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生物教学中的“导”

2019-11-14 07:54:13

为了实现在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情况下,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离不开教师的科学指导。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导”?“导”什么?本人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加以浅谈。

1.设置情景——导趣

 导趣,即通过教师巧妙导入新课,激发起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感兴趣是课堂效率高低的前提。因此,教师在引入新课时,应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架设起探索的桥梁,激起学生“我要学”的认知内驱力,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新课题的学习,使得师生教与学同步,以期学生迅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如在学习“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一节时,是这样引入的:(1)每当打了上课铃后,大家就会马上跑进教室,准备上课,请问这一举动主要是人体那个系统在起作用?(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顾)(2)利用投影展示神经系统的组成棗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让学生回答这两部分的功能,然后教师总结并设问: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交互联络形成一个复杂的通讯网络系统,能对人体起调控作用。那么,人体神经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引入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新课题)。这样引入,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都急切想知道神经系统的工作情况,注意力集中,他们的思维自然会在教师设计的思路上开始活动。

2.精心设问——导思

 导思,即教师经过精心设计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思维。当教学目标明确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教师设计自学思考题应做到三点:一要围绕教学目标,有的放矢;二要有新意,有讨论余地;三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在文中直接找到的问题尽量少出,所出问题必须经过学生思考才能确定答案),难易适中(过于简单的问题,容易使学生产生惰性和厌倦情绪,过于难的问题易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以激起思维内驱力,且一环扣一环,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状态。如在学习“环节动物门”一章时,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进行探索:蚯蚓喜欢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怎样区别蚯蚓身体的前后端:用手来回抚摸蚯蚓的体表(摸腹面),有什么感觉?蚯蚓在纸上运动比在玻璃上运动是快还是慢?为什么?在探索蚯蚓对刺激的反应时,又设计了以下问题:用手轻轻触动蚯蚓前后部分,它会有何反应?你根据观察的现象,能得出什么

 结论?用浸过醋的棉球放在蚯蚓身体各部分,蚯蚓的反应一样吗?你从观察到的现象,能得出什么结论?用手电照射蚯蚓身体前后端,结果又如何?分析前3种现象,归纳结论。与水螅相比,蚯蚓对刺激的反应有什么特点?这些问题能够促使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探索和思维。学生在探索中出现的疑难,不要把现成答案直接呈现出来,而应通过提示、启发、诱导,让学生自己去寻根求源,解决疑难。

3.拓宽思路——导议

 导议就是教师在课堂中适时注意挑起矛盾,围绕某个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同桌讨论、分组讨论、全班讨论),相互交流,各抒己见。如在学习“人口与环境”一节时,就可让学生讨论“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及带来的问题”。具体围绕以下3个小问题进行: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是什么?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哪些问题?你认为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各小组讨论激烈,气氛很浓。学生还谈到了课文中未涉及到的社会问题(社会治安问题、就业问题、超生游击队等)。拓宽了思路,训练了发散思维。又如学习“遗传”和“传染病”后,可出:遗传病一定是传染病吗?传染病一定是遗传病吗?学生分组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懂得了二者的区别。再如,学习“蒸腾作用”概念后,可出:植物进行蒸腾作用不是在浪费水分吗?如果植物停止了蒸腾作用,结果会怎样?挑起争议,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达成共识。植物进行蒸腾作用不是在浪费水分,而是植物体进行的一种正常生理活动,它为植物体内的水分运输提供了动力。从而很自然地归纳出蒸腾作用的意义。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这种挑起矛盾,拓宽思路的方法,备受学生欢迎。

4.保证时间——导问

 每一堂课,甚至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处处给学生留有思考余地,不能一灌到底。

 初中学生平时课余敢于提出好多问题,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现象随处可见,但在课堂上,问学生有什么问题要问时,学生往往沉默不语,不愿发问,究其原因,一是心理素质差,一发言就胆怯;二是害怕提出的问题,别人笑话;三就是不善于积极思考,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确实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个教学相长的民主氛围。首先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可亲可近。厚爱差生,让其敢问。其次教给学生方法(反问法、变化法),引导学生会问。鼓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提倡好问。如学习了“生物的遗传”一节后,一个学生马上举手提出:我家邻居杨洁,她父母都是双眼皮,而她却一个眼双,一个眼单,是怎么回事?另一个学生提出:我在报刊上看到,患的母亲生的孩子也患,是遗传病还是传染病?学习了“蜘蛛”结网捕虫后,一学生问到:为什么蛛丝能粘住昆虫却粘不住蜘蛛自己呢?学完“蛔虫”后,学生提出:蛔虫体表有角质层,能防止消化液的侵蚀,使蛔虫安全寄生在人体小肠内,猪肉绦虫体表没有角质层,它为什么也能安全寄生在人体小肠内呢?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平时倡导问是分不开的。

5.重视运用——导练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习题以及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应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对练习的内容、形式事先应精心设计。设计练习题要遵循以下原则:

 (1)具有针对性,形式灵活多样(选择、填空、识图、判断、简答)。

 (2)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3)紧扣重点难点,有利于理解、巩固提高。

 (4)习题内容要有启发性和思考性,应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

 如笔者教学“植物”部分时,让学生分析:为什么移栽植物最好在幼苗期?而且移栽后要遮荫?为什么一次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为什么卧室内不能放过多的花草?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6.了解学情——因势利导

 教师要扮演好导演角色,就得从学生实际出发,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均学有所得。而了解学生原有的基础,利用迁移规律,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教学,并重视反馈在教学中的作用就很重要。通过谈话、练习、书面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原有基础,这是备课、备学生的前提。在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探索情况,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模糊认识。如在探索动物与植物的区别时,有的学生回答:植物复杂,动物简单(受原生动物是单细胞动物的影响,学生误认为动物都很简单)。这时教师不能武断地评价是错误的,而应趁势引导,接着发问:植物为什么复杂?动物为什么简单?学生回答: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所以植物复杂动物简单。从而归纳出: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这是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主要区别之一的结论。但并不能说明动物就比植物简单。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是导演,而不是主演。教师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必须在“导”上下功夫,研究“导”的艺术,以达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