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小人物,绘就大篇章

2019-12-04 20:06:11

江苏省兴化市文正实验学校 王大智
  
  许多人都爱看赵本山的小品,比如等儿孙都离开了,独自在家唱卡拉OK的老奶奶,比如孤独的无人聊天的老大爷,比如算命的瞎子,比如钟点工,比如送水工,等等。
  
  赵本山这些小品刻画的可以说无一例外的都是小人物,但正是凭借对这些小人物的刻画,赵本山已在中央电视台的“我最喜欢的春晚”节目评比中连续十三次蝉联“小品王”的称号。
  
  我们写作也是这样,要反映轰轰烈烈的大人物,也要关注普普通通,甚至是委委琐琐的小人物。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嘛。
  
  从文学史上看,把目光投向小人物的作品并不少。
  
  《种树郭橐驼传》中讲了一个种树的人,这个人种树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种树有方的郭橐驼就是小人物。此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
  
  老舍的《骆驼祥子》,写的是旧北京人力车夫的心酸故事,主人公是人力车夫,是小人物,《骆驼祥子》却最终成了著名长篇小说。
  
  国外诸多作家也不约而同的写起了小人物。
  
  1830年普希金发表了小说集,其中包括五个短篇小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驿站长》,它叙述了一个忠厚善良的小人物维林辛酸悲惨的一生。他终日辛劳为旅客服务,遭到往来官吏的欺凌,在这不宁静的生活中只有单纯美丽的女儿是他唯一的欣慰。女儿被拐走后,他怅然若失,想尽办法来到彼得堡,期望找回“迷途的羔羊”——他的女儿杜妮娅。可是狠心的军官明斯基却将他拒之门外。维林孤苦无靠,回去之后不久就悲愤而死。
  
  作者以同情和尊敬的心情描写了小职员的命运,开了俄国文学描写“小人物”的先河。
  
  陀思妥耶夫斯基,1846年发表处女作《穷人》,《穷人》叙写一位上了年纪的穷公务员杰符什金和一个住在同一座贫民公寓里的姑娘瓦尔瓦拉·陀勃罗谢洛娃从互相关怀到互相爱怜,最后又分离的故事。贫穷使他们互相亲近,但贫穷又注定他们必须分开。瓦尔瓦拉无以为生,嫁给了地主贝科夫而离开杰符什金,后者只好发出悲惨的“绝叫”。小说的意义在于继承普希金和果戈理开创的传统——写“小人物”,同时又有所创新。
  
  我们也可以向大师学习,关注小人物,表现小人物。
  
  我的一位学生在这一启发之下,写了:两个弟弟,她这样写道:
  
  终于该去拜年了。两个弟弟老是站在门口往外看,因为没有妈妈的许可,他们不敢越门槛一步,那欲走出的迫不及待可又不敢走出的焦急神情让我们笑个不停。“怎么还不出去拜年?”妈妈的话还没说完,他们俩就像吃了兴奋剂似的,又跳又蹦又叫直往外奔。可由于穿得太多,像熊猫一样的他们,跑得摇摇晃晃,只好跟在我们后面走。拜年时,妈妈教两个弟弟说祝福语,弟弟就学着妈妈祝福人家,口齿不清,还会张冠李戴,祝老奶奶“金榜题名”,祝小朋友“福如东海,休(寿)比南山”,但别人听了打心眼里喜欢,总拣最好的糖塞给他们。不久,两个人拜年专用的塑料袋就满了,于是满头大汗,吭哧吭哧地拎着。
  
  一大串亲朋好友拜过了,该下乡去拜爷爷奶奶。路上,许多小孩在玩擦炮,炮声处处响,这可乐坏了两个弟弟。他们缠着我要玩擦炮,我心也痒痒,便给他们一人买一盒。因为性格问题,大弟弟礼貌些、温柔些、胆小些,所以玩得不多;而小弟弟则活泼、调皮、胆大,玩了一盒又一盒。他们玩的样子十分可爱,惹得我们都笑酸了嘴。大弟一点擦炮,立刻一扔,跑了,并且还会捂着耳朵,头一埋,眼睛紧闭等擦炮响。小弟则相反,他三个两个擦炮一起燃,然后不慌不忙地扔,有时不响,他居然敢跑上前看,后来突然一响,他便微微一颤,天真一笑,又玩了起来。不知咋的,小弟慢慢移到一个三块大石头堆起来的地方,然后就走了。大弟奇怪,就想看个究竟,谁知刚走近,炮竹突炸,吓得大弟一屁股坐在地上。
  
  这是选的其中的几个片断。这篇文章发表于《作文之友》。
  
  小孩能写,老人也能写。我们来看一篇写老人的习作。
  
  车站外,每逢周五和周日,都可以看到一位老人,一个微驼的背影。他总是凝望着远处的汽车,因为车上载着他可爱的孙子。
  
  老人总是早早地起床,就像定时的闹钟从不误点。买菜回来,不断地看着墙上的挂钟,饭菜总会在大约孙子到家半小时前做好,做早了,凉了,不好吃;做晚了,太烫或来不及。老人步行到车站去迎接,每次都是幸福地牵着孙子的小手,一步一摇地回到家中。端菜,盛饭,望着小孙子狼吞虎咽的吃相,他张开嘴,露出豁了的牙,痴痴地笑。有时孙子想起爷爷没吃,就说:“爷爷,你也吃。”老人总说:“我吃过了。”还反复对小孙子说,再吃一块,再吃一个。看着小孙子的肚子变得鼓鼓的,他会笑得更开心。
  
  星期天,小孙子睡得正酣,老人又是早早地起床,出去买菜,回来叮叮咚咚地做饭,菜摆了一桌子。然后依旧看着小孙子吃饭,他依旧痴痴地笑,反复对小孙子说,再吃一块,再吃一点。
  
  太阳升上头顶,他又牵着小孙子的手,一步一摇地送到车站。老人总会久久凝望已开走的公交车,那时站牌下的背影便愈加显得静默与微驼。车子载着老人的期盼驶向远方,老人重新变得孤独。
  
  老人的儿女们都不在家,在外打工,定期给老人寄钱。每次收到钱,老人总是计算着小孙子回来的时间,买什么给他吃,积攒一些给他带到学校零用。
  
  小孙子不在身边时,老人天天下地干活,或帮人打杂。田地里,工地上,经常有老人微驼的背影在晃动。
  
  那背影支撑着人生的种种滋味。老人不会再次年轻,腰也不会再次挺直,生命中大部分的时间一去不复返。然而,老人的背影依然在为希望而晃动。
  
  走过了数不清的路,见到了数不清的匆忙的背影,却只有老人微驼的背影如此吸引我。老人背影里藏着一个丰富的世界。
  
  此文发表于《作文评点报》。
  
  我们甚至可以写非正常的弱势群体。我们来看一篇《呆大强》的文章:
  
  外婆家所在的小巷里,有一户人家。只有祖孙二人,孙子有点疯癫,巷里的人就管他叫“呆大强”。
  
  呆大强是有娘的,但娘嫌他呆,就把他扔给奶奶。奶奶上了年纪,也懒得管他,呆大强就常常四处流浪,歪着下巴,拖着鼻涕,浑身脏兮兮的,一看就令人反胃。
  
  呆大强虽呆,可长得还蛮壮实,只是至今也没讨着媳妇。有时,他奶奶也让他上街卖些自家种的菜,可回回缺斤少两,这两三次一弄,也没人愿买他的菜了。可就他这个卖菜“典故”,却成了大人教育孩子的“教材”,碰着哪家孩子不用功,大人便把“呆大强”拿出来说事:“不好好学习就像呆大强那样,上街卖菜,还卖不出个名堂。”
  
  要说这个“呆大强”,又呆又痴也就罢了,却落了个偷鸡摸狗的毛病。前些天,巷头的李嫂家院子里的铝水壶叫人偷了,气得李嫂站在巷口骂得大家心惊肉跳,正闹腾着,只见“呆大强”的奶奶手拿水壶踮着小脚不断的颠簸而来,原来她孙子顺手牵羊了。
  
  这一下,“呆大强”又成了巷头中小孩子欺负的对象,每走到一处,屁股后面就有一群小孩子起哄,口中数落道:“呆大强,偷最强,娘不要,大家笑……”身后是一片嘲笑与鄙夷的目光。
  
  这次元旦回家玩,路上又遇着呆大强,还是那副模样,坐在阳光下,一粒一粒地剥蒜头,他家的那只大肥猫,也懒洋洋地躺在一旁。
  
  唉,这个呆大强,就这么混一辈子了么?
  
  此文发表于《作文世界》。
  
  所以为了丰富写作内容,我们要有意识的将小人物纳入我们的观察视野,观察他们的外貌、言语、动作甚至揣摩他们的心理,体味他们的精神世界,这样我们笔下人物丰富了,佳作也就可能随之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