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新课程倡导什么新理念

2019-12-05 09:04:41

摘 要:高中新课改是对改革呼唤的回应,她所倡导的新理念应渗透在新课改之中,高中教师观念上应更新,方法上要创新,素质上须提升。更新观念是课改的良好开端和前提条件。关键词:高中 新课程新理念 现代意识 开放意识 以学生发展为本 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不仅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甚至间接影响国家未来和教育的性质与发展走势。高中教师在新课改下应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质量观教育目标观等。这是适应新课改的先决条件。课程改革成功关键看教师,高中教师要在素质结构上优化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三大要素,这是适应新课改的根本。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是新课改的关键,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要贵在得法。新课改究竟要改什么?最为关键的是改革旧的课程理念,倡导新理念。更新观念,明确新课程新理念是课改的前提,教学方法和教师自身素质都与更新观念息息相关。一、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意识开放意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高中生就是这样一个大背景上成长发展的年轻人,他们的思想必然会打下很深的时代烙印。经济全球化要求高中生培养全球意识和开放意识,具有国际视野和开放的思维方式,具备合作、交往等行为品质和行为习惯,发展自己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高中还要教育学生更要具有中华民族的气节,培养学生学会辩别精华与糟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保持自己的民族尊严。高中睡治新课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也要培养学生国家意识民族意织,适应全球化时代我国高中生健康成长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知识经济已经到来,知识成为经济增长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我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全球化的浪潮,过去注重纯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技巧与能力的培养必须扭转。今日的高中生学会把握世界发展的走向,要有国际胸怀。二、市场经济和科学发展观下的现代意识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为此高中新课程必须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其其究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生成长的重要,增强思想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施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高中生是正在成长中的劳动者。人才,是末来的建设者,高中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素质、道德素质以及环保意识、资源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这就要求引导高中生养成自主思考并规划人生的能力,具有基本的职业意识、创业意识,以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初步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弘扬民族精神,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维护社会正义,具有社会责任感。以上一、二部分综合起来表明:新课标确立了具有思想课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新理念,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高中新课标充分体现了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高中指导思想上,新课标强调要与时俱进,增强思想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并扩大课程性质空间范围等新理念。二是高中具体任务上,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新理念。高中新课程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做到与时俱进,不可一味地灌输,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关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新要求。三、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而有个性下注意人文素养健全人格以人为本,是普通高中课改的根本理念,以人为本要求高中新课程尊重高中生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尊重高中生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高中生人性发展需要,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都应体现人文关怀,体现选择性和多样性为每一个学生的有个性的成长发展服务。高中新课程重视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等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方向。新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以育人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每位高中生的整体发展,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把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本课程立足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水平和能力,考查他们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思想素质的发展状况。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对自然问题、社会事件和人生问题,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成为有主见的人,以利于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灾践能力,还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信息素养。“教育是在为一个尚末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高中新课程改革是高中生作为人的发展的内在需要,关注高中生的全面发展,如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道德水平、身心健康状况、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个性发展等,培养高中生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的机遇开放的人。普通高中生面对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因此,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要比九年制义务课改更应多关注学生深层次的生活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不是一种口号,而是一种根本的理念,它体现了教育民主化的趋势和要求,课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可能提供现实基础,关注每位学生的人生发展,引领每位高中生获得顺利通过人生十字路口的钥匙。高中新课程强调课程模块化、套餐化,大面积增设选修课程,要求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人学习方案,正是这一基本理念的体现。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义务教育相衔接和普通高中的新发展,呼唤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高中课只有能够满足和正确引导学生的合理需要,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学生的需要是多维的、多层次的,当代高中生的发展需要是独特的:有求知求美的需要,形成良好个性和思想品德等发展完美自我方面的需要,课新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需要,更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实效性。新课程明确指出,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素质基础,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敞开学生选择的大门,在选择中形成学会选择,学会负责的思想,并为学生的课程选择提供多种机遇,促进学生全面、持续、终身发展。高中与初中思品课和高校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教育的任务。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了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对应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市场经济、民主、先进文化建设常识,成为高中新课程的重要内容。本课程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五、新课标充分体现了高中教育的基础教育性质,体现了夯实基础的理念高中新课程设计有四个必修课“经济生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侧重为学生进入大学深造打好基础,基础性知识一点也没有削弱,只是采取模块式的组合形态。六个选修课模块包括“科学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选修课安排侧重是保证高中学科基础性的前提下,突出了课程的选择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增强规划人生的意识和提高自主择业的能力,改变了反课标的单一性升学深造和设计,进一步明确和强调了普通高中的多文化教育功能、任务,即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任务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升学和就业”外,还应学会培养学生素质、辐射文化、服务社区、开展交流、发展学生自身等任务。选修课是必修课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课程模块设置,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既着眼于学生升学的需要,又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既体现了高中课程作为德育课的特有性质,又反映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特有的价值。综合以上三、四、五三个方面,可以看出课改体现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新理念,即加强思想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根据我国国情和高中学生的实际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与开放性,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课程目标部分规定了高中总目标和分类目标,强调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 钟启泉等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华东师大出版社 04年版 第75—82页[2] 徐贵权主编:《走进高中新课改》 南京师大出版社 第7—20页 第36—46页 第241—270页[3] :《普通高中思想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1—6页[4] 张民生主编:《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案例》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作者简介:林春来,男,64.4出生,毕业于福建省教育学院,中学高级教师,莆田十一中教研组长,市、区教育及课改信息员,秀屿区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实施课题组成员,福建省普高课改样本校莆田十一中课改简报编辑。湄州日报通讯员,秀屿区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