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9-11-24 06:54:06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及一些传统观念的束缚,数学教育仅侧重于学生学习现成的知识结论、技巧和方法,而忽视了学科的基本精神、数学的基本态度和基本方法的培养与训练,忽视了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从而降低了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本文拟就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我们很多人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而以往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往往过多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们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罗杰斯曾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另外,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在学习了杜郎口、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思想后,我在数学教学中坚决贯彻落实他们的“先学后教”教学理念,学生在轻松环境下,各抒己见,一改以往上课的死气沉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教学要温故知新,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如学习“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这一节时,我布置了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预习:①书中是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②为什么要交待三点共线?③你还有别的证明方法吗?当这些问题布置以后,他们认真思考,积极讨论,我随即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让学生“讲一讲”。由于是证明,学生一两句话表达不清,一位学生在说了一小段思路后毅然选择上黑板画图板书,而且给了两种不同的思路。课后我反思许久,那位学生的举动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原来学生更喜欢这样的课堂。这让我更加坚信只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创造思维的新视角,以新颖的方式去诱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就一定能使学生向往科学,追求真理。学生的创造意识也会随着培养起来。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可见让学生学会自觉地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更需要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在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真正的实现教育的理想。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马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