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要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具备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教学生学呢?读书讨论法(the method of reading anddiscussion以下简称MRD)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创造促进学生学习的静态和动态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在使学生获得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
湖北宜昌地区枝城市教研室赵承忠老师就MRD的有关理论及技术问题作了探讨:
1.MRD教学过程结构图
2.MRD课堂教学实例:浮力
此课在实验室上较方便,以实验小组为单位,每组配两套仪器。这些仪器是:铁架台、弹簧秤、烧杯、水、木块、铁块、细线。
教学过程:(略去学生的活动结果)
(1)复习与本次课有关的知识
[师]提问:
①液体压强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如何计算液体的压强?
②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③弹簧的伸长跟它受到的外力有什么关系?
[生](回答)
(2)引入并进行新课
引入(注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师]演示实验:将长方体铁块、木块同时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如图2)
[生]观察:木块能浮在水面上,铁块沉入水底。
[师]问:木浮铁沉的原因是什么?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读课文1~2自然段。读书:
[生]默读教材(浏览)
[师]在学生读书的同时,出示导读题:
①木块为何浮在水面上?
②木块受到哪些力的作用?这些力是谁施加的?
③沉在杯底的铁块,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如果给你一把弹簧秤,请验证你的结论?
④酒精、水银等所有液体,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是否都会有浮力?
[生]看导读题,精读教材,思考问题,并在教材上做记号。
讨论:
[生]讨论、实验研究,相互解答读书中的疑难,回答导读题。对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集中存疑。
[师]在同学们讨论的同时加强组织与指导。教师集中归纳小结同时质疑:
[师]当各组意见比较集中时,请各讨论小组的代表回答导读题,提出讨论中的疑难问题。
[师]板书:所有液体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向上的浮力的作用,浮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出: ■F浮=G重-G液,简称“重力差”法。
设疑:
[师]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教材第3—4自然段有详细说明,现在请同学们读书并做笔记。
读书:
[生]浏览与精读、做笔记。
讨论:
[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发言,每个同学用自己的话叙述浮力产生的原因。
[生]讨论发言并存疑。
[师]巡回指导并质疑
[师]抽点两个小组的一名同学叙述浮力产生的原因,这个压强差所形成的压力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即■F浮= F向上-F向下,这种求浮力的方法就叫压力差法。
物体在气体中也受到浮力,浮力的大小可用重力差法求,即:■F浮=G真空-G空气。所有物体受到的浮力的方向都是竖直向上的。
课堂巩固性训练并小结全课:(略)
3.MRD教学基本要求
(1)加强读书方法的指导
初中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但要他们通过阅读物理教科书来获取物理知识,还需要教师细心指导。
①使学生明确“读书”的目的。对于不同形式的读书,其目的分别是:
浏览:
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内选有关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外选教师的指导性意见,为精读打下基础。
精读:
初步理解和记忆物理概念的定义、物理规律、有关公式及单位。理解书中所举简单例子,记下疑难问题,为后面的讨论打下基础。
重读:
讨论中,或者讨论后,学生通过重新读书,打开既得答案与疑难点之间的通道。建立认识结构中新的支撑点。
②为达到上面的目的,对不同内容应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
概念篇:
讲述一个新的重要的物理概念,教材一般是这样编写的:列举概念的肯定性例证,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得出物理现象的一般规律及其本质属性,给出概念的定义,举出应用概念的实例。学生浏览全部内容后,对教材各段文字的内容已留有大体印象,再精读概念的定义,学生积极思维加工展开于逐字逐句的琢磨中,似乎教材上的分析性文字已成为某种“潜意识”在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路径去理解物理概念,在已有的支撑点前面建造着新的支撑点,这种“潜意识”常在一些难点处中断,精读就是要使这些断点连接起来,以达到最终弄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精读物理概念的实例有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作用。
对于那些一节教材出现几个概念的情况,其读书方法同前所述,只不过要划分重、次、难、易,例如§1—3—1中的机械运动的概念容易理解,参照物的概念较难理解。§2—8—1中的电量是次要概念,而电流强度是主要概念。如果教材中出现的是几个平行的概念,则要采用对比读书比较异同的方法。
规律篇:
初中教材上讲述的物理规律主要是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研究而提出的。这部分内容教师应做演示实验,并以适当的问题启动学生进行实验探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经过一定的数理逻辑推理而得出物理规律。学生通过对教材的“浏览”,明确了“实验探讨”的大致步骤及方向。这种提拟式的研究需要精读的是规律及其应用的段落。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规律,看问题思考答案,看上步想下步,若能步步想出,则已达到对物理规律的简单应用水平。如果有几步解答过程看不懂要做上记号,作为小组讨论研究的问题。
公式篇:
初中物理教材中的部分概念或规律,给出了定量计算的公式。学生读这部分教材时要求拿出笔和纸,一边看书一边推算。对于公式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则通过精读重点解决。
我们对学生读书的总要求是:读与思结合,理解加记忆。
(2)讨论的组织与指导
①科学地进行分组。
实践与科学研究证明,中学生有效学习集体所需人数标准为5—7人。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我们将讨论小组人数定为6人。讨论时的小组排列如图3的虚线所示。学生在教师讲课时面向讲台,讨论时每三排座位为一组、前排同学向后转180°,中间的同学向左(或右)转90°,形成一个语言交流空间,分组时还要注意性别、成绩好坏的搭配,为了使每个同学能尽量多的与全班同学交流,每过一段时间可重新组合一次。
②注意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初中学生间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产生的结果也是多样化的。在小组讨论中常常会出现如下一些情况:
A 沉默无言;
B 只有个别同学发言;
C 讲与主题无关的话;
D 少数人发言,其他同学不理睬;
E 每个同学都能积极发言,成绩好的同学细心说明自己正确的观点,成绩差的同学虚心好学。
由于初中学生有个性倾向不太稳定、自尊心强、闭锁性的特点,所以在“MRD”的初期会出现上面的一至四种情况。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关键是要抓住主要矛盾选准突破口,我们在对学生心理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同学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而解决自己在读书中遇到的难题。只是觉得一本正经地向同学求教有些丢面子,还是老师讲一遍好。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采取了如下的对策:在MRD的初期,将导读题的难度控制在“垫起脚摘到桃”的水准,小组进行“双向指示”竞赛,即:
A 提出问题的数量、质量;
B 解答问题的数量、质量;
C 小组间比讨论态度。
这种氛围与学生潜在心理需要相互作用,抑制了其它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大多数学生都积极参加讨论,加之导读题的难度不高,学生读书中的疑难在讨论中基本上可得到解答,讨论中得到的收获又在不断地强化其心理需要,促使学生建立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的稳定反应。当这种稳定的反应基本上建立之后,再将导读题的难度提高到“跳一跳摘到桃的水准”。
4.MRD的阶段性策略
采用MRD进行教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得到发展,物理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在不同的阶段应有不同的对策。
(1)初级阶段:应着重培养兴趣,指导学法,形成适应MRD的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这阶段学生读书,是在教师拟定的导读题的引导下把握知识要点的。学生的读书笔记。实际是做在教材上的一些记号和对导读题的解答。知识的归纳总结一般由教师完成。
(2)中级阶段:MRD教学一段时间(约半学期)后,学生由读书讨论和听教师讲授来获得知识的学习习惯基本形成,学习物理知识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此后,教师可在部分内容的教学中不再出示导读题,而让学生经过读书自己找出知识点,理解教材内容,学生在充分讨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对知识进行归纳小结。这阶段要求学生在读书及讨论的同时做好书面笔记;属于实验的内容,要求不参考已印好的实验报告册,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3)高级阶段:这个阶段,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能对给定的对象(客体)进行直接地观察和实验,经过他自己的思维加工而得到物理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由于初中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所限,绝大多数学生难达此学习的高级境界。因而在初中只能给培养优等生的学习小组(特别兴趣小组)布置一些简单的探究课题,使这少部分同学的特殊才能得到进一步培养、提高。对于大多数同学只能结合教材内容介绍一些科学家探求物质运动规律的方法,使学生在给定的线索指引下作些模拟性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