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选择切入佳点 搞好物理概念教学

2019-12-04 12:32:10

概念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中较为常见的一个环节,但往往又是教与学过程中极为关键的一个步骤。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相关基础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结构的创建与扩大。可以说.概念教学是构筑学生物理学理论大厦的一块“基石”。因此,合理选择物理概念教学的切入佳点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I.以物理观察、实验为切入点引出概念.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从本质上说.任何一个物理概念都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既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产物,更是人类大量观察、实验的结果。因此,以物理观察、实验为切入点,深入分析物理现象的特征,恰当引入物理概念,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等基本技能,又有利于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具体化,进而从根本上掌握所学知识。例如,一般来说,尽管学生每时每刻都处于大气压强之下,但并没有强烈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因而对“大气压强”这一概念缺乏应有的认识。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几个实验.如瓶子吞鸡蛋、注射器提重物、覆杯实验,等等;同时询问学生会发生什么现象,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结果,如何来解释。这样使学生既有亲身的参与体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就切入到“大气压强”概念的教学。
  
  2.以易操作的物理量测量为切入点概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般来说,大多数物理概念所体现的物理量都具有定量性和可测量性,可以通过各种仪器直接或间接地测量。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中,以易操作的物理量测量为切入点,通过学生参与物理量的测量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恰当地切入新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密度”概念向来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能很好地纳入知识体系,可以先让学生观察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如水和酒精;相同量的不同物质,如水和水银,体积悬殊,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通过测量几组不同量的同一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以及几组不同物质的同量和同体积的比较,得到几组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再用比例法或作图法得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不同物质的质量、体积比不同,从而切人“密度”概念的教学。
  
  3.以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升华概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对于中学生来说.平时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但是他们往往很少会进一步深入思考问题的来龙去脉,经常是熟视无睹。不过,这对于物理教学来说,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教师要以学生亲身生活经验为切入点,通过对生活中的各类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提出该类物理现象的共性,进而建立新概念,既使学生感到物理课的学习很亲切,又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就“力”的概念来看.应该说每一个中学生都会有自己相应的生活体验,比如,手提重物、人推车、压弹簧、拉力器、拔河比赛,等等,可以经常感受力的大小、力的方向。但是究竟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源是什么,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又是如何判断的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这些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对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从而较快地切入“力”的概念教学中去。
  
  4.以学生易产生错觉的前概念为切入点纠正概念.满足学生的探索欲
  
  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问题的了解决不是一片空白.而是早已有了很多千奇百怪的思想,但是由于他们的思维水平、感知范围的局限对这些概念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各种各样的错觉。因此,教师可以“将错就错”,以学生易产生错觉的前概念为切入点,“拨乱反正”地进行物理概念教学,纠正错误的前概念,确立正确概念以满足学生的探索欲。例如,中学生早已知道浸在水中的物体要受到浮力的作用.但通常大都认为木块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木块浮力大。而铁块沉下水是由于不受浮力或受到的浮力小。这时,教师可以“将错就错”.顺着学生的思路,用实验来测一测是否果真如此。教师可以巧妙设计一个实验,使测得的漂浮木块所受的浮力小于沉在水中的铁块所受的浮力。这一情况当然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概念产生矛盾与冲突.学生必然希望能够进一步探索其中的奥妙。这时教师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切入到“浮力”与“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两个基本概念的教学中去,从而满足学生的探索欲。
  
  5.以人类关于物理认识的发展为切入点深化概念,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关于物理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发展。毫无疑问,作为物理学基础知识之一的物理概念来说,也在随着人类物理知识的增加和物理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因此,教师以人类关于物理认识的深化发展为切入点,既有利于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科的发展史.又有利于从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例如,就“质量”概念的理解来看,一般来说,应当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初学者较易掌握。第二层次,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这是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提出的。反映了物体的一种属性——惯性质量。第三层次.质量是物体产生引力和受引力场作用能力大小的量度。这是由万有引力定律提出的.表明物体所受的这种能力大小是用质量来表征的——引力质量。第四层次,质量是作为物体所蕴藏的能量的量度,这是从相对论的质能方程提出的,物体的质量和能量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能量质量。因此在进行后三个层次的“质量”概念教学时,可以以前几层次的概念为切入点,层层引导,逐步深入,最后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学生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