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那种依靠增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显然是违背了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妨碍全面提高学生各种素质这一总目标的实现。既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要提高教学质量,为解决这一矛盾,教学上就必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为中心。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将对学生产生一生的影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所创新,本文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做法和体会。
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初中生学习化学,往往反映内容多、杂乱、理不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太多、容易忘。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但并没有因此形成稳定发展的内在动力,也不晓得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想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想问题,不重视记忆、不理解重要的事实、用语和原理,造成知识上的脱节,甚至不久学习水平就会分化,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有针对性地下功夫。初三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启蒙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育心理学指出:“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产生的直接兴趣。”如何在这个阶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呢?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关键是: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最主要的是激发并保持持久的兴趣和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发展学生探索、求知的内在动力。
兴趣,在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是重要的学习动力,这是由学生年龄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怎样激发学生兴趣呢?我的做法是:教师在教学的开始阶段要做好几方面工作。1.上好第一节课:初中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主要表现为对实验的浓厚兴趣,尤其是趣味性实验。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化学的开篇课《绪言》课中,我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魅力,安排了一些精美的图片展示、视频片段播放,补充了一些能吸引眼球的趣味实验,一下子将学生带入神奇的化学世界中,唤起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了学习化学的渴求之情。同学们兴趣盎然,热情高涨,迫切地想要走进奇妙的化学世界。2.及时组织第一次学生实验:借着刚激起的学习热情,教师要及时组织第一次学生实验。学生第一次做实验,往往带着复杂的心情,有的胆怯,有的好奇,有的希望得到成功的乐趣。在实验前,我充分讲清实验内容、注意事项、安全问题,以消除他们做实验前所有的心理疑虑,激起他们大胆去尝试的欲望。学生在实验时有充分的心里准备和明确的目标、实验内容,每个学生在实验时都感到了动手操作带来的乐趣和实验成功时的喜悦,这样就使学生急切渴望下一次实验的来临。3.重视第一次评价:在两周之内我会搞一次实打实的测验,测出学生知识的真实掌握程度,根据结果分析每一个学生,找出哪些学生对学习化学兴趣不足,从而对每一个学生有一个真实的了解。这一做法在我的教学中非常关键,这可以使我进一步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化学是否已经产生兴趣,还可以及时调整下一阶段的教学方向,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化学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不是持久不变的,随着化学教学的深入,知识内容的增多,部分学生会对学习化学失去兴趣,从而也会对实验失去兴趣。这就要求我应及时调整策略,想办法使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持续发展下去。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在学习中最大的兴趣、最持久的兴趣不在于实验而是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吸引力。只有老师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又能清楚明白,他们对学习化学才有兴趣,课堂教学才能得已顺利进行,老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被调动,才能收到较好的实际效果。因此我的做法是:教师在度过教学的开始阶段以后要做好几方面工作。
1.改进实验,让实验持续发挥它的作用。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内容,加强实验教学,努力创造条件加强和改进化学实验、对实验进行增补、增强实验现象的效果;还经常就某个重、难点知识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以此激发学生对实验的持续兴趣,进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并借助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综合归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1)增加实验:如《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一节,教材中没有安排实验,但是在教学中我却将这节课改为学生实验探究课,让学生用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和常识在课堂上以实验探究的形式得出知识概念,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持久记忆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又如,在§1-4分子这一节教学中,补充了氨水使滤纸上的酚酞试液变红、碘在酒精中扩散的实验,加深了学生对分子运动的感性认识。再如《质量守恒定律》,课本上一个实验对证明这个原理还有些欠缺、不足以说明问题,如果增加: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测定,就会更能说明问题,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原理事实。(2)改变实验形式:例如将《稀硫酸的化学性质》改为分组实验。因为有了盐酸化学性质的学习,再重复一遍,学生兴趣已不足,但是如果让学生验证酸的化学性质,效果会好很多。再如将《NaOH化学性质》设计成学生探究实验:给出Fe、Zn、Fe2O3、CuO、稀HCl、稀H2SO4、CuSO4溶液、FeCl3溶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让学生探究NaOH的化学性质。学生探究结束教师提出问题:非金属氧化物是否与NaOH反应?教师演示实验:CO2与NaOH溶液反应。因为碱溶液与石蕊试液作用变蓝现象不明显,因此在今年的教学中我又做了一个改进实验:先配制一定浓度的石蕊试液(酒精与水的比例要合适),将滤液浸满滤纸,然后晒干,实验时每个学生发一张,把NaOH溶液滴到滤纸上,与石蕊作用变蓝现象非常明显。教学中还让学生同时验证了在同一张滤纸分别滴四样液体:NaCl溶液、水、稀盐酸、NaOH溶液,显示不同的颜色,从而证明可用石蕊试液区分酸性、碱性、中性溶液。又比如:《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给固体加热操作:我采用给硫酸铜晶体加热,学生不但练习了给固体加热操作,还观察到了有现象发生;过滤、蒸发操作:我直接把粗盐提纯实验移到这节课来做;物质称量操作:我采用让学生放开,自己选择称量对象的方法。这些做法都极大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3)加强探究类实验的教学:教师要多设计实验,为学生提供多动手实验和发展创新思维的机会,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独立设计实验能力的培养,要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如果有新思想、新方法、新举措,应认真审查,只要没有意外情况(不安全因素等)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试验,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像这样的教学有教材中的两个《实验习题》,除此之外,我还增加了一些学生探究实验如:5种失去标签的白色粉末状物质(氯化钠、碳酸钠、碳酸钙、硫酸铜、氢氧化钙)怎样鉴别;探究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探究溶液中的置换反应;探究两种、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标签被腐蚀掉一部分的药品的鉴别(Na2____、Na_____);六瓶失去标签溶液的鉴别(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铁溶液、硫酸铜溶液、稀硫酸、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等。通过学生自己动脑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论,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在学生实验中经常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和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教师可据此及时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找出问题的所在,从而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2.适时、有选择的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直观视野,充实直观内容,强化直观效果,丰富感知材料,并利用视、听、说向学生提供声、像、图、文等综合信息,为多种感官的刺激提供了若干个兴奋点,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它的信息组织方式与人类长期记忆结构相似,减少了记忆信息和加工转换的过程。多媒体教学方法使教学的重点由单纯的传授知识技能、技巧转向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一个理想环境,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高效率、高质量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在化学教学中我将一些难理解的、抽象的、有危险的、知识量大的课题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法。如:《分子》、《原子》、《CO的性质》、《燃烧》、《质量守恒定律》、《生活中的有机物》等。例如《CO的性质》:因为CO的毒性,因此采用课堂实验法不易展开,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就能解决这一矛盾并能充分展开。如CO还原CuO的装置的选择、实验前后顺序(先加热产生的后果)、尾气的处理、如何将CO尾气燃烧的热量再利用等,包括CO还原铁矿石得铁、CO毒性原理,都能通过Flash或视频展示给学生。再如《质量守恒定律》,课本上一个实验对证明这个原理还有些欠缺、不足以说明问题,因此用多媒体增加: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测定,更能说明问题,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原理事实(本节课也可以变为学生实验探究课,两种方法我都试过,效果都很好。)。将《分子》《原子》等抽象内容用多媒体演示出来,利于学生接受、理解、记忆,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新的《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联系实际,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应用。”从统计上看:2004年中考理论联系实际的分值为18分,2005年中考理论联系实际的分值为14分。可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教师通过讲授空气、水体、土壤、森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安全问题和当今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等等,使学生深切地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巩固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教材中学生实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如按教材中的实验内容走只是重复性验证所学内容,教师在授课时已经讲得非常透彻,学生再进行实验兴趣已不是很浓,因为二氧化碳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气体,因此在进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掘,使分组实验发挥它的更大作用。因此,我做了如下改变:在实验前两天我要求学生回家找鸡蛋壳、水垢、普通石头和食品袋中的干燥剂,又给学生准备好盛过石灰水的试剂瓶(上留有大量的白膜)。在实验课上,学生除完成教材内容外又补做了(1)证明鸡蛋壳、水垢里有CaCO3。(2)证明普通石头中是否有CaCO3。(3)怎样证明干燥剂的主要成分。(4)怎样区分生石灰与石灰石。(5)如何除试剂瓶上的白膜等一系列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实验。再如:学习《空气》、《水》时,先于前两天让每个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每人写出一份关于对水、空气知识的小结,然后课前一天收上来,教师加以筛选,课上有选择的让学生进行汇报。像这样的课还有《化学肥料》《生铁和钢》等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课题内容。
4.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激发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智能体现于他的活动之中,我们要培养人的智力与能力,就应该通过相应的学生的主体活动来进行。只有通过—些相应的主体活动才能获得某种知识或技能,比如学生的阅读、观察、思维、操作、想象能力等诸多技能。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主体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获取或主动获取知识,并把学生的活动引向设计性、探索性的方向发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勤于动手、动脑、乐于探究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主动地搜集和分析各种信息,并通过交流和合作,培养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讲到《化学方程式及配平》《化学方程式计算》《溶液计算》《铁的性质》《几种常见的盐》《盐的化学性质》等内容时我就将这些课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型。以《化学方程式及配平》一节为例,我的设计思路是:(1)再演示一遍质量守恒原因的微观解释,(2)给学生8分钟自主学习《化学方程式及配平》课本内容,(3)练习两个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电解水、氯酸钾制氧气,让两个书写错误的学生将他们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全班学生共同研究找出错误,将两个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4)学生总结如何书写化学方程式及注意的问题,(5)在前面章节中所学化学反应中每人任选两个书写方程式,仍然是将错误的书写拿给全体学生分析、找出错误。如此往复,一节课下来都是学生在自主的学习,学生将全身心的精力都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并在自主学习中找到了成功的喜悦感,课堂气氛活跃,经课堂检测,掌握情况相当的好。
5.努力为学生营造问题情境。创造思维是在提出问题中表现出来的,因此营造积极思维的问题环境便成了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源泉,是萌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巧设疑问,以趣激疑,以问设疑,以疑导思。例如在《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中,我以下列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用实验加以探究:(1)在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以下四组物质:a、镁和稀硫酸;b、锌和稀硫酸;c、铁丝与稀硫酸;d铜与稀硫酸。从以上四组实验结果,你认为哪一组最适合实验室制氢气?(2)在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以下四组物质:a、镁和稀盐酸;b、锌和稀盐酸;c、铁丝与稀盐酸;d铜与稀盐酸。盐酸能否代替稀硫酸制氢气?(3)若制取较多量的氢气,试管合适吗?如不合适应选用什么仪器?所选仪器有哪些作用?(4)怎样向气体发生器中装药品?加药品时应注意什么问题?(5)怎样去收集气体?怎样使制得的气体较纯净?哪种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6)若使反应停止应怎样操作?操作时应注意什么?(7)通过实验你有哪些问题和疑问?本节课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再如在讲到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性质时,首先引导学生用实验加以探究:(1)用CuSO4溶液、ZnSO4溶液、AgNO3溶液、Cu、Fe,探究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发生的条件(2)总结出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规律(3)并进而发问:“如将金属钠放入CuSO4溶液中呢?”学生在铁和CuSO4溶液等反应的思维定势下,很容易得出生成Na2SO4和Cu的结论,此时教师再演示Na和CuSO4溶液的实验,却得到了不同的实验现象,从而得出K、Ca、Na除外的结论。利用学生感受后的兴奋状态,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挖掘学生大脑潜在的能量,使学生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便于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以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更要鼓励学生向同学、教师提出问题,古人说“于无疑处生疑,方可进矣。”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开放创新的精神,培养思维的创新性和深刻性。
将各种教学方式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每节课力争都有变化,时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才能更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教师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应该有:心里要有学生,要有付出一定辛苦和努力的准备,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要经常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等。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研究
2019-12-11 14:51:49
相关推荐
- 欧洲的意思_欧洲怎么读 2019-10-31 12:08:27
- 高中新课程《化学必修1》中的一堂活动探究课——氯气与水的反应 2019-09-14 17:58:50
- 中学生物的百年兴衰史(二) 2019-12-11 11:59:29
- 真切的同义词 2019-10-24 21:22:33
- 辽宁名师解读高考大纲 生物得实验者得天下 2019-11-14 07:2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