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情感教育,优化学生心理

2019-11-17 06:54:50

当前,对中小学生的培养教育,存在着两种明显的不良倾向:一是家长对儿女的生理健康非常重视,稍有风寒便又打针又是服药;二是教师对学生的智力发展非常重视,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却都有所忽视。殊不知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但直接影响着其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还影响到思想道德水平,乃至整个世界观的形成。

教学实践证明,那些学习兴趣低下,成绩差,甚至逃学离校出走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也就是说由于心理不健康造成的。

根据现代儿童心理特点,对这些学生最好的教育办法就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前者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伦理教育,使其在理性上提高认识中,后者则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情感教育。使其在感性上提高认识。二者中,又以“动之以情”为主,利用情感教育,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心理因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成绩自然会得到提高。这样,又可以反过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以学生切实做到“动之以情”,说来容易,但要做好却不容易。首先,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情感知识和深厚的情感修养。在这个前提下,做到如下几点:

一、饱满的教学热情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最怕老师冷板和讥讽的教学面孔。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学生,尤其如此。如果一个教师在教学时态度冷板,往往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时间一长则对该教师所担任的课程感到厌恶反感,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抵触情绪”优化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时,必须态度热情,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应及时表扬,对学生的失误,要有高度的忍耐心,坚持表扬为主,杜绝讽刺挖苦学生。但要注意的是,教学态度的热情,并不等于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热情。教态的热情必须做到严肃性、庄重性,并具备一定的幽默感。

二、丰富的教态表情

要优化学生的心理,仅有教学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丰富的教态表情。这是注重情感教育,优化学生心理的主要部分。丰富的教态表情可以创设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寓教于情”的效果。

教态表情主要通过教师的目光、面部表情,手势以及语调变化等方面来体现。教态表情优化学生的心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启迪思维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眼神的变化,在面部的表情、适当的手势等,配以语言的升降停顿,给学生一种神秘感及深邃感,引起学生的悬念,启迪学生思维。

2、暗示作用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个别学生由于受某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而精力分散,东张西望,或做其它小动作等,这时教师投去关注或严肃的目光,适当提高讲课的音量,或走近该生的身旁等,进行暗示和警告,这样既不占用教学时间,又及时提醒了学生。避免因为当众批评学生而使其在心理上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情绪。

3、鼓励作用

教学教程中,对学生认真求知的态度,完善的口语表达,独特的创造见解等,教师除了运用语言鼓励和祝贺外,也表示出分享成功的喜悦和自豪。这样,在学生的心理上尤其是后进生心理上,无疑会产生极大的鼓励作用。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语言、表情以及手势动作的协调统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与“学”之间建立一条流畅的通道。但要注意的是,丰富的教态表情,最大的特点是自然性。是“喜怒”还是“忧思”,都应是恰到好处地自然流露,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首和谐的“诗”。切忌过分做作或“无病呻吟”,以免给学生造成一种故作姿态的印象,在心理产生一种虚伪的感觉。

三、诚挚的感情

对学生做到“动之以情”光*教学热情和教态表情仍然是不够的,还必须对学生怀有诚挚的感情。否则,热情与表情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俗话说“心诚则灵”,具有一定的哲学道理的。试想,如果一个教师对学生毫无感情而言,热情和表情又从何而来呢?要进行情感教育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必须真正爱学生,特别是要爱后进生。

对学生怀有诚挚的感情,不只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课外,在日常与学生的交往、接触过程中。如果教师在课堂虽然既有热情又富有表情,但一下课便“反目无情”,与课堂上相比,判若两人,在学生的以上心目中,你仍然是一个“敌人”,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戒备敌对的情绪,使情感教育“功亏一篑”。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成为学生的“严师”,课后则成为学生的“益友”。坚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学生的错误缺点,抓住时机,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多多“动之以情”,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