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物理学中,时间是个特别热门的主题。为了寻找统一理论,物理学家必须重新检视非常基本的假设,而其中最基本的几乎就是时间了。
-有些物理学家认为时间其实不存在,有些人则认为应该让时间升级而非降级。在这两种观点之间,还有一个有趣的想法:时间存在,但并非基本。我们察觉到的时间,是由一个静态的世界浮现出来的。
-早在苏格拉底之前,哲学家就曾经辩论这些想法,但现在物理学家把它弄得更具体。有种说法是,时间可以自宇宙的切割中产生;我们察觉到的时间反映了这些切割区块之间的关系。
你在读着这个句子时,很可能会想着“这一刻”(就是现在),也就是正在发生的“当下”。此时此刻似乎很独特、很真实。不管你对过去有多少记忆、对未来如何憧憬,你都活在当下。当然,你阅读刚刚那句话的那一刻已经不再,这句才是当下。换句话说,时间似乎在流动,亦即“当下”也在不断更新。在我们直觉的深处,未来是开放的,直到它成为现在,而过去已被固定住了。时间流动时,这种过去固定、现在发生、未来开放的结构不断在时间中前进。这种结构深植于我们的语言、思考和行为中,我们的一生该怎么过正悬于此。
虽然这种想法很自然,却无法在科学里找到相应的语言。物理的方程式无法表明哪些事件正在发生,就像一幅没有标记“你在此处”的地图。方程式中没有“现在”,因此也没有时间流。除此之外,我们可以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得知,不只是单一的现在不存在,事实上每一刻都同样真实(参见2002年11月号〈神秘的时间流〉),未来并不比过去开放。
科学对时间的理解,与我们日常生活对时间的理解有着巨大的鸿沟,这让历史上的思想家大感困惑。一旦物理学家逐渐剥夺我们赋予时间的平常属性,这个鸿沟益形加深。现在,物理时间与经验时间的裂口已深及根基,因为有许多理论物理学家开始认为,时间甚至根本不存在。
时间并非宇宙真实结构的一部份,这种想法刚开始很令人震惊,难以想象它如何说得通。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时间里做的,这个世界就是由时间串起的一连串事件,每个人都可以看到我的头发变白、物体移动之类的事件。我们看到了变动,而这种改变是相对于时间而言的。少了时间,世界就会全然静止。一个没有时间参数的理论,就必须解释:如果世界实际上并没有变动,为什么我们会看到事件的变化。
最近的研究正尝试面对这项挑战。虽然时间可能并不存在于最基本的层次,但它可能在较高的结构中产生:这就像桌子虽然是由一堆内部几乎空空如也的粒子所组成,但摸起来还是很结实。固体是粒子集体浮现的性质,因此时间也可能是由世界某些基本组成浮现出来的性质。
“时间乃浮现的性质”,这种想法有可能和一个世纪前的相对论或量子力学同样具有革命性。爱因斯坦曾说,他在构思相对论时,最关键的进展来自于他对时间的重新理解。而物理学家在追求统一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梦想时,他们相信时间一样是个关键。2008年,基础问题研究院(FQXi)针对“时间的本质”举办征文,有些现代物理学的重量级人士也前来参与。许多人认为统一理论描述的会是个没有时间的世界,有些人则极不愿放弃时间这个概念。不过他们都同意,要在统一理论上有进展,必须先对时间做深入思考。
时间的浮沉
过去这段日子里,我们对时间的丰富常识不断受到否定。时间在物理学中举足轻重,但随着物理学的进展,这些功能逐一被其它东西取代。
乍看之下或许并不明显,不过牛顿的运动定律就对时间的特性有些特定要求。原则上,所有的观察者都会同意事件发生有先后顺序。古典物理假设,不管一个事件发生于何时何地,你都可以客观说明,它跟宇宙中另一件事比较起来,是先发生、后发生、还是同时发生。因此,时间让世界上所有事件排列得井然有序,而且这个顺序是绝对的事实,不会因观察者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还有,时间必须是连续的,这样我们才能定义速度与加速度。
古典物理中的时间,还必须具备持续的概念(也就是物理学家所说的“度量标准”),这样才能判定两个事件相隔多久。当我们说奥运短跑选手波特(Usain Bolt)每小时可以跑43公里,我们必须能测量一小时是多久。跟事件的顺序一样,时间持续的长短也是与观察者无关的。如果艾丽斯与鲍伯三点钟离开学校,各走各的,然后六点回到家碰面,那么艾丽斯所经历的时间会等于鲍伯所经历的时间。
基本上,牛顿提议这个世界里有个主定时器,它将这世界以唯一且客观的方式切出某一瞬间,牛顿的物理仅依这座钟的滴答声行走。此外,牛顿觉得时间在流动,其流向告诉我们哪一个方向是未来,不过,这个额外的性质并非牛顿的运动定律必须具备的。
对现代的我们来说,牛顿对时间的诠释可能已经过时了,但稍微想一下,会发现它很令人惊讶。它的许多特征在逻辑上都是不相关的,诸如:顺序、连续性、持续性、同时性、流动与方向,然而它们全被兜在牛顿称为“时间”的这个主定时器里。这些特征组合运作得很成功,所以历经近两个世纪都没受到修正。
19世纪末、20世纪初,攻击来了。第一波是奥地利物理学家波兹曼(Ludwig Boltzmann)的研究,他推论,由于牛顿定律在时间里往前或往后都同样可行,所以时间并没有内建方向。因此,他提议过去与未来的差别不是时间固有的,而是起源于宇宙以不对称的方式在组织物质。物理学家仍在争论这种说法的细节,不过波兹曼已经很有说服力地拿掉了牛顿时间里的一项特征(参见2008年7月号〈时间是双向的吗?〉)。
下一波攻击来自爱因斯坦,他摒弃了绝对同时性的概念。根据他的狭义相对论,事件是否同时发生与你跑多快有关。事件发生的舞台并非时间或空间,而是两者的合体:时空。两位观察者若以不同速度移动,对一个事件在何时、何处发生,会有不同观点,但对其在时空里的位置则没有歧见。时间与空间是次级的概念,如同爱因斯坦的大学老师、数学家闵考夫斯基(Hermann Minkowski)的名言:“这两者必将淡出成为幻影。”
到了1915年,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出现,狭义相对论也被推广到重力的领域,此时事情变得更糟。重力会扭曲时间,所以这里经过的一秒和那里经过的一秒可能不相同。能让时钟同步并持续保持同步,原则上也十分罕见。你无法将这个世界想象成是根据单一时间参数,滴答滴答地逐一开展出来。在极端的情况下,这个世界可能根本没办法被切割成一个个瞬间。如此一来,就不可能说一个事件比另一个事件发生得早或晚了。
广义相对论里有许多函数会用到“时间”一词:坐标时间、局部时间(proper time,又称“原时”)、全域时间。总的来说,它们执行了许多牛顿的单一时间所做的事,但个别来说,没有一个配得上这个名词。要不就是物理不听从这些时钟,或者是即使听从,这些时钟也只适用于宇宙里的一小块区域或特定的观察者。虽然现在的物理学家认为时间应该要从统一理论中剔除,但我们很有理由说,时间自1915年就消失了,只是我们尚未完全领悟到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