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全歼廖耀湘兵团:与一将领谈兵后定出计策

2019-11-08 22:47:37

  核心提示:听完出的题,罗舜初看看地图,考虑了一会儿,说:“葫芦岛至锦州一线地处辽西走廊,山海之间通道比较狭窄,部队多了不易展开,不适合于大兵团作战,而锦州以东地域开阔,便于大部队展开,要我选,就选择打西进兵团。”

  锦州攻克后,下一步先打谁?认为,东北野战军下一仗以向南打锦西、葫芦岛之敌为有利。1948年10月17日,致电林、罗、刘、谭并东北局:“你们下一步行动,我们认为宜打锦、葫,并且不宜太迟,宜在休整十五天左右以后即行作战,先打锦西,后打葫芦岛,争取十一月完成夺取锦、葫任务。在你们打锦、葫时,沈敌可能被迫增援。因锦、葫守军是嫡系,和锦州守军多为杂牌不同。我克锦州,实际上坐视不救,必为许多人不满。故我攻锦、葫时,沈敌可能增援。而只要沈敌远离沈阳走打虎山、大凌河增援锦、葫,便于大局有利。”

  正准备布置进攻锦西、葫芦岛时,在辽西的廖耀湘集团出动了。廖耀湘的西进兵团11日占领彰武,切断了东北野战军攻锦部队的后勤补给线后,心存疑惧,便停了下来。眼看东进兵团攻塔山攻不动,严令廖耀湘南下,声称“如再延误,将以军法从事”。15日,廖耀湘进至新立屯,而此时锦州已经解放,廖耀湘便又停了下来。主张将廖兵团撤回新民、沈阳,但仍坚持要廖南下。他认为,解放军打锦州后伤亡必大,没有一个月休整就不能再战。而这正是“规复锦州”的良机。胳膊拧不过大腿,廖兵团终于又南下了。

  就在这个时候,三纵队政委罗舜初到总部向、罗荣桓汇报打义县和锦州的情况。汇报完后,让罗舜初留一下。罗舜初在红军时期任总部参谋,常常到一军团去,早就认识。对罗舜初说:“罗政委常说你对军事肯钻研,我也这么看。你是的老参谋,现在,我要出一道题考一考你。”他指着墙上的地图说:“不甘心我们打下锦州,还想夺回锦州,打通关里和关外的联系。现在,东边是从沈阳出动的廖耀湘的西进兵团十几万人,已经到了黑山,被五纵、十纵顶住了;西边是从葫芦岛登陆的侯镜如兵团八九个师,被四纵、十一纵挡在塔山。你来回答,我们是迎击东进的侯兵团好呢,还是打西进的廖兵团好?”

  听完出的题,罗舜初看看地图,考虑了一会儿,说:“葫芦岛至锦州一线地处辽西走廊,山海之间通道比较狭窄,部队多了不易展开,不适合于大兵团作战,而锦州以东地域开阔,便于大部队展开,要我选,就选择打西进兵团。”

  听完不置可否,笑了笑说:“给你三天休整时间,回去等候命令。”

  10月18日,林、罗、刘致电中央:“十七日进占新立屯敌新一军,本日继续前进,我军决采取诱敌深入方针,我十纵主力向沟帮子、黑山撤退,我五纵主力向阜新方向撤退。”

  诱敌深入是为了聚而歼之。19日,林、罗、刘又致电中央:“昨日进至新立屯以南之敌,如果仍按蒋计划继续前进,则我们来不及先歼锦、葫之敌,而只有先歼灭由沈阳向锦州前进之敌。”等还认为,打锦西对我不利,因为锦西、葫芦岛敌兵力密集,有11个师,地域狭窄,我兵力展不开,用不上,战斗不能很快解决。在我们打锦西、葫芦岛期间,新立屯之敌可能乘虚南下,重占锦州,而我既不能打下锦西,又不能歼灭向锦州前进之敌。因此建议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将廖兵团消灭在沈阳、锦州之间。

  原来之所以建议先打锦、葫,是想以锦、葫为钓饵,引诱廖耀湘上钩。如今廖耀湘这条大鱼没有钓饵也要来咬钩,又何乐而不为!接到等19日电后,完全同意等人的意见,果断地放弃了他原来先打锦、葫之敌的主张。20日凌晨4时,致电林、罗、刘:“我们完全同意你们建议。如廖兵团继进,则等敌再进一步再进攻之;一经发觉敌不再进或有退沈阳退营口的象征时,则立即包围彰武、新立屯两处敌人,以各个击破为方法,以全歼廖兵团为目的。望即本此方针,即刻动手部署,鼓励全军达成任务。”7时,又致电林、罗、刘:“关于立即准备不失时机歼灭廖耀湘兵团五个军的方针,我们和你们意见完全一致,业已电告。关于具体部署,由你们根据情况相机处理。”

  20日,林、罗、刘作出围歼廖兵团的部署,并与发出全歼在东北的军的动员令。

  三纵接到命令,部队立即出发。为了节省时间,三个师齐头并进,宽正面地向敌阵攻击。在炮火的掩护下,一下子就把敌人的防线撕开了口子。突破防线后,第七师向胡家窝棚追击,前卫二十一团三营从被军拉去带路返回的农民口中了解到胡家窝棚有军,大小汽车多,佩带短枪的多,到处都拉了电话线,还有许多大炮、卡车和马车正在渡河。三营指挥员判断,此地可能驻有军指挥机关,正在撤退。他们决定不等主力到达,立即插入胡家窝棚,打乱敌人指挥机关。三营进攻时发现敌人火力很猛,他们即以猛制猛,打下来之后,才知道这里原来就是廖耀湘的兵团指挥部。这一下就打烂了敌人的指挥中枢,敌人失掉了指挥,彻底乱了套,在各个部队的猛烈打击下,西进兵团很快就被全部歼灭。廖耀湘和几名随从化装逃跑,被三纵后勤部队识破俘获。

  本文摘自:《党史博览》2014年2期,作者:,原题为:《倾听部属谈兵》,为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