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河北涉县天津铁厂第二中学 梅丽丽
一、入题——熟练掌握诗歌鉴赏通常的切入点
入题阶段,我们主要是通过看题——跳读诗歌来把握诗歌的题材及作者可能寄予的情感。看的内容大体包括:
1.看诗歌标题
由诗歌标题我们可以大体确定诗词的类别,如《咏素蝶诗》,从“素蝶”可以看出是咏物诗;由诗歌标题我们还可以推测作者写作此诗时的情景。
2.看诗歌作者
看诗歌作者,我们往往可以确定时代背景和时局动态,并据此大致判断作者写作此诗时的境况。如辛弃疾、陆游等北宋词人往往在他们的词抒发对朝廷不思复国、偏安江南一隅的悲痛愤懑之情。另外,由作者还可以确定其诗歌流派,从而明确诗作的风格,如苏轼的豪放风格、柳永的婉约情怀、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李商隐的伤感等。
3.看诗歌注释
原诗之后附有的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与写作背景和作品内容有关的情况,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寄寓在诗作中的情感。
二、析题——辨析文本,体物察情
对诗歌文本内容的分析,是解题的关键。通过分析,可以进一步印证在入题部分“三看”所做推断的合理性,并通过分析字句,以“文”(文字)解“文”(情感)。那么,在这部分分析什么呢?
1.析意象
诗歌中所选取的意象,往往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表达相对稳定的情感。明确意象的象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明确作者的情感取向。如送别诗的“柳”,因其与“留”谐音,故有“挽留”之意,象征离情别绪,如柳永的《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
2.析色调
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分析诗词描写景物的“冷”“暖”色调来体会作者的喜悲情感。如孤月,是冷色调,含有孤独之意,饱含了诗人的凄凉之情;艳阳则是暖色调,表达了诗人的轻松喜悦之情;残柳是冷色调,包含伤感之情;细柳是暖色调,是喜景,含喜情。
3.析关键词
古人作诗非常讲究锤炼词语。诗人往往通过反复推敲,挑选出最生动传神、最贴切精确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如温庭筠的《过分水岭》:“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其中“似”一词,化无情之物为有情。在相依相伴的旅途中,“溪水有情”之感不免与日俱增,因此当诗人登上岭头,就要和溪水分头而行的时候,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但作者却不从自己的方面来写,而是赋予溪水以情,用溪水的有情,来表现自己的“惜别”。“似”实际是自己的主观感觉,这个关键字,能引导读者去体悟作者的情感。
4.析典故
诗歌中引用典故,起到了借古讽今的作用,诗人往往要以典故中人物自况,或者是借此表达自己的褒贬,或者是讽喻现实,讽今就是诗歌的主旨。咏史诗通常采用这种手法。比如,辛弃疾的诗特别爱引用典故,他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引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尤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得最好。
5.析诗眼
诗眼是诗中运用的意旨最开阔、表现力最强的字词或句子,是读者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寻找和断定诗眼的过程,就是理解诗歌主旨的过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中,“爱丘山”,写出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少无适俗韵”表现了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官场的摒弃,准确而深刻地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6.析手法
从诗歌的写作手法入手,也能迅速地把握诗歌的主题。如写景诗往往借景抒情,景物格调恰恰能反映作者情感,要么正衬(乐景抒乐情,哀景抒哀情),要么反衬(以乐景抒哀情,以哀景抒乐情)。而咏物诗往往要托物言志,借物的特点,表现自己的人格精神或胸襟抱负。
以上谈的是抒情手法,还有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比、比兴等)和描写手法(渲染、白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面结合等),在鉴赏过程中,要能熟练掌握这些术语,才能在实际运用中得心应手。
三、答题——审清题型,规范作答
诗歌析透了,不一定答题就能圆满,还需要掌握一定的作答技巧。这里我要谈三点建议:
1.认真读题,审清题目要求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诗歌鉴赏设题的角度五花八门,必须从题目中寻找答题的切入点,以免答非所问。比如2006年天津卷《凉州词(其一)》一题,“本诗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题干要求中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对比衬托和虚实相生”角度鉴赏,避免了学生泛泛而谈。
一般来讲,命题者设题也遵循由易而难的原则。另外会有这样的情况:第一个题目往往是下面题目的已知答案,而几个题目又是互相联系的,答好第一题往往也能答好下面的题目。切忌读不懂题目就下笔,这样会失去分数。
2.分清题型,不要遗漏得分点
诗歌鉴赏的题型大体分为形象意境类、情感主旨类、语言炼字类、表达技巧类等四大类,每类题型都有一定的得分点。答题时,不要遗漏得分点。解题格式大致如下:
人物形象:身份+性格
意境:描绘景象+概括环境特征+作者情感
情感主旨:内容+抒情手法+情感
炼字(炼句):字义(句义)+手法(好处)+作者情感
表达技巧:手法+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主旨情感
3.规范作答,语言明确具体。
答题语言要明确,忌含糊不清。对试题中阐述个人观点的题,首先要表明观点,或明确表态“同意”或者“不同意”,一句观点往往就是1分。观点缺少或含糊不清会造成失分。
答题语言要具体,忌泛泛而谈。答题时一定要对诗句作具体分析,不要光用术语和套话。如问“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表现手法,不仅要答出它的抒情手法是以乐景衬哀情,还一定要答出“以春天杨柳柔嫩的乐景,衬托出离家出征不舍的哀情”这层意思。
正确理解诗意和作者情感,忌主观臆测。有的学生不仔细品味诗句含意,不正确理解诗意,或断章取义,凭空臆断作者情感,往往容易失分。答题时一定要有据可依。
善于揣摩出题者意图,顺势而为,忌唱反调。命题者的意图往往会在题目干表述中作提示引导。
总之,在作答时,答案核心最要紧,要把它列在最显著位置,同时不要忽略四个字:“提”即提出观点和手法,“引”即概括地引述原句,“析”就是对观点做简要分析,“评”就是评价优劣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