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十二五”也要加盟GDP万亿俱乐部
11月16至17日,重庆市委召开的三届八次全委会上审议通过了《关于<重庆市委关于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决议》。
重庆市委书记在会议上提出,到2015年重庆要实现“4大愿景”,即把重庆建成特色鲜明的国家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强大的经济中心、居民有充分的幸福感、西部开放“窗口”和统筹城乡改革的“先行区”。
在具体目标上,“十二五”期间,重庆GDP将迈入亿元的大关,2015年达到1.5万亿。与此同时,重庆也将致力于缩小困扰已久的城乡、区域和贫富差距。
重庆“十二五”规划专家组成员、重庆大学教授雷亨顺表示,“十二五“各项指标看起来很眩目,说明重庆的决心和勇气很大。同时,它是从建设特大现代都市和区域增长中心的角度来布局重庆的发展,其效果如何,对重庆关系重大。
2012年实现GDP过万亿
重庆早已明确的核心任务,是基本实现2007年在提出“314”总体部署,即建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围绕“314”部署, “十二五”期间,重庆提出的具体目标是, GDP翻一番,年均增长12.5%,达到1.5万亿元,相当于上海目前的体量,人均GDP翻一番,达到8000美元,相当于2008年北京的水平,重庆整体进入现代化阶段。
近年来,重庆市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快车道。2009年全市GDP达6527亿元,同比增长14.9%,增速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前三。2010年前三季度,全市GDP增速更是达到17.1%。
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全委会上称,按照现有态势,到2012年,重庆GDP总值将迈上万亿元新台阶,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人均GDP翻番,达到8000美元。
重庆研究院王秀模指出, GDP迈入万亿大关,意味着一个省份的经济对于整个地区的经济辐射带头作用都将增强,所以加快发展,维持高速增长势在必行。
在路径上,重庆“十二五”期间将延续近年确定的发展思路,包括涉及交通、安全、宜居、森林、健康五大领域的“五个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打造,以及城乡统筹,但在速度和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庆市“十二五”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常委邱道持表示。
“十二五”期间,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将达4万亿元以上,其中,产业投资就将达到1.42万亿元。
据重庆市发改委介绍,“十二五”期间,重庆将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推进实施“大投资、大支柱、大基地、大企业、大项目”战略,实施信息产业、重化工及制造业“3个5000亿元”的倍增计划,到2015年力争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3亿元,年均增长24%,新增利润850亿元,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
其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优化结构调整被置于重要战略地位。
重庆市发改委有关人士透露,“十二五”期间,重庆将培育壮大新兴信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制造、生物、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超过1万亿元,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0%以上。
扭转“三大差距”
在全委会上表示,今后5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实现全面小康。基尼系数代表着贫富差距,目前重庆市是0.42,我们要想办法降到0.35。城乡居民收入比要缩小到2.5∶1左右,以人均GDP衡量的“圈翼”差距缩小到2∶1左右。
这被总结为“三大差距”——即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贫富差距。接受采访的该市官员及学者普遍认为,在所提出的经济目标中实现难度最大的是缩小“三大差距”。
据官方统计,2009年重庆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49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4621元。重庆现有3200万人口中,有14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60多万低保线的城镇居民。
限于“大城市带大农村”格局,长期以来城乡差距未能得以根本扭转。
对此,重庆市提出,“十二五”期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31000元,年均增长12%,由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变为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基本翻一番,年均增长14%,达10000元左右,由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00元变为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1800元。
另一方面,区域差距也成为困扰重庆发展的难题。
以主城为核心,共涵盖23区县的“一小时经济圈”,是重庆重要的经济载体。由于未来这个经济圈的GDP总量将占到全市的80%以上,它与相对落后的渝东南与渝东北两冀如何协调发展,将颇费考量。
例如,一小时经济圈中的九龙坡区,GDP为500亿,渝东南的城口县GDP仅20.9亿。一小时经济圈中的渝中区,人均收入已达9700美元,而渝东北的人均仅1037美元。
表示,政府将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生产分配关系,提高居民收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的比重。
他表示,“十二五”期间,重庆将出台三条措施,一是建立低工资标准正常增长机制,由现行的两年一调改为一年一调,使职工工资与收入增长同步;二是提高社保覆盖面和标准,让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有保障;三是提高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坚持民生财政方面。
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重庆的重要思路是通过发展产业,吸纳剩余农村劳动力。
据重庆市发改委介绍,在“十二五”末,重庆将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西部服务之都,使全市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95%左右、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15%、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提高到45%。仅工业领域,将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
“转移农村力,财政转移支付都很重要,关键如何保证农民可持续地增收。同时,收入分配改革也需要系统性的体制创新。”雷亨顺表示,重庆在“十二五”明确提出这些民生目标,非常让人欣慰。
“重庆要实现这些经济目标当然有难度。”王秀模说,直辖前十年,全市大半精力用于三峡库区的百万移民,现在移民工作基本收官,全市生产力的布局也初步完成。同时,重庆近年来获得了国家密集的政策支持,“如果用活这些政策,经济发展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