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作者、师生情感与思想的交汇地

2019-12-09 12:13:54

  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语文课,是一条流淌着的情感之河,思想之河。这条河中有作者内在精神闪烁的波光,有作者、师生充满律动的生命之水,相融,交汇,激荡,碰撞,这就产生了语文的诗意,语文的美。《小狗包弟》是唐老师开学上的录相参赛课,这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将课堂实录照登,并附上我的现场点评。
  
  课堂实录:
  
  师:我们先来看一幅图画。2006年2月26日,一幅图画在网上引起网民的高度关注。一个非常时髦漂亮的女郎用自己尖尖的高跟鞋尖蹂进小猫的嘴巴和眼睛,小猫吃惊绝望地回头,最后脑袋被蹂碎死去。同学们,看到这样的图画,听了这样的事,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师:李甜起来说一下。
  
  生:我觉得这个女郎太残忍,太没有同情心了。而且是一种令人厌弃,令人恶心的行为。
  
  师:残忍、恶心、厌弃,对不对?好,请坐。其他同学呢?好,梅子雨。
  
  生:我觉得我的感受是看了这幅画就感觉很心痛。
  
  师:心痛。
  
  生:感觉到是对生命的一种怜悯,还有对践踏生命的一种愤怒。
  
  师:愤怒。好,还有没有?王丽。
  
  生:我觉得这个女的肯定是心理有问题。是个人都不会这么干的。
  
  师:有问题。是人,都不会这样干,是吗?好的,请坐。是啊,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被惨无人道的虐杀了。稍有良知的人都不会这样做,稍有良知的人看到这样的画面都会觉得义愤填膺。而我们的四川老乡巴金先生曾经也将一只小狗送上解剖桌,作为法国荣誉勋章的获得者,作为一位在文学作品中追求人道主义的文学家,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带着这样的疑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巴金的《小狗包第》。
  
  今天这堂课我准备把全班同学分成三个小组。第1、2排为第一小组,3、4、5排为第二小组,6、7、8排为第三小组。我们采用小组挑战赛的方式来共同解决我们的疑问。这次挑战赛一共分为三个回合,每个回合我们当场评出优胜小组,最后指定一个小组为最终的优胜小组。下面进入我们的第1回合——我来做老师。在本回合中,每组同学解决一个问题,先集中讨论,然后请一位最能代表你们小组意见的同学上台充当本题的小老师。这位老师要言简意赅的讲出你们的理解,同时用一些关键词或短语板书在黑板上。下面,请听清楚各自的任务:
  
  第1小组的同学阅读文章2-6自然段,思考:
  
  包第是一条什么样的狗?从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第2小组的同学回答:
  
  我们家人对包弟怎样?表现在什么地方?同样阅读文章的2-6自然段。
  
  第3小组的同学请你们阅读文章7-9自然段,思考:
  
  作者为什么要送走包弟,而且还要送到解剖桌上?请从文章当中找出。
  
  下面进入第一个步骤:集中讨论。
  
  (生讨论)
  
  师:好了。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看来每个同学都在摩拳擦掌。那第一小组的同学,你们请哪位同学来当你们的小老师呢?
  
  生:黄茂斯同学。
  
  师:好,黄茂斯同学,小黄老师。大家欢迎。
  
  生:请同学们看到课文32页第2自然段,从第4排“它是一条黄色的小狗,它干干净净的”,而且,它有一种本领,它有什么要求时就立起身子把两只前脚并在一起,不停地作揖。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条小狗是一条非常漂亮的,外貌非常惹人喜爱的狗。,它有自身的技能,所以我觉得它是一条有本领、有技能的小狗。请同学们看第3自然段,第2句“它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条小狗是一条乖巧的、听话的、通人性的小狗。再后,“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夜晚篱笆外面人行道上常常有人走过”,听见这种声音它会又跑又叫,叫的声音的确有点刺耳,但是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这条小狗它是非常有警惕性的,它是一条非常机敏的小狗。然后请同学们看第5自然段,“我们在广州时,睡房门紧闭,包弟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我们出来。它天天这样,从不厌倦。它看见我们回来,特别是看到萧珊,不住地摇头摆尾,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包弟是一条忠诚的小狗。它会守在主人的门前等待着主人,从它摇头摆尾、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我们可以看出这条小狗是一条活泼可爱,对人特别热情的小狗。所以,从这些可列出小狗包弟的特点,总括起来说,这条小狗是一条有本领、有技能,机敏、有警惕性、乖巧并且对人热情,活泼可爱的小狗。所以,能不招人喜欢吗?谢谢大家!
  
  师:好,第1小组的同学有没有补充的地方。好,梅子雨。
  
  生:其实我觉得这条小狗重情义。
  
  师:重情义。
  
  生:因为黄茂斯同学刚才已经说了,包弟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我们出来的时候,我觉得这就可以看出它天天这样,从不厌倦。这就可以看出它非常地重情义。
  
  师:非常地重情义。好,请坐。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补充的地方。还有没有?没有了,是吧?刚才听小黄老师在讲的时候,我一个人站在边上乐滋滋的,因为这是不是意味着接下来的几年我就非常轻松地度过了呢?我们同学的力量是无穷大的。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坚持这样的团结合作的精神。你看,同学们总结出来的比老师还要全面。所以说同学们,你们非常得棒!黄茂斯同学条理清晰地给我们讲出了包弟是一条什么样的狗。可以看出。第1小组的同学表现得非常得优秀,那第2小组的同学可有压力。第2小组的同学,你们请哪位同学?
  
  生:丁超。
  
  师:好,丁超。
  
  生:我们小组总结出来的家人对包弟的感情为一个字:好!请大家看到书上的第3自然段,第1句话“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同我们家人相处得很好”。这是作者直接表明我们对包弟很好。请再看第4自然段,“我的爱人萧珊也喜欢包弟。在三年困难时期,我们每次到文化俱乐部吃饭,她总要向服务员讨一点骨头回去喂包弟。”这里可以看出在三年困难的时期,作者的爱人依然记得要讨一些骨头喂包弟,所以我们家人对包弟的感情是非常得好。大家再看到第5自然段,听妹妹们说,“我们在广州的时喉,睡房门紧闭,包弟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我们出来。它天天这样,从不厌倦。它看见我们回来,特别是看到萧珊,不住地摇头摆尾,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现在想起来我还很感动。”从这我们可以从侧面看出来正因为我们家人对小狗包弟这么好,小狗包弟才会对萧珊这么的热情。看见萧珊就摇头摆尾,那种高兴的样子。所以我们小组对家人对小狗包弟的感情总结出来就一个字:好!
  
  师:我也用一个字来概括第2小组同学的发言:好!他不仅仅把我们的问题分析出来了,而且当中还给我们讲出了直接表现和间接表现,其实呀,我们在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情感的时候大体来讲有两种方式,就是他刚才讲的直接表现和间接表现,是不是这样的?直接表现,作者在这里直接抒发了“我们相处得很好”,刚才讲到了从七年的时间以及三年困难时期,爱人讨骨头喂包弟,还有我的儿子听说要喂狗也感到很高兴,而我呢?一听到别人提起狗我就会想起包弟。同学们非常棒!刚才还讲到了间接描写的地方,很好!这是第2小组。第3小组肯定会表现得越来越精彩的,我相信你们!第3小组,哪位同学?
  
  生:马玉洁。
  
  生:我们这小组讨论作者送走包弟的原因。大家请看第7自然段,“1966年8月下旬开始上街抄‘四旧’的时候,包弟变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包弟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包袱,然后,“听见包弟尖声吠叫,我就胆战心惊。”然后第8自然段,“当时我已处于半靠边状态,傍晚我们在院子里乘凉,孩子们都劝我把包弟送走,我请我的大妹妹设法。可是在这时节谁愿意接受这样的礼物呢?”从这一句话我们可以想到,在这个时节是没有人愿意接受包弟的。然后作者又听说只好送给医院由科研人员拿来做实验用”,当时我们不愿意,可是到第9自然段的时候“形势越来越紧”。作者看到隔壁一个年老的工商业者被抄“四旧”了,作者感到“这情景实在可怕”。“十多天来都睡不好觉”。这一夜他想了很多,最后决定把包弟送到医院去交给大妹妹。
  
  师:第3小组的同学找得非常得仔细。还有没有补充的地方。还有没有?好,第2小组同学有补充。
  
  生:我觉得作者为什么要送走包弟?我觉得其实这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好办法。因为大家从第1自然段就知道他讲了一个艺术家和狗的故事,最后那个艺术家被放出来的时候还是得知那个小狗三天后就死了。我觉得巴金把包弟送给了医院,如果不送给医院的话,这个包弟很有可能会引来,它的下场有可能也像第1段中讲的艺术家一样,那只小狗对巴金也是很想念的,或许这只小狗也像艺术家的狗一样,在某一天,巴金在街上被捉住的时候它也可能会出去找巴金,也会被打掉后腿,也会这样很悲哀的死去。所以这也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
  
  师:所以说在那个时候人和狗都逃脱不了一个悲惨的命运,是不是这样的?很好。第3小组的同学也概括得非常全面。在这里,作者胆战心惊、害怕,害怕小狗的叫声会引来,听见隔壁被抄家,觉得“这实在是可怕”。那怎么办呢?为什么要送到解剖桌上,因为“这时节谁愿意接受这样的礼物”,对不对?很好!同学们的理解和概括超过了老师的想象。你们觉得哪一小组表现得最好啊?
  
  师:说实话,不分伯仲。这样吧,第1回合我们就打成了一个平手。3个小组表现得都很好!那我们来看看第2个回合:你争我夺。这一回合我们有共同的问题,我们看哪个小组回答得快,回答得好。我们的问题是:刚才我们讲到“在这样的时节谁愿意接受这样的礼物呢”,这个时节是哪时节?文章中的哪些词语透露了这个信息?我还没把问题弄出来第2小组蔚波同学就举手了。
  
  生:从第7自然段的“1966年8月下旬开始抄‘四旧’”,时节属于我国的一个大动乱时节而衍生出来的一个兵种,也就是时期。时期抄的“四旧”——旧文化、旧思想、旧风俗、旧习惯,所以说这个时节指的是时节。
  
  师:。从哪些信息透露了出来?
  
  生:1966年,,抄“四旧”。
  
  师:很好。还有没有补充的。还有没有哪些信息可以看出?好,曾阳同学。
  
  生:当时我已经处于半靠边的状态。这里的“靠边”是指“”中被剥夺了工作的权利。所以说“靠边”也可以看出也是在“”。
  
  师:很好,请坐。这个时节是“”的时节。文章里面的时间1966、、抄“四旧”、“半靠边”这些词语已经给我们透露了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其实,在那个时期,这样的故事何止发生在巴金和包弟的身上,还发生在艺术家与狗的身上。那我们来看看第1自然段,同学们思考一下:从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中,我们能看出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现状?同学们又从哪里看出的?好,又是第2小组,这次最先举手的是雷磊同学。
  
  生:从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很黑暗,从第1自然段的第5排就可以看出。艺术家“不承认,就痛打,拳打脚踢,棍棒齐下”,然后还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人们比较冷漠,比较自私自利。从第7排可以看出,“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
  
  师:嗯。黑暗、冷漠。是不是这样的?好,请坐,很好!
  
  生:还有没有其他同学有补充。好,王丽。
  
  生:还有当时的人们也很麻木,他们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头,都掉开头去。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冷漠。
  
  师:冷漠、麻木,对不对,很好,请坐。龙辉。
  
  生:我觉得当时是没有人情味的。请大家看到第1自然段的第10排,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它一直要留在它朋友的身边。”为什么人们要拿棒打,用脚踢呢?是因为当时人们对狗不喜欢,是麻木的,是没有人情味的。
  
  师:好,请坐。很好。还有没有?曾阳。
  
  生:我们可以看出他们非常地残忍。因为他们连一只小狗都不放过。
  
  师:残忍,对吧?好,请坐,蔚波。
  
  生:似乎当时存在朋友关系的就只剩动物了。因为当时看见艺术家的人都离开了,只有小狗,文章强调的只有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身边。说明现在只剩下这只小狗把艺术家作为朋友了。而当时的人们都不认为艺术家是他的朋友,都掉头走开了。
  
  师:嗯,好,请坐。好像朋友、友情不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反而存在于人与动物之间。就连“我”这么喜欢包弟,“我”也要送走包弟,而且还要送到解剖桌上。在那样的时代里,这样的事情何止发生在一个艺术家的身上呢?傅雷夫妇、老舍先生他们都不堪的最后自杀了。这样的又何止发生在艺术家身上,连、、他们都受过这样的。而在那样的时期,一只小狗却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温情。让我们一起再次朗诵这一段话,体会一下生命与生命之间的温情。
  
  生齐读:忽然一只小狗从人丛中跑出来,非常高兴地朝着他奔去。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身边。最后专政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发出几声哀叫,痛苦地拖着伤残的身子走开了。
  
  师:很好!第2回合哪个小组最快,回答得最多呀?
  
  生:第2小组。
  
  师:明显第2小组的声音很洪亮,其他两个小组都不怎么说话了。第2小组很好,咱们经过这一回合第2小组略胜一筹。好,那么我们进入第3回合,我思故我在。本回合各小组有共同的问题,对这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我们的评判的准则是看谁的理由更充分。我们来一起思考一下:对于巴金送走了包弟并且把它送到了解剖桌上的做法,您是怎样看待的?
  
  师:大家可以分小组讨论一下。
  
  (生讨论)
  
  师:同学们内心里面都有自己评判的一个标准。那谁来讲讲您的看法呢?好,黄茂斯最先举手。
  
  生:我觉得我非常理解巴金的做法。因为有三点原因:第一点是因为当时是,1966年8月下旬的时候开始上街抄“四旧”,而且在自己隔壁家的也还是被抄了“四旧”。当时大家都处于害怕恐慌的状态;第2点是因为就算作者没有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它也会遭遇到一些非常残忍的伤害。所以把它送到实验桌上还可以为医学做一些贡献;第3点是当巴金把包弟送到医院的时候,他心里并没有轻松而且还是越发地沉重,他为他的这种做法有自责的。我觉得最害怕的不是我做错什么了,而是我做错了自己还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师:嗯,很好,最害怕的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而是应该懂得自我反思。好,还有没有其它同学,我看见刚才杨敏同学在举手,是吧?
  
  生:我觉得首先我是理解作者的。我想从两方面来说:第一、当时处于这样的时节,而且是时期,又有谁愿意为了一只狗而伤害自己的一家人呢?然后第二、我想从包弟来说,现在狗死的方式有两种第一就是让小孩杀死,第二就是送去医院做实验,我想作者的本意是好的,他肯定是喜爱包弟的,他肯定不想让这只狗死得那样残忍。因为毕竟他选择第二种去做科研研究,至少这只狗死得是有价值的。至少它为这个研究做了一些贡献。所以我从这两方面来说,我觉得我是理解作者的。
  
  师:嗯,理解他。谁会愿意因为一只狗来伤害自己的家人呢?同学们,你们的意见呢?好,丁超。
  
  生:我虽然理解作者巴金的做法,但我也认为巴金的做法非常地残忍。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人从传统的思想来讲死了之后一定要留一个全尸。但是巴金为了他们家人把包弟送上解剖台,一旦送上了解剖台就注定了这只狗死后不会有一个全尸,而是被那些医生解剖得到处都是,所以我觉得巴金的做法还是很残忍。他大可以把这只狗处理掉,留下一个全尸。所以我认为巴金的做法还是有点残忍。
  
  师:嗯,好!梅子雨。
  
  生:我觉得我对巴金送走包弟没有很大的肯定也没有很大的否定。是因为我想说的是我对他们是一种同情。同情以及没有责备。因为我觉得包弟,刚才我们这一组也说了包弟有本领,有技能,然后有警惕性,很忠诚。然后课文也指出连在日本的由起女士也在日日思念。然后它的种种可爱在我们或者作者的印象中感觉很可爱,很乖巧,很怜惜。然后当我们读到后面的时候当包弟被送走的时候,这一切美好的幻影都变成了一种罪恶。其实我想说一句,包弟这样的结局我们应该怪谁?也许是巴金,也许是大妹。也许我们更多的是想说责怪社会。社会的黑暗不公。我在想为什么我们都是责备。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到文章的第10自然段,作者也说了,“我又觉得我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我觉得围绕作者的是一个抉择,一边是责任,是家庭,一个丈夫父亲的责任,一边是朋友,一个知他心的朋友。或许可以说这是一种无奈,这是一种令人心痛的无奈。责怪在其中的分量又可以占多少。也许我们可以做的是痛心,对作者的同情。只是为了那一句“我怀念包弟”。最终,我只想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我的话,就是包弟已经走了,不要责怪。其实我记得普希金曾经说过的:让过去的就成为我们亲切的怀念,毕竟这是我们的生活,这是我们的生命。就像你刚说的:心与心的热情,心与心的温暖即使在那个时期我们也能够感受到。
  
  师:嗯。很好!的确,在那样的一个时期我们还是能感到心与心的相连,心与心的相通,心与心的相爱!我们不仅给予包弟以同情,我们也给予巴金以同情。我们不仅给予那个时代以缅怀,更是给予那个时代以警示。巴金,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我感到羞耻”“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的心仿佛又放在油锅里熬煎”
  
  觉得有了“心灵上的欠债”“我怀念包弟,想向它表示歉意”。我想我们在这篇文章里面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我们在这篇文章里读到的不仅仅是残忍。而是我们会发现:在延绵不绝的历史时间里,十年不过是眨眼的一瞬。但对于一代中国人有如熬度整整一个世纪。十年,十年浩劫。善与美转入地下,丑与恶肆意宣泄;千千万万家庭被轰毁,千千万万生命被吞噬。人性、人道、、人的尊严、人的价值,所有含有人的最高贵的成分,都是它公开践踏的内容。“”结束,国人的反省从一个无过错的老人开始,他受尽折磨。“我怀念包弟,我想向他表示歉意”,这歉意来自他内心深沉的爱。他说:“因为受到了爱,认识了爱,才知道把爱分给别人,才想对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把我和这个社会联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这是我的全性格的根底。”“是什么东西把我养育大?首先在我头脑里浮动的就是一个“爱”字。父母的爱,骨肉的爱,人间的爱,家庭生活的温暖。我的确是一个被人爱着的孩子。……我爱着一切的生物,我愿意擦干每张脸上的眼泪;我希望看见幸福的微笑挂在每个人的嘴边。”爱,这个火红的字,这颗火红的心让我们给大家!(如果这句话可以不要的话最好,只出现爱的画面!)
  
  点评:
  
  听了唐老师这堂课感触颇多。集中来说,这堂课有如下亮点:注重课本理念落实。新课改特别强调、特别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珍视学生的体验。特别强调师生的平等性对话。这些理念在这堂课中得到较充分的体现。第二个亮点是:注重文本的细致深入的解读。整个一堂课,唐老师设置了三组问题。第一组注重是文本的词句理解;第二组注重的是课文文化背景的解读;第三组注重的是课文精神层面的解读。三组问题连为一体,由感性到理性,将师生间的探究引向深处。第三个亮点,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和谐统一。唐老师根据本班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选择了组内交流,组间挑战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度以实现对《小狗包弟》的深层探究。第四个亮点是注重教学的简约化与实效化。整堂课思路极为清晰。教学重难点突出。唐老师紧紧抓住人性探究这个话题。准确理解巴金老先生的忏悔。通过文章认识给人身心带来的伤害,引导学生热爱与尊重生命,进行爱的教育。唐老师的课以探究组块,脉路清晰,一定程度上体现教学的简略化与实效化的原则。第五个亮点是:师生激情洋溢。唐老师是一位情感派老师。她通过教学话语的停顿与轻重,通过全身心投入的演讲,通过画片的投影,音乐的渲染,巴金的经典言论,倾述感情,传递信息。激发学生的心理。学生通过朗读,寻章摘句,多向交流来表达情感,最终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