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幼年时,时常憧憬在家完成他的教育,比如,上午在家学习,下午到学校与同侪活动,以实现其社会化;到中学的年龄,几个家庭成为一个教育共同体,分工负责各个学科的教育;公园、博物馆、图书馆、郊外,还有假期的旅行为孩子扩大视野;同事、朋友、亲戚,朋友的公司,义务活动(比如环保社团的活动)使他的社会化范围更加扩大,等等。可到了入学年龄,一切都是幻影,只能把他放到学校学习……
学龄儿童一定要在学校接受教育吗?如果孩子不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家长能在家教育他吗?义务教育究竟是政府的责任还是父母的权利?家庭学校的复兴与持续升温对学校教育带来了哪些挑战?目前,欧美国家关于“家庭学校”相关的政策和立法问题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六一”儿童节将至,我们选择家庭教育这一视角,展现欧美义务教育改革的新视野。
提起义务教育,人们一般认为,学校是儿童应该去的地方。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在家庭中教育自己的子女。例如,美国联邦教育统计中心近日指出,美国1985年在家庭中接受教育的孩子大约是5万名,而到2003年,这一数字达到210万,并且平均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在英国,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孩子带出学校,目前已有多达14万的中、小学生在家里接受教育。
“家庭学校”,美国称之为“在家上学”(home schooling),一些欧洲国家称之为“家庭教育”(home education)。如今的家庭学校是一种以家庭为基础、孩子为受教育者、家长为主要教育者的教育形式。家庭学校不同于学校教育,意味着“以家为本”而非“以校为本”的教育。除了可以从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得到课程、教材等方面的服务外,家庭学校还可以调用更多的社区资源:图书馆、博物馆、体育运动中心、画廊、展览馆以及亲友和邻居的智力资源,比学校教育更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家庭学校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它有一定的课程设置,关注学生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离开学校,重归家庭
欧洲有关调查研究表明,父母们选择家庭学校有多种原因:有人认为,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适合孩子;有人看重自己的经验和广阔的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教育作用;也有人因为孩子在学校里或上学、回家的路上被人欺负等原因而选择家庭教育。英国一项对家庭学校的全国性调查表明,英国许多家长之所以选择在家教育子女,大部分原因与学校有关,如“对学校教育表示不满”、“班级规模过大”、“恃强凌弱的学校文化”等,另外一些原因包括:“我们想激发孩子学习”、“这是孩子的选择”以及“符合孩子的需要”。
家庭学校兴起的根本原因在于,正规学校的制度化缺失越来越严重,突出表现在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日益强大,而教育功能日渐凋零。儿童需要更加人性化的教育,有权利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但欧美的学校教育却不能满足这些需求。
现代学校教育最大、最直接的社会功能就是看守。当失业率增加时,学生呆在学校的年限只增不减。托儿所主要是满足双双外出工作的父母的需要。比如,法国正在讨论增加学生晚上在学校的时间和缩短午餐时间;英格兰和威尔士正在酝酿一年4个学期制和缩减6个星期的暑假时间,好让孩子们长时间地呆在学校里;一些私立学校实行半军事化的封闭式管理,学生出入校门实行准入、准出制度。学校将看守所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学校已变为“失乐园”。
学校教育的看守环境日益恶化。低俗文化泛滥,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增多,孩子的身心受到不良影响。美国《》的一篇报道揭露,有相当多的学生早在一年级就成为校园威吓事件的受害者,他们受到嘲骂,被塞进衣帽柜,被罚不许与大家一起吃午饭,而老师根本不可能进行有效调解。
学校成为“社会的压力锅”、“社会的筛选机”。社会生存竞争的压力直接表现在学校里,学生们之间展开学习竞赛,攀比分数的高低。孩子们厌烦学习,许多孩子被贴上了“注意力缺乏”、“多动症”、“弱智”等标签。
美国家庭教育的倡导者多布森在《在家上学解疑》一书中写道,一名多年在家上学的16岁少年宣称:“我决不会把我受教育的自由交给一家机构。在学校里,灌输的是这样一种思想:学习是令人生厌的活,是一场希望早日到达终点的比赛。它不应该是这样,它是生活中美妙的一面,是一次伟大的旅行。”
学校成了反向社会化的机构。学校生活并不是为了孩子自身的需要,而是为了管理、安全、秩序的需要,甚至是教师的需要。学校经历对于孩子更多的是消极的社会化经验,他们没有感受到团结、友爱、宽容等积极的情感体验,更多感受到强势者的欺凌弱小,少数人的优越感,被老师和同学冷落等消极的情感体验,过早体验到世间的“人情冷暖”。
“班级授课制”存在着局限。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进度、统一的要求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校成为选择“适合于教育的学生”,而不是提供“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育”,限制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和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家庭学校更加人性化
随着家庭学校的发展,人们不禁要问:家庭学校的孩子学业成绩优秀吗?他们幸福吗?他们能够上大学吗?他们能够融入社会吗?
与学校教育的种种缺失相比,家庭学校具有学校教育不可比拟的优势,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方面能够取得成功,因而成为父母们的合理选择。
家庭学校能够增强亲子关系。在家庭学校中,亲子关系可以变得更加美好,因为父母与孩子可以长时间在一起;父母熟悉和理解他们的孩子,能影响孩子的生活;可以避免亲子关系隔离给孩子带来的压力。
家庭学校有积极的社会化环境。家庭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场地,孩子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可以免于来自同辈团体的压力,可以和所有年龄段的人进行交往,他们将成年人视作自身世界的一部分,看作自然的学习伙伴。
家庭学校的教育方式更人性化。与学校不同,家庭信仰和价值观处于孩子社会情感学习的中心地位;家庭生活服从于孩子自身的需要,而不是屈从于学校的要求;孩子学习的天性得到培养而不是压抑;孩子可以享有无限的教育资源,世界就是他们的课堂,资源存在于社区。
家庭学校的学术成就更加卓越。2002年美国田纳西州年度教育报告说,在斯坦福成绩测验的主要项目中,该州二、三、六、八年级在家上学的孩子的分数都高于全州公立学校同年级学生的平均分。英国达拉谟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家庭学校的学生在语文和数学两方面明显高于同龄在校生,进入大学后的适应能力也很强。
政府应成为家庭教育的监护人
对于家庭教育,政府应当做到:确保父母能够认识到自己孩子的特殊需求;确保父母对孩子的身体、道德与智力的良好发展负责;确保孩子们不被封闭在家庭的小圈子里;确保真正了解家庭教育的专家对家庭教育进行监督;确保为接受家庭教育的孩子建立通向学校教育、获得社会从业资格的桥梁。
坚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不同之处。家庭学校不是“家庭里的学校教育”。但是,法国规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等同,如果接受家庭教育的孩子年终考试成绩低于学校同龄儿童平均水平,来年必须返回学校。法国、爱尔兰非常缺少专业人员管理家庭教育。英国的“逃学监督计划”将家庭学校看作“逃避学校”的产物。
正视家庭教育社会化的积极功能。政府不允许家庭教育的理由之一是,家庭教育缺乏社会化。但研究证明,家庭教育的父母比政府更加担心孩子被孤单地封闭在家里,很热心让孩子参加各种社区活动,向不同年龄的人群展示自己。家庭教育与社会化的关系密切,在家受教育的孩子比在学校受教育的孩子显得更加成熟,父母们都非常积极地鼓励孩子投入广阔的社区;接受家庭教育的孩子还和各种年龄的成年人和儿童进行社会互动,而在学校里,儿童反而会感到孤单和封闭;学校的孩子可能遭遇到口头或身体的恐吓,而家里的孩子很少遇到此类问题。
促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协调。家庭教育的学生如果想回到学校读书,比较容易。问题是,如果家庭想和学校进行合作,可能还面临着困难。
美国家庭学校法律辩护协会(hslda)记载了俄勒冈州(oregon)通过法律,允许在家上学者参加公立学校校际活动的案例。在家上学者认为,从公立学校受益是所有纳税人的权利,与此针锋相对的意见是,“不承担义务就享受公立学校提供的最好的东西是不公平的”。
越来越多的公共教育官员意识到,有必要向在家上学者至少提供有限参与公立学校活动的机会。美国一些州已采取合作态度,并通过了相关法律。许多家庭学校还向公立学校求助,借用实验设备等。许多社区的学校图书馆也向在家学习的学生开放。在美国一些州的学校,专门为在家学习的学生开放图书馆,这些学生还可以到学校去听课,甚至参加学校的活动。华盛顿州和依阿华州的教育机构还专门为在家中学习的学生和家长设立教育资源中心。在加州,许多学校与家长签订协议,学校仅向学生提供教材和实验室,孩子在家中学习,在学校参加考试,学生每月上学一次,让老师检查其学习进度和质量。
关注家庭教育与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衔接。家庭教育的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考试等多重渠道进入大学学习。在法国,孩子们可以参加中学毕业会考,凡取得毕业会考资格证书的人均可到家庭所在地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注册学习,不需另外考试。如果一个在家上学的儿童想学习商贸专业,通常他需要做的是,取得中学毕业资格证书,获得足够的工作经验,再加上社区精英人士的推荐。法国高层次的“大学校”,不统一组织入学考试,家庭教育的学生和其他考生一样,按照学校的要求参加学校指定的考试。
在英美等国,大学采取单独招生的制度,考生需要参加由独立的社会化、商业化考试机构举行的各种考试,家庭教育的学生都可以遵循此种途径进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专门设立家庭学校学生入学监考制,以监督进入哈佛大学的家庭学生是否合格。家庭学校监督官员说:“10年前,如果新生没有中学的学历,我们肯定不会让其进入大学深造的,而现在我们看重的是新生的素质。”
(谌启标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
链接一:犹太家庭教育:为了民族的永恒 龚利苹
把犹太教育作为“最后希望”
犹太社会的领导者把犹太教育作为保证犹太民族的永恒以及强大的“最后希望”。犹太社会的专家、学前教育工作者以及学者开始寻求提高犹太民族以及学校教育成效的方法。
在犹太家庭教育中,家庭庆典、地区安息日仪式、假日以及犹太生活中的重要事件,还有法律、语言、文学等知识是犹太儿童接触犹太风俗与传统的途径。正式教育是家庭与社区教育的贯彻和延伸,但是随着犹太民族逐渐融入其他社会(特别是在美国),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这种平衡关系逐渐被打破了。对一些非正统的犹太人来说,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起点,而非犹太教育的延伸。被同化程度的提高引起了人们对犹太民族延续性的担心。
专家们把家庭仪式、身份、价值观以及学校和犹太教堂中所教的东西看作一个连续的过程,把家庭看作塑造犹太儿童身份的第一站。他们还发现,应该在家庭中给予儿童相关的教育,否则孩子很少将犹太民族的知识和活动看作与自己的生活有关的东西。
犹太教育者正努力设计可以影响整个家庭的教育活动。
犹太家庭教育无所不在
如今,犹太家庭教育可以在多个机构中进行,包括圣会、日间学校、青年商会、幼儿教育中心、夏令营以及博物馆。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产生了许多家庭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包括:
父母参与的平行班级。父母(往往是最低年级孩子的父母)和孩子一起进入班级,学习孩子学习的内容,以便对孩子进行教育。
提供以商业和活动为基础的材料,让父母和孩子一起在家中学习犹太民族的有关知识,并进行犹太价值观的讨论。
为整个社区的“大事件”提供聚会机会。将犹太社区的许多家庭聚集到一起,利用氛围进行集体教育。比如,动物园的光明节展览会或者家庭戒律日,这些活动是代际学习的媒介,而且还经常是新活动的规划样本和催化剂。
年级性的家长和儿童活动。家长参与和年级课程有关的学习活动,比如,为幼儿园的孩子及其家长准备的模仿性的或真正的安息日斋饭,以及各种节日庆典等。
增加或代替传统宗教学校的代际或家庭学校。这些学校为家长和孩子提供可以同时学习的内容。
大的集会地。家庭露营以及细心设计的家庭以色列之行,是推进家庭犹太学习的有利活动。将这些活动与其他活动联系起来,更为有效。
其他活动包括开发一系列犹太家庭教育课程、开发网络资源等。
社区支持家庭教育
社区是支持犹太教育的强大阵地。有好几个社区通过犹太教育中心提供培训犹太家庭教育工作者的课程,有时候还会和当地的高等教育机构联合。一些社区还为工作者提供资金,并派代表参加相关的培训活动。
提供一个新的犹太家庭教育工作者职位,常常超出一个组织的资金承受力。有些社区提供薪水补助,鼓励一些机构提供新的犹太家庭教育工作者职位,并逐渐将这些资金纳入其活动预算。
很多社区在教育中心设有犹太家庭教育咨询人员,为每一个组织中的家庭教育工作者提供建议,提供教育资源和培训,发展教育机构和课程,引导并推动机构的计划进程,协调家庭教育者网络,有时候还会计划和组织社区的犹太家庭教育集会。
课程材料以及教育资源社区交流所是提高犹太家庭教育质量,并给予犹太家庭教育工作者极大帮助的有效资源。
许多社区为圣会、学校以及其他公共组织提供支持,以改革犹太家庭教育。
链接二:韩国家庭教育,传授传统文化 金红莲
目前,韩国经济迅速发展,西方文化涌入韩国,但是韩国年轻人仍然保持着自己民族的思维、习性和文化。家庭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可以说起决定性的作用。
韩国是“礼仪之邦”,重视尊老爱幼。韩国深受中国儒教的影响,在家庭中仍然隐约见到“三纲五常”的影子。男子和父亲一般在家庭中是核心人物,给孩子呈现的是坚强、权威的一面。以前,韩国家庭是几辈人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现在主要以小家庭为主,长子通常会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韩国的长幼等级是很分明的,早晨和晚上,子女一定要向老人请安,用餐时晚辈要等老人就位、用餐以后,才能开始吃饭。对老人的尊敬还表现在语言上,晚辈对老人说话一定要用敬语,否则将被视为缺少教养的人。长者生日那天,所有的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向老人表示祝贺,儿辈和孙辈要向老人行跪礼。宾客的座位也是有讲究的,年老者和德高望重的人坐上座,以示尊重。
韩国非常重视传统的民族节日,家庭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和尊重也是向孩子传授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韩国有4大传统节日,即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春节是正月初一,家庭成员聚在老人的住所,准备丰盛的酒席。所有成员要按年龄顺序向祖父母、父母、兄长、亲戚等跪着行礼,年轻人还要买些礼物到长辈的家里去拜年。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早晨喝“耳明酒”,是为了一年里双耳能很好地听东西。这个时候父母向子女说明“耳明酒”的来历,并让幼小的子女象征性地沾沾酒。早餐吃用大米、江米、小豆、大豆、高粱做成的五谷饭。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一般会有传统的体育节目,如荡秋千、跳跳板、摔跤等。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要用新谷做好食品祭祀祖先,然后去扫墓(亲自去墓地放饮食、敬礼),还用当年生产的谷、斗、栗子等做成松饼吃,玩拔河等游戏。韩国的民族传统节日至今还保持得比较完好。
韩国家庭在培养子女坚韧的意志方面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我们从各种赛事、工作、生活当中,对韩国人的坚强意志和不服输的精神感叹不已,这也可以从韩国的家庭教育中找出些许原因。韩国的父母有意识地给子女创造艰苦的环境,如,冬天他们让孩子穿短裤到外边玩耍,有意识地让子女从小就做家务活儿。他们也经常带孩子出去游玩,但是,游玩的过程中不会过分迁就孩子。爬山过程中,父母从来不会抱着孩子,而是让他自己爬,累了停下来休息,目的是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和面对困难的勇气。
家庭是对孩子影响最深、最直接的场所,韩国的很多大学设置家庭教育科,研究和发展家庭教育。
《中国教育报》2005年5月27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