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动物是多细胞动物当中结构最简单、形态最原始的一类,早在寒武纪以前就已经出现并一直繁衍到了现代。海绵动物由单细胞动物演化而来,它们的细胞已经分化了,但是还没有形成组织和器官。海绵动物有单体的,也有群体的,外形多种多样,其中单体海绵有高脚杯形、瓶形、球形和圆柱形等形状。海绵动物的体壁有许多孔,孔内有水道贯穿,体内有一个腔,其上端开口形成整个个体的出水孔。
多数的海绵动物具有骨骼。骨骼分两类,一类是针状、刺状的钙质或硅质小骨骼,称为骨针;另一类是有机质成分的丝状骨骼,称为骨丝。
骨丝不易被保存成化石,而骨针能够形成化石。有些骨针能够互相穿插形成骨架,这样的骨架形成化石后可以保持海绵体原有的外形。
科学家对海绵动物进行分类的依据主要就是骨骼的性质和成分。一般可以把海绵动物分成4个纲:钙质海绵纲、普通海绵纲、六射海绵纲和异射海绵纲。
科学家记述的化石海绵动物有1000多个属,其中最早的代表有发现于非洲刚果前寒武纪地层中的钙质海绵、俄罗斯卡累利阿和叶尼塞山的元古代中期地层中的硅质海绵的骨针以及我国南方前寒武纪中的零星代表。从寒武纪开始,普通海绵、六射海绵和异射海绵三个纲的许多代表就都已经出现了,其中的异射海绵纲在三叠纪中期以后绝灭。钙质海绵则是在泥盆纪时才开始出现。
海绵化石
海绵动物从远古以来生存的领域非常广泛,因此它们的化石能够保存在石灰岩、砂岩、页状白垩层以及深水粘土岩等各种不同的岩石中。由于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海绵动物经常与珊瑚和腕足类等典型的浅海动物共生,因此科学家一般认为它们在当时主要生活在浅海。新生代的海绵动物的生活领域与现代类似,而总的趋势是它们的适应范围越来越大。
现代的海绵动物除了普通海绵纲中的单轴滚海绵科生活在淡水水域中外,其它的全都生活在海洋中。钙质海绵的分布可以从滨海水域直到2195米深的深海,但是主要分布区是在水深小于100米的范围内。海生的普通海绵的分布区是滨海至半深海。六射海绵却基本上生活在深度较大的大陆斜坡及其以下的深海底,水深小于90米的海域基本上见不到,在90到200米水深范围内也只能发现少数分子;只有在南极水域的浅海水域生活有少数的六射海绵。
现代的海绵动物可以在地球上各个纬度的海洋里出现。普通海绵主要分布在温暖海洋,高纬度地区较少见。六射海绵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里较为集中,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海域和中国南海尤其丰富,少数分子也分布于南极附近海域。残存的钙质海绵则分布于温热的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