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佳
让中国变得更好,需要我们每个人公共意识的成熟与自觉。这,就是我的中国梦。
今日,不止一个人认为中国人缺乏公共的精神。
鲁迅先生说:“龙门的石佛大半肢体不全。图书馆中的书籍,插图须谨防撕去,凡公物或无主的东西,倘难于移动,能够完全的即不很多。”
林语堂说得更直白:“中国是一个个人主义的民族,他们心系各自的家庭,而不知有社会。此种只顾效忠家族的心理实即为扩大的自私心理。”
古今学者看到的现象,如今我们也能够看到。
就在我们生活的国家,每天有着难以计数的人,在公众场合旁若无人地大声喧哗,随意抽烟吐痰,丝毫不顾及已不堪一击的自然环境和正岌岌可危的人文环境。
其实正是这种目无他人的“自我”表现,使其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丢失另一种更深层的“自我”——他人对自己的尊重。
如果我们不能在内心中建立起一座公共意识的心理长城,那么将会有越来越多“某某到此一游”践踏着那蜿蜒在群山间的历史长城。
如果我们不能在行为上遵循着一把公共意识的道德标尺,那么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被破坏的公共设施挑战着那已漂游如浮萍的公德底线。
“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都缺乏这种关乎公共的心理基础,那么失败和畸形的发展悲剧将不可避免。”
我梦想着未来的岁月有更多的人能够醒悟,能以更广阔的群体利益理解自我利益。古语云:“入世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常认为国只是家的外延和扩大,可一旦矫枉过正,所有的小家都去追求自身的利益扩张,彼时还有大国的安稳平和吗?我们应当学会把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区分开来,不必完全无私只去奉献他人;但在拥有自我意识时,也要培养公共意识,否则终有一天,我们都会成为自己行为的受害者。
《诗经·小雅·大田》中有这样一句诗:“雨我公田,遂及我私。”——雨下到公田里,也就惠及我的私田了。在那个时代,田间地头的劳动人民拥有着一份简单的公共精神。那么在今天,人们又用怎样的标准划分着“公”与“私”?
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我们一年至少有2640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在公共场合度过,在这样的场所,我们享受着却也无视着太多的公共资源。
在阳光明媚的早晨你却坐在白炽灯烘烤的室内,你是否觉得缺少自然沐浴的肌体更散发着如灯光般的苍白?节约每一度电,是否已变成了浮于表面的口号?
在生机盎然的草地你却制造一地不堪入目的残羹剩饭,你可曾发现那安寝的灵魂却在忍受散发着如残食腐败的气味。你本应该尊重每一处自然的馈赠和人工的劳动,实际上却连对自己的尊重都快消失殆尽。
一个人如果不能善待自己生存、生活的环境,如果不能对他人给予些许真正的善意与尊重,那么得到孤独的将是他自己。由这类人组成的社会难以建立真正的现代文明。
我没有能力告诉每一个人公共意识的力量,我没有权利限制任何一个人自我意识的释放。我只是希望,用自己的声音呼吁哪怕多一个人的片刻的沉思和些许的改变,用自己的行动传递哪怕多一次的微小的能量和不断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