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和启迪高中学生的原创性思维——从“机遇”号登陆火星谈学生

2019-10-05 11:49:13

1 2 下一页 “勇气”号、“机遇”号火星探测器相继成功登陆火星,美国人不经意间教给我们许多关于创造的神话.在全世界欢呼人类(机遇号登陆实况转播)成功登陆火星的电视画面上;我们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伟大成就:一个儿童玩具般的创意佳作、弹跳式的登陆手段(注:“勇气”号和“机遇”号登陆均采用了包裹气囊弹跳式主登陆手段).
  
  1、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新”
  
  蹦蹦跳跳的皮球(大一点是篮球、排球、足球)好玩不伤人,也不损害地面(类似足球,能量非一次转换),用在火星上的登陆,真是天才的创意.单以着陆方式看,如按一般飞机、飞船着陆需平稳的思路,不知要花费多少人的智力与纳税人的钱,而且成功率也不会比本次高.因火星表面并非一马平川,找一个类似机场式的理想场所谈何容易,计算一个着陆的角度又需耗费多少人的精力与财力.但一个蹦跳式的主着陆方式,简单明了,只具备了一般科学常识即能理解的方式,却恰好解决了上述难题,我们并不知这是否源于美国人具有的更多儿童天性,还是得益于观看了孩子们或大人们的球类活动,但确实是一次伟大的创新活动.
  
  2、物理教学中谈如何纠偏正源
  
  人类本身具有质疑、求新的本性,小孩对大人的十万个为什么,大多数小孩的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行为习惯可以证实这一点.可为什么经过几年教育以后,他们反而问得少了,他们原本的天真与固执,为什么消失得如此之快,不能想象进入中学的孩子都成熟为理想性的思考者,但确确实实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或生活中,他们正少有发问了.如我们的物理教学,在这最贴近自然,最有发问的情景下,居然很多人不会问了,要问也就是问问如何解题,是很规范、很狭窄的一种.我们专访过许多学生和老师,学生们的想法很一致,物理很难懂,能完成作业就算不错了,问也只问题目怎么解,老师们与我表现有同样的困惑,但限于任务、限于精力,困惑一闪一闪而过,留存下来的仍旧是物理情景、解题思路、破题方式、解答步骤.想到这儿,我们斗胆地提出,在我们的物理教学中该给学生留下多一些空间,让他们异想天开一下,让他们天真地去歪想,去发问,粗糙地去尝试一下.
  
  只要有新思想、新意识、新观点、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不应是我们否定的对象与内容,而应该予以由衷的褒奖,保护他们固有的求新、求异欲望,唤起他们儿时的天真,这与我们今天倡导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很一致的.
  
  3、依据课程改革意图,倡导学生多论、多想、多问、多做
  
  3.1框要少、要淡化
  
  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积淀,导致国民习惯于从众、随大流、麻木、自卑、等待、服从、安于现状、因循守旧,习惯于求同思维,对大人物不敢、旧传统从不说声“不”字,视书本上的一切为金科玉律,不敢有半点怀疑;几百年的科举制度、应试教育,虽然有它一定的进步意义,却使我们的教育陷于“读书求功名,应试为出路”的泥沼不能自拔,以致演绎出前所未有的“求同”教育框框:教学管理上,要求课桌摆放整齐学生坐相一致,不得随便乱发言;教学实施上,学生层次不同,要求相同(全国教材相同、高考试卷相同);教学评价上,分数至上.教师们在学校、家长的感召下,为了使中学物理教学贴近高考,不得不高起点地带领学生追寻着牛顿、法拉第的足迹,去领略物理学的辉煌成果,在题海中艰难地跋涉.这种畸形的应试教育,使教师习惯于“高效率”的满堂灌,没给学生留下思考、讨论和表述见解的时间,越俎代庖,包办了原属于学生本人的思维活动过程;有时也会在无意中挫伤学生的质疑积极性;而对于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大,升学压力的增加,以及屡次失败使学生的求知欲连连受挫,加上高中生比小学生更看重同伴的评价,于是就逐渐“老成”了起来,不再举手发言,不多问问题,生怕提出“傻”问题而遭人笑话.至于问题——“反正老师会讲的”,由于长期缺乏置疑习惯,也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了.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