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合作学习关注人的发展

2019-12-08 15:40:24

新一轮课程改革所体现出来的理念就是自主、合作、探究。经过教师的努力,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要符合自身长远发展的需要,又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在教学中怎样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大幅度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呢?本文浅谈一下自己在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方面的一点体会。

一、合作学习是学习组织形式的变化,符合个人的发展需要

合作学习的对立是竞争学习、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学生们追求共同的学习任务和个人责任的最佳组合。而过去,在应试教育下,我们过多地强调学生个体的努力奋斗,要求学生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独立地发展。1996年出版的哈福大学教授豪尔·加德纳的《MT—开启多元智能新世纪》,就提出了人的智力可以分为8种,其中一种就是“人际智力”。所谓人际智力就是了解他人,与别人相处的能力。其特点表现为:能交际和与人相处,能觉察别人的意图,容易有朋友,遇到问题时能够找别人帮忙,会教别人做事,喜欢群体活动。毫无疑问,人的这种智力,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改革开放的社会,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地球已经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怎么还允许有人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呢?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一个人只有当他具备了良好的“人际智力”,才更容易获得成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现代社会人的一生发展的四种重要素质,包括学会合作、学会团队精神。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目标。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强调的合作学习并不排斥个人的独立学习和竞争学习,而是合作学习和个人学习、竞争学习的有效结合,把个人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在小组内通过分工,个人独立完成一部分任务。讨论中,个人思考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合作完成任务,通过小组之间的竞争取得最佳效果,成果共享。新课程中探究性学习的课题,要求几个人共同承担一项课题的研究,这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好方法。当一个人具备了与人合作学习的能力后,并在学习中不断发展这种能力,相信一定会为他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合作学习是社会化过程,适应社会需求

人的受教育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而社会化的有效途径便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此合作学习是一个人在社会化的(集体的)许多方面的锻炼:积极参与、分工合作、民主决策、热爱班集体、平等民主,这都是社会需求。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国际和国内的竞争加剧,决策者们早己认识到,现代企业要想得到长足发展,注重塑造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各大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除了满足一定的能力需要外,特别要注重员工是否具有团队精神,即合作能力,和同事之间的协调配合、交往,交流的能力。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化的过程,不再是独立的个体,关注社会的发展。在合作学习中相互理解和协调,同时又相互影响和帮助,不断发现自身的弱点,调整自己才能适应社会,不致被淘汰。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

纵观当今社会的科研领域,如关于基因的研究,关于攻克,癌症等疑难病症,都需要大家矢志不渝的共同努力,推进人类前进的每一个重大的科学发现都不可能是一个人单枪匹马冲杀的结果,而是需要众多科学家的精诚合作。20世纪六十年代,在我国生物研究领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这举世瞩目科研成果,就是经过多位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合作而取得的。

三、合作学习方式的具体实施

1.合作学习需要恰当的评价方式作支撑

每次合作学习后,小组内成员根据各自的表现协商后,给各成员打分,这是自评互凭结合;然后由教师根据各个小组的情况,确定一个评价标准,把两方面的评价和学生的期末成绩结合起来,这种评价方式真正代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主合作和竞争学习的欲望。

自评、组评和师评的结合,很有公平性,符合发展性评价的思路,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评价能不断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把全班同学每四个人划分为一个学习小组,许多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强调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及角色的转换。如在进行问题讨论时,各小组需要确定一名主持者,一名记录者,一名发言者。讨论时,各个成员都要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发言,成员之间共同探讨,互相合作。主持的同学全面负责;纪录的同学还要各个成员的发言进行归纳总结,并记录下来。发言者负责把全组的讨论结果和其他的小组进行交流,每位同学都要轮流尝试不同的角色。

刚开始实施时,学生受以前的学习习惯的影响较深,不习惯这种学习方式,出现分工不明确,互相推诿现象。交流时有的小组无人发言,没有讨论纪录。有的各人说各人的,讨论时间结束时,也没有什么结果,学习效率低。实施探究活动时,能者多劳,懒者旁观,甚至无人做或抢着做,试验效果不明显。

为了强化合作学习,我利用优秀小组示范、个别辅导、改变评价方式等方式使学生逐渐得到适应,最后评价时,强调的是小组的整体成绩,每一个成绩的取得是组内各成员合作的成果,个人再优秀,若不善于和同学交流,就不能得到较好的发挥。探究活动中更是如此,如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四名同学中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位切碎馒头,一位收集唾液,一位给三支试管编号,另一位将水温控制在37摄氏度,实验效果非常明显,既节约了时间又分享了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学会了交流和分享成果,发展了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实践证明,哪一个小组能较好地进行分工合作,就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不断合作学习中,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情感。合作意识的增强和合作能力的提高,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合作学习可以分层次进行,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可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分组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层次,进行异质分组,每一次合作学习,要将制定的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任务和目标,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小组,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明确自己所担任地角色和任务,树立每一位学生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在小组内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从而达到合作的学习目的。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难度大的学习活动,可组成学习兴趣小组,由他们来完成,有兴趣和某方面专长的同学可以自愿报名参与。并非所有的学习活动都需要所有的学生参与,如一些难度大的、持续时间长的调查、探究等活动。各兴趣小组的研究成果可以共享。这样可以以点带画。如在完成《蚂蚁的通讯》的探究活动时,由于此活动持续时间长,而且所需的蚂蚁不易找到,全班大规模操作难以控制,于是在班里成立兴趣小组,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找来蚂蚁放在实验室里饲养,并按事先制定的计划实施计划,做好纪录。上课时,在课堂上把活动的整个过程作一下展示,成果共享,也激发了其他同学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小组的划分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如课外活动可以自由自愿组合,也可以打破班级的限制,跨班级合作。给学生较大的选择空间,充分展示自我。

总之,倡导合作学习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一种重要手段,让教师在教中谋求探索,不断创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让学生在学中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为自身的终身发展做准备。这样才能使新课程标准得以顺利实施,是基础教育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