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部地区概况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交通发达、承东启西,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统计,中部地区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7.4%;其中耕地面积47917.9千公顷,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6.8%。同时,中部地区是我国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部地区人口4.1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33.4%;其中农业人口1.11亿,占全国农业总人口的35.7%。
中部地区是我国的主要经济区域,也是主要农业生产区。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35451.5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0.2%。其中,农业总产值为9234.2亿元,占全国总额的31.1%;粮食产量17329.1万吨,占全国总量的40.2%;油料产量达到1153.9万吨,占全国的41.0%;棉花产量(不包括黑龙江省)127.5万吨,占26.2%,
根据《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4年11月)数据显示,2004年1-10月中部地区工业增加值为8676.8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968.8亿元,占全国的25.3%。固定资产投资额为9061.2亿元,占全国的20.8%。进出口总额为393.4亿美元,占全国总额的4.2%。其中,出口总值207.3亿美元,占全国比重为4.4%;进口总值为186.1亿美元,占全国的4.1%。2003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583.1亿美元,占全国总额的10.9%。
此外,中部地区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加工工业经过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已具相当规模。居民收入取得较大幅度的提高,发展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二、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比较
中部地区是连接东西部的桥梁和纽带,是东西互动、南北合作的支撑点,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但是,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起飞、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热潮的掀起,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差距在不断加大,和西部地区的优势逐步缩小,面临“塌陷”的危险。
1.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一直是东快西慢中部居中的态势。但是,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家有关政策的引导下,西部地区经济“亮点”不断生成,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02年,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首次超过中部地区(见图1),从而打破了东快西慢中部居中的经济增长格局,经济发展呈现出东部最快、西部居中、中部较慢的增长态势。2003年,中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低于东部和西部地区2.5和0.88个百分点。
2.人均gdp增长比较
以人均gdp指标衡量,中部地区于1980-2003年期间在全国范围内的地位是下降的。1980年,中部地区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88%,1990年下降到83%,而到了2003年,中部地区只相当于全国水平的75%。2000-2003年,东部地区人均gdp的增长率为38.4%,中部地区为31.7%,西部地区为35.1%,中部地区的增长率比东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低6.7和3.4个百分点。同时,由表1数据可以看出,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人均gdp差距不断加大,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差距在逐步缩小。
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比较
由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变化趋势看,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差距逐步拉大。2000-2003年,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率都有所上升(见图2),但是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支持下,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明显高于中部,特别是2001和2003年两年,中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比东部、西部都要低(2001年分别低1.74和6.4个百分点,2003年分别低7.42和1.99个百分点),从而打破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由东向西依次递增的态势。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主要依赖投资拉动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差距势必影响各地区的经济发展。
4.产业结构比较
中部地区第﹁产业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低于西部地区;第二产业比重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第三产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西部地区,但是低于东部地区。农业从业人员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分别高12.1和15.3个百分点。可见,中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低于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在全国范围内处于中等水平。
5.消费能力比较
2002年,东部地区的人均月消费支出为604.4元,中部地区为407元,西部地区为444元,中部地区比东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低197.4和37元。从居民消费倾向指数看,2002东部地区为77.4,中部地区为76.7,西部地区为81.5,中部地区分别比东部和西部地区低0.7和4.8。加上中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月收入都低于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中部地区的居民消费潜力低于东部和西部地区。我国目前正在努力实现由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如果中部地区居民的消费能力“塌陷”状况得不到改变,中部地区的新一轮经济发展将会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经济的三个梯度经济带中,东部经济实力远远超过中部和西部,中部整体处于第二,但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快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差距急剧缩小,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东部。在这种“东西夹击”的情况下,中部地区面临“塌陷”的危险。
三、中部崛起
(一)中部崛起的机遇
目前,中部地区正面临新一轮发展机遇。
1.区位优势进一步显现
按照梯度经济发展规律,由东部发达地区到西部欠发达地区是一个从高到低的梯度发展态势,中间地带的发展不可逾越。中部地区居中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决定了其“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战略地位,能够承接东部发展和西部开发的“中间区域”功能。在当前外资和东部企业的“西进”中,中部地区凭借其区位优势、巨大的市场、整体上优于西部的工业基础以及巨大的劳动力优势,可以更有条件地承接东南沿海乃至境外的产业转移。同时,中部地区承担西部地区的产品输出等功能。加上“9+2”区域合作,目前靠近长三角、泛珠三角的中部省区,接受产业转移的速度已明显加快。
2.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我国的城乡统筹、“三农”等问题的核心都在中部地区,要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新型途径和方案,中部地区将会从中受益。同时,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有关官员也考察中部地区,对中部地区的重视可见一斑。种种迹象表明,国家对中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正在逐步加大。
3.资源优势将进一步发挥
中部地区是我国能源矿产资源的富集区,资源储量大、种类全,匹配组合良好,例如山西、安徽的煤、江西的铜、河南的铝资源都十分丰富。目前,我国进入重化工业阶段,新一轮经济增长对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等资源的需求量大增。中部地区的资源、工业结构正好与此需求相吻合,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如果中部地区能够在当前的发展中更加重视科研开发,加工工业向深层次发展,注重产业链的整合延伸,中部地区的制造业将会取得很大突破。
另外,中部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在拥有黄山、庐山、五台山、嵩山、衡山等名山,长江、黄河、淮河等名水的同时,河洛文化、荆楚文化、三晋文化、少林寺、龙门石窟、井冈山等人文文化也数量众多。因此,在我国旅游业日益发展的今天,中部地区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
4.入世过渡期满带来的机遇
目前,中部地区的开放度、市场化程度等远低于沿海地区及全国平均水平,这是制约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满,配额减少、关税将低、市场开放度提升等各项承诺也将一一兑现,中部地区亦会逐步享受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优先开放政策。这将为中部地区发展提供全新机遇。例如,外贸出口权的放开将有利于中部农产品加工出口业的发展,商业领域的开放将使中部地区的物流业得到更快速的提升等。
(二)实现中部崛起的有关建议
1.加大对中部地区的投入力度
政策的部分“塌陷”原因导致了中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等方面的“塌陷”。因此,建议国家参照东部沿海经济特区、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模式,从战略层次上明确中部地区的发展地位,制定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战略规划,总领中部地区发展。
同时,国家应该加大对中部地区的投入力度。例如,增加对中部地区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科技、卫生等公共服务的投入,豁免中部地区公益性国债项目和贫困地区国债项目的转贷资金;实施对中部地区工业化援助政策:建立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政策资助机制,资助风险投资公司的建立,资助科技成果商品化等;建立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补贴机制,进一步发挥中部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基地的比较优势。
2.发挥中心城市功能,构建城市群
借鉴美国科学家洛伦兹的“蝴蝶理论”,实现中部地区经济崛起的关键是寻找到促进其快速发展的“振翅源”。发挥中心城市功能、构建城市群是实现“蝴蝶效应”的重要途径。结合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所处的竞争格局,中部地区可以构建沿京广线的纵向城市群和沿长江的横向城市群。具体分为三个部分:(1)建设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湖北省建立以武汉为中心的“1+8”城市群;河南省建立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平顶山等9个省辖市在内的中原城市群;江西省以南昌为中心,以京九铁路、浙赣铁路为发展主轴线,形成江西经济增长的昌九城市群;湖南省以长沙为中心,构建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安徽省建立以合肥、芜湖为中心的带状都市圈;山西省建立以太原为中心,包括大同、临汾、晋城等重点城市在内的大字形经济带。这些城市群将成为中部经济腾飞的增长极。(2)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中部地区可以选择经济起点较高、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的县城所在地为重点,发展小城镇建设。其中,要集中力量发展和扶持主导产业,特别是与农业关联度较高的农产品加工业,走工业集约化经营的道路,增强其辐射扩散能力。通过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互动发展体系,加快生产要素的流动,促进劳动力的自由转移。(3)大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城市群的发展必然对城市基础设施提出更高要求。为了推进城市化进程,更好地发挥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我们应该加大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长沙市近年的做法值得借鉴。
3.大力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中部地区资源丰富,具有培育产业集群的优势。(1)培育现代制造业产业群。制造业是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优势产业,在国内也面临产业地区转移的时机。虽然中部地区的工业化发展程度低于东部地区,但是其汽车等机械制造工业具有一定基础,要充分利用现有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以及产业转移的大好时机,做大做强现代机械制造产业群。(2)培育优势能源、原材料产业群。以煤炭、电力、冶金、石化、建材为主的中部能源、原材料工业,不仅是中部发展的主要支撑部门,对全国经济稳定增长也有重要作用。中部能源、原材料工业拥有长期稳定发展的资源基础、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目前,随着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进一步大增。为此,中部地区要利用煤炭和水力资源优势,发展电力工业。另外,可以利用中部铀资源优势,在适当时机建设中部核电站。(3)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群。要加快中部地区工业发展,必须调整工业结构,重点支持具有优势的支柱产业。在充分发挥武汉、长沙、太原、郑州、合肥、南昌等大城市科研实力优势的基础上,选择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领域,优先发展一批产业化前景明朗、具有市场潜力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同时,要充分利用开发区的集聚作用,通过开发区吸引一批附加值高的科技项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4)培育生态农业优势产业群。针对目前我国农产品供求的结构性矛盾,我们要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农业资源优势,依靠科学技术,推广良种、良法,提高优质、安全、绿色农产品生产比重,发展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大力发展畜牧业,促进粮食的深度转化;利用中部地区淡水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水产业。同时,要注意农产品品牌培育,开拓潜在市场空间,振兴传统产业。(5)培育旅游产业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一种新兴时尚和消费热点,旅游产业也成为各地创收的朝阳产业。中部地区应该抓住这一时机,在利用当地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强宣传推广,提高服务水平,打造文化、生态旅游品牌,把旅游业发展成为中部地区的又一个经济增长点。
4.联手东、西,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通过前面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比较发现,我国区域经济面临中部“塌陷”的危险。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中部地区应该联手东、西,构建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三大区域共同发展。短期看,中部地区仍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为了保持和发挥这种区位优势,应该把区位优势转化为流通优势,在继续吸引东部乃至国外的资金、技术、人力、信息和管理,进一步发展与东部各省市的经济技术等方面合作的同时,立足内地,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拓展中部经济发展的空间。这样,中部将成为东部资本、技术向内陆转移的主要承接地,西部产品向东部输送的中转站。另外,中部地区要进一步打破地方保护和地区封锁,加强区内协调,实现区域内部的市场开放和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区内以及与区外之间的交流合作,最终形成竞争、有序、统一、开放的区域市场体系,构建中部经济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