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途径,是知识经济的核心。新时代呼唤创新人才。我国要加快现代化步伐,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下赶超发达国家,实现民族振兴,必须着力培养具有独创人格和创新思维的一代新人,因此,在中小学推进创新教育势在必行。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靠教育培养,学校具有特殊的使命,就此,本人对课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 把握时代脉搏,构建现代教育理念
任何改革需观念先行,观念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先导。没有观念创新,其他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教学实施创新教育,其前提是教师要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摒弃传统的教育观,构建先进的、科学的、新的教育理念。
1.树立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发展人。人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个人不同的发展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所以人的发展也就是社会的发展。“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的功能就是顺乎人的自然天性,帮助人达到最佳境界。要提倡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地发展,让他们的秉性、兴趣、情感、思维等潜质得到培养和发展,使他们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具备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他们步入社会后,能成为建设现代化的某一岗位的合格劳动者。
2.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1996年7月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指出:美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中,技术和知识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80%左右。当今世界经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竞争。因此,教师应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树立“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的观念,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 改革课堂教学,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育往往具有传递性功能,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死记硬背,被动消极地接受现成的概念、原理等,从而成为贮存知识的记忆库,思想课尤其如此。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教学不应因循守旧,照搬模式,要把着力点真正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
1.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
创新教育首先应该是“以人为本”,弘扬学生主体精神是时代强烈的呼唤,是由教育的本质决定的。法国文化教育家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将人的创造力量诱发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主体意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体验成功。高扬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自觉变换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由学习的权威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由学习的控制者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正如教育家朱熹所说:书由你自己去读,道理由你自己去探究,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用商量而已。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思想课是一门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课程,其概念、原理较为抽象、枯燥,逻辑性、政策性较强。因此,教学中必须密切联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联系国内、国际时政热点和社会问题;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及国内、国际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思维特点、认识规律,由浅入深、有理有据、循序渐进地进行,激发学生兴趣、好奇心和探索欲,激活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思考意识,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赋予抽象的概念以鲜活的“生命”,使课焕发出光彩和活力。
3.积极倡导和推行多种教学方式
在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只知道一些马克思主义的条文,并没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即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分析原因: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概念、原理较抽象、枯燥;另一方面,教师上课时照本宣科,方法陈旧。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摒弃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大力倡导“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第斯多惠曾说:“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教给学生怎样寻找真理。”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设置“疑眼”,诱发学生思考,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欲,使思维向广度和深度扩展。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如逆向思维、联想思维、发散思维。
三 要有前瞻性,不断构建创新教育思维模式
教育是具有引导性和前瞻性的,教育改革更具有引导性和前瞻性。课教学亦是如此,不能只停留在教材和书本上,要着眼于时代要求,把握时代脉搏,课才有生命力,才有魅力。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则是推进创新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所在,教师要牢固树立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学识,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路,只有这样,才能用更广博的知识去教育学生,探寻创新教育的模式,把握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之发展趋势,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