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溯源:宋人燕石

2019-11-21 14:08:24

  典出《后汉书·应劭传》。

  春秋时,宋国有个愚夫在梧台东面捡到一块形状浑圆、色泽光润的燕石,认为这是一块十分珍贵的宝玉,就拿到家中,作为宝贝珍藏起来。

  不久以后,一位来自周地的客商得到消息,立即找来,请他把捡到的宝玉拿出来给自己看看。起初,宋国愚夫不肯,但经不起客商的再三恳求,终于答应了。但他对客商说:

  “这宝玉不是一般的寻常玉石,必须先斋戒七日,然后才能让你看。”

  客商听了,只得答应。于是宋国愚夫用香汤沐浴后开始了为期七天的斋戒。七天后,客商再次来到宋国愚夫家中,只见他头上戴着一顶很高的帽子,身上穿着黑色布袍,正在庭院中指挥仆人把捆好的一只羊和一口猪抬进来放在祭台上,台的正中放着一只很大的皮箱,接着便杀猪宰羊,用温热的牲血涂在皮箱上后,他打开箱盖,从里面取出一只略小的箱子,这样箱子套箱子,到最里面的一只小箱子,竟一共有十只箱子。

  他打开最小的一只皮箱,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红色丝巾裹着的小包。他一层一层地解开,一直解到第十层,那颗“宝玉”才露了出来。那客商一看,不由哑然失笑。宋国愚夫见了,不解地问:

  “你笑什么?”

  “这是燕石,就像普通的砖瓦一样,根本一钱不值!”

  宋国愚夫听了,怒气冲冲地骂道:“你这个坏商人,不怀好心,你滚吧!我以后再也不给别人看了!”

  从此,他把这块燕石藏得更好,再也没给别人看过。

  后来,“宋人燕石”这一典故,用来指称自己的东西微不足道;用“燕石”作为谦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