中,作文成绩也是相当重要的,而且鉴于那个时期功利少一些,情怀多一些;模板少一些,创新多一些。所以在考试中出现了很多趣闻。
胡适当年参加高考,阴错阳差地因为一篇满分作文,成为了高考的幸运儿,被选送到美国的康奈尔大学就读。那一年的高考作文题是“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题目,照理说在理解题目的意思上,并没有什么困难,无非是要考生回答规矩的重要性。
有考据癖的胡适,看了这个题目,不禁手痒了。胡适常说,有九分证据,就不能说十分话,这便是在考据中培养出来的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
当时,胡适从考据学的角度来写这篇作文。他的作文,围绕“规矩”二字进行考据,讲述了这两个字的历史源流以及演变。可不管写得多好,这篇作文始终是跑题了。幸运的是,胡适碰到了一个同样对考据学深有研究且对胡适作文极为赞赏的阅卷者,于是给了这篇作文满分。
就胡适而言,当时未必不知道自己的作文是跑题的。不过,胡适参加考试太过匆促,照常理来说,本来考上的机会就微乎其微。可能也正因如此,胡适的心态反而彻底放开,觉得既然没希望了,就照着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答题。结果,误打误撞,反而因为这篇满分作文,搭上了末班车,这是胡适始料未及的。
与胡适有类似经验的,还有一个人,就是诗人臧克家。国立青岛大学自主招生,国文试卷是由当时担任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的闻一多出的。整张卷子,也只有两道作文题,且二选一。第一题是,为什么报考青岛大学?而第二题,更是简单,只有四个字:生活杂感。任何对生活的杂感,都可以写入作文。
臧克家选择的是第二题,但答案只有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那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这句话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无非就是“神马都是浮云”。就是这三句话,让臧克家得到了98的高分。
即使这样,臧克家其实也是考不上的。因为,他的数学成绩是零分。两科相加,也还不到一百分,平均下来还没及格。但正是那三句话,打动了闻一多,最终被文学院破格录取,成了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的学生。
责编/于晓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