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出现了很多关于校规的新闻报道,比如男女生禁独处校规、禁止女生穿有色内衣、上网流量与学习成绩挂钩等,这引起了人们对校规合理性的讨论。
记者采访了一些中小学校长后得知,现有校规多是学校在中小学生守则基础上,结合自身文化积淀、发展特色等制订出来的,也有一些校规是学校之间经过相互学习、借鉴,对原有校规进行修改、增减后形成的。那么如今在这些校长和心理专家看来,怎样制订较为合理的校规呢?
制订前应明确成长问题未必能靠校规解决
“各所学校具体情况不同,某条校规合理与否不能简单而论。不过合理的校规有一个基本共性,那就是确实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但反过来,面对学生的成长问题,靠强制规定未必能有效解决。”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青大附中副校长马勇军说,正因为一些学校在制订校规前没弄清这一点,才导致校规出台后招致多方批评。他举例说,有的学校禁止男女生成对独处,设此规定的初衷是防止男女生因早恋而耽误学习。早恋是个很复杂的成长问题,它对学生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目前争议还很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强制性的规定不但难以解决问题,反而容易导致事与愿违的情况发生。
制订时可尝试学校学生家长三方论证
“学校在制订校规时,应该讲民主,讲科学管理,多倾听学生和家长的诉求。”青岛一中副校长邢桂范表示。他告诉记者,现在每个班基本上都有班级公约,在制订班级公约时,有些班级会征集全班同学和老师的意见,拟订公约之后,要大多数同学同意才正式确定下来,这样有利于学生自觉遵守公约,“这是小范围实践,以后制订校规时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
青岛市合江路小学校长邢宝华说,目前学校制订校规,难以征求到全部孩子和家长的有效意见,但学校也做了一些初步尝试,比如邀请学生干部和家长委员会委员与学校管理者和老师一同参与校规的制订。“校规应该服务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科学管理,多方参与论证,才能尽量避免校规向单一方向倾斜。”她说。
制订后应经过
解读试行调整三步走:解读、试行、调整
邢宝华认为,任何规定都可能遭遇被约束者的抵触,不成熟的规定尤为如此,所以校规制订之后,应该经过解读、试行、调整这三个步骤加以完善。
“规定出台之后,一些学校往往直接要求学生遵守或执行,否则就会受到批评或惩罚。”她说,“其实"解读"这个步骤很重要,它显示了对学生的尊重,能有效减少抵触情绪。”她举例说,美国有些学校禁止学生在校车和学校建筑物内嚼泡泡糖,起初这也遭到了很多反对,但校方解读理由很充分,其中包括需要许多时间清理地板和教具上的泡泡糖、许多衣物因沾上泡泡糖而被毁坏、容易传播细菌、容易造成精神不集中等,这样大多数学生都同意接受。
邢宝华说,国家在出台某项规定时,经常在文件上注明 “试行”“草案”“征求意见稿”等字样,校规也可以采取这种方法。“在试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碰撞",都能为调整和完善校规提供指导。”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