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三议论文写作技巧之轻松拿高分的立意样式

2019-10-16 07:49:22

  作者:吉林一中 慧无待

  ⑴学会联系现实中普遍的社会大问题去写。

  常规构思也可通过写法变化而出新意

  考生多数都会从为什么要有危机意识、忧患意识的角度去写,写成诸如个人成长要有危机意识,治理企业要有危机意识,治国要有危机意识等等。稍好一点的会分出具体层面写成诸如经济发展要有危机意识,科学研究要有危机意识,国防建设要有危机意识等等;但一般也是以列举正面的个体事例为主,其中多数事例并不紧关现实,尚缺乏现实指导意义。因此,若从具体层面来写不如以反面的现实事例切入,然后再以先破后立的方式来行文:

  一、教育与成长的危机意识

  如此列举:如今的互联网上,各种“二代”、各种“干爹”早已取代了曾经的励志主流风而猖狂异常。从郭美美炫富案引发红会危机,到李天一强奸案揭露社会现实,危机意识在所谓的“二代”心中已荡然无存,痛乎惜哉!当你看到在北京富人区,一日本人指着中国人说“你们下一代的小孩都是毁掉的一代!”,你心中作何感想?

  然后正面概括这是中国面临的教育与成长危机,指出其危害后,再以正确教育下一代的正面事例呼唤教育与成长的危机意识。

  二、社会道德重拾的危机意识

  如此列举:当百年老字号北京同仁堂的朱砂超标一事被曝光后,当深圳多数建筑商用海沙填充混凝土建起了不少危楼后,当广告宣传天花乱坠而商品质量却平平常常时,当倒地的老人无人敢救时,当十几个人从被碾压的小悦悦身边绕过时,你心中作何感想?

  然后正面概括这是中国面临道德缺失的危机,指出其危害后,再以道德兴邦的正面事例呼唤道德重拾的危机意识。

  三、文化传承与重建的危机意识

  如此列举:几乎每年都是这样:平安夜、感恩节、情人节……等诸多洋节围绕着我们,谁会去热衷我们传统的春节了?怕是只有奶奶一辈儿的人了。尼克松说过,“等中国人忘记自己的文化了,我们就可去攻打这个民族”。这话让我心酸。现在如何呢?越来越多的人都这样认为:手机要拿苹果的,包包要拎爱马仕的,香水要洒香奈儿的。当我们仍在热衷这些东西时,我们的文化危机意识去哪里了呢?

  然后正面概括这是中国面临民族文化缺失的危机,指出其危害后,再以民族文化强国的正面事例呼唤民族文化重建的危机意识。

  ——最后,全文的中心归结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上。

  ⑵学会联系文化、文明的高层次问题去写

  示例1:

  (接前文)只以“中国文化的传承与重建的危机意识”为中心,以先破后立的形式展开:

  一、外来文化严重冲击了本民族文化

  外语热严重冲击了中国汉语的地位,国人对中国文学(尤其传统文化)的了解严重“贫血”。平安夜、感恩节、情人节……等诸多洋节围绕着我们,已少有年轻人去关注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了。在商品使用上纷纷追捧外国品牌诸如苹果、爱马仕、香奈儿,阿迪达斯、耐克、皮尔卡丹等等。当我们仍在热衷这些东西时,我们的民族文化危机意识去哪里了呢?

  二、娱乐文化严重戕害了其自身的社会教化功能

  院线中上映的不是美国的谍战、恐怖大片,就是国产的《泰囧》等所谓贺岁片。电视屏幕上充斥的不是《快乐大本营》,就是《非诚勿扰》;不是双手撕裂日本鬼子的剧,就是游龙戏凤的清宫戏。娱乐作品的制作者和传播者们不是要把广大群众“娱乐死”,就是要让懵懂无知的年轻人陷入错误认知历史的泥淖。如此的娱乐文化趋势会产生何种危机?恐怕清醒者寥寥。

  三、商品经济意识衍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严重扭曲

  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国人的逐渐富裕,网上不断出现有人炫名表、炫名车、炫豪宅、拼亲爹和干爹,各种“官二代”“富二代”“名二代”粉墨登场。随着“超女”“快男”的热播,《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星光大道》等大量选秀节目漫天而来,使多少年轻的“80后”“90后”们热血沸腾地追逐着一夜成名的明星梦。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观念席卷当下。面对这一切,我们可否考虑过我们民族未来发展的危机?

  ——上述每层在列举反面现象后都要明确概括出其属于那种危机意识的缺失,并指出其危害,最后以正面事例和议论引出对该方面危机意识的呼唤和关注。

  示例2:

  200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合和之道

  11级6班张子昱

  “合”者,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和”者,为己所用,自成一体。“合”与“和”乃学习与创新,融合与发展的关系。中华文明经历千载而历久弥新的原因,便是这“合和之道”。

  郑燮的字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博采众长而自成一体。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何尝不是如此?用宽广的胸襟容纳了他人的长处,以过人的智慧创造了自己的辉煌。

  合和之道奠定中华文明的根基。

  揭开岁月的帷幕,去眺望先秦诸子思想的脉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儒家入世的坚守;“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是道家自然的流露;“兼则爱,交则利”是墨家朴素的思辨;“法莫如显,而术不欲现”是法家理性的回答。

  当历史将百家争鸣融为一体,中华文明的内核便在这诸子们的融合中悄然孕育,并流淌千年。文明的根基便在思想的“合和”中根深蒂固。

  合和之道造就中华文明的辉煌。

  当印度文明的洪水倾泻而至,中华文明又以海纳百川的雅量吸收并发展了其文明中佛教的精华。从“众生平等”的普世观念到“清心寡欲”的恬淡追求;从“生从何来,死从何往”的哲学思考到“普度众生,天下大同”的济世情怀。印度佛教带给中华文化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把人的精神推向另一个高峰。

  在儒、释、道融合的背后,中华文明迎来了其最为绚丽的一页,最为辉煌的篇章。“合和之道”第一次让中华文明站在了世界文明的最高峰。

  合和之道照亮中华文明的未来。

  当中华民族遭遇民族危机的时刻,中华文化再一次彰显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历经了对民主、科学精神的探索,历经了对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的尝试,历经了对经济、、思想、文化的改革开放,中华文明又一次创造出了新的道路——中国特色道路。

  当中华文明汲取了西方文明的精华并加以创新,提出了其有中华文化内涵的主张后;和谐,再一次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合和之道,再次照亮了民族的复兴之路。

  穿越千年的历史,合和之道早已融入了民族的血脉,超越了其本身的涵义,上升为中华文化最核心的本质。

  合和之道如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