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勤”与“懒”

2019-11-21 11:02:07

  随着素质教育要求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目的不仅是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培养终身的学习能力。物理就是一门这样的学科,如物理实验可用来验证物理规律,辨析真伪,从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其操作实践能力。恰当的物理实验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观察、动手、合作、交流、沟通等能力,发展个性。可见,实验教学非常重要,如何进行实验教学就值得我们深刻思考。为此,我个人对实验教学中的“四勤”与“两懒”谈一点粗浅认识。

  勤备多做,即充分准备,做好演示实验。对教材上要求的演示实验,一定要课前试做,保证课堂上认真做好,如光学实验中采用自然光,则需考虑教室与实验室的采光有无差异,有何差异,如何调整等。更不能在黑板上以“讲实验”的做法代替演示实验。

  勤挖多增,即不局限于实验室提供的素材,多挖掘教材和生活中的素材,根据教材要求和特点,师生自制教具,适时增加一些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通过这种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动员学生自备重物(可以是书本、铅笔等)、纸片(甚至是草稿纸)体验惯性,采用并进式教学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人人动手、动眼、动脑、动口,以这种教学方式代替视听式教学,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强烈、持久。

  勤研善改,即多钻研,结合学校、学生生活实际,改进实验或改变器材用途,开发低成本实验,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更直观,操作更简单,误差更小。如在学习波的干涉时,将两根相同的长约20 cm的铁丝,夹角呈30°左右绑在打点计时器的振针上,另一端弯为弧形,通电后,两个弧形端在水面处的振动就形成相干波源,可得到稳定的干涉图样,使抽象的干涉概念易于观察理解。

  勤思妙用,一些重要的物理规律都是从生活中的现象出发,以观察实验的基础得出的;反过来这些规律在生产、生活中又有着广如学习了动量定理后,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有人不慎从二楼摔下,身受重伤,有人从十楼掉下却安然无恙,如果自己遇到类似情况该怎么办。

  目前的演示实验多数是由教师做,学生分组实验采用传统的“讲、演”模式教学。以知识传授为本,教师“包办”过多,学生随堂实验很少,实验性习题和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基本上是有名无实,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容易挫伤学生对科学的感情,不能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特有的教育功能。而在国外,实验或者演示实验大都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或者边引导学生边实验。鉴于此,笔者认为在某些实验教学中教师又宜“懒”。

  实验操作“懒”一点。学生分组实验要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在实验中先遭受挫折,再思考解决,最后体验成功。如在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实验中,有的测出值与实际值相差很大,再从测摆长、计次数、处理数据等方面找原因,最后纠正错误,改进实验,得到合理结果。这样学生印象极深,所取得的效果显然高于“讲、演”模式教学。

  课前准备“懒”一点。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对一些简单的实验可由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和操作。例如,在讲授“摩擦力”内容时,我曾让物理科代表组织几个学生设计和准备实验;学生感到很新奇,积极性很高,讨论方案,查阅资料,制作幻灯片,准备演示实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又如,不方便做的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先让学生自己在网上搜索、观看,让他们自己思考体会。这样坚持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又融洽了师生关系,增进了师生友谊,还能使学生养成实验探究的好习惯,从而培养了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总之,课程改革呼唤创新,教师要由教材的复制者变为新课程的创造者,“勤”与“懒”要依据学生、学校和生活实际来把握,“懒”要建立在师生的“勤”上,否则他们会更“懒”。“勤”是为“懒”准备,“懒”是为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