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培养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几点看法

2019-09-16 20:41:20

  【摘要】中学化学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实验教学的创新是推进化学教育改革的核心,而化学实验改进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提出了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

  【关键词】化学实验;学生实验能力;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的理论是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许多化学现象通过实验才能得到完善的解释,各种物质的性质、结构只有通过实验才能体现出来,才能被学生认识。而实验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关系到化学专业以至于所有理科专业学生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学质量的提高的大问题,又是目前化学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因此,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对如何培养学生化学实验能力谈谈几点看法。

  一、重视实验的预习和实验前的讲课

  化学实验涉及的理论和常识比较多,而且化学实验往往有一定的危险性,未经预习肯定是不能进入实验室做实验的。实验预习,就是培养学生养成实验前查清资料、拟好计划和做好相关准备的良好实验习惯的过程。只有先预习,才能做到实验前心中有数,对可能发生的情况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措施的准备。因此,教师应通过提问、抽查等方式审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在实验前进行简短的讲课是非常必要的。但讲课时间不能过长以免影响学生实验的完成。教师在讲实验课时,不能就实验内容讲实验操作,甚至把实验步骤等详细地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抄,与实验相关的知识却一概不讲。教师还应该介绍一些和实验相关的操作技巧、化学常识、安全方面的知识。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也得到应有的训练。

  二、实验中鼓励学生登台演示

  实验教学中,多采用教师演、学生看的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验能力不利。学生实验课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只有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进行实验,才能使学到的知识产生有效的内化,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师应当充当“导演”的角色,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空间,让学生自己表演,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实验过程的指导和评价

  教师在实验课中应及时的观察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这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措施。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正确使用仪器、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规范的实验操作、遵守实验室规则、如实完成实验报告、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等。教师在指导实验时,发现学生操作中的问题应及时指出,但应该让学生经过自己思考,弄清楚前因后果后自己动手纠正,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验的操作。

  四、建立科学的考核标准

  学生的实验成绩是对学生实验情况的总体评价,既反映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也反映学生实验理论掌握的情况。教师可根据不同类型的实验,拟出不同的量化标准,评分标准和权重。如对某个具体实验的考核指标和分值可作如下划分。(1)预习10分;(2)纪律5分;(3)卫生5分;(4)操作45分;(5)结果25分;(6)实验报告10分,该实验成绩为各项总和。

  期末考核应该把笔试与操作面试相结合。笔试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验常识、实验原理、操作理论、画装置图的技能和解答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等,而操作面试则主要考核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包括操作的规范性、实验技能技巧掌握的情况、熟练程度以及良好的实验习惯等。最终成绩由平时的每一个实验得分和期终考核分组成。这样的考核方法体现了以平时为主、以操作和能力为主的原则,使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实验都给予高度重视。

  五、开展课外活动,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实验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实验教学是不够的,还要尽可能的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如趣味实验“魔棒点灯”、“不怕火烧的手帕”、“一吹即燃的蜡烛”、“火山爆发”、“建造一座空中花园”等。在化学课本有很多与学生生活、社会生产紧密相联的家庭小实验,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日常生活、环境污染、家庭小实验、化工问题等进行研究、调查,使他们有机会自己设计完成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制皂、制备蒸溜水、酒后呼吸的检则、用铁粉做化学暖袋、苹果电池、摄影中的化学变化、食品中的常见元素测定等。另外要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观察现象、分析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主动获得知识,进一步提高实验能力。

  六、增强研究式实验

  由教师指定实验课题,并提供若干参考资料,给予必要的原创性指导,学生在查阅参考资料的基础上,自己设计出实验方案。让学生学会求异思维,鼓励学生不盲目地迷信书本和前人,敢于设想,善于设想,勇于创新。要求学生对同一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形式、不同耦联关系去探索结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不局限于某一固定模式,受思维定势的束缚,从而表现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发展性。

  作者:李万勇

  来源:233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