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慈禧六十大寿庆典压缩

2019-12-06 13:44:22

  【慈禧小传】

  慈禧太后,孝钦显皇后,满族,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908年11月15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爷”,徽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死后清朝上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咸丰帝的妃子,同治帝生母,光绪帝养母。慈禧博学多才,能书善画,书法长于行书、楷书,绘画有花卉等传世。

  1889年光绪大婚后,慈禧撤帘归政,再次退回了幕后。尽管在大多数问题上都需要请示慈禧,但光绪毕竟还是获得了一些权力,由此在他的身边也开始聚拢了一批人,这些都是没有实权的清流人物,其中又以光绪的师傅翁同龢为首,当时人称“帝党”。与此相对应的,是原慈禧安排下的一批实力派官僚,当时又被人称为“后党”。由于“帝党”是由原来清流党人的南派演变而来,而“后党”是慈禧多年培植的势力,因此“后党”又得名“老母班”,而“帝党”被叫做“小孩班”。

  在光绪亲政后的几年中,“帝党”和“后党”争斗不休,但由于“后党”有慈禧在背后撑腰,“帝党”一直都难以和“后党”相抗衡。因此,在甲午战争爆发前的5年中,光绪的执政基本沿用了慈禧垂帘听政时的路线政策。

  在这5年中,光绪预备了一件大事,这就是光绪二十年(1894)慈禧的六十大寿。为此,光绪不敢怠慢,他提前2年(1892年)发布上谕,为慈禧的大寿做准备;次年(1893年)春,光绪又下令成立庆典处,专门办理庆典事宜。

  由于古代没有国庆节、劳动节之类的节日,因此皇帝、皇太后的生日便成为清朝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其隆重程度几乎可以和春节并列。倘若是国家安定团结、繁荣昌盛,搞一搞庆典倒也不算为过,何况是民间历来极为重视的六十整寿。因此,慈禧的想法和光绪的做法倒也还算合理。

  但是,慈禧的运气也实在是背了点。转眼间,就到了1894年,这一年的10月就该是慈禧的六十大寿了,可惜的是,这次慈禧看来还是无福消受喽!

  就在这一年,朝鲜发生东学党,朝鲜小王朝被弄得大为惊恐,只好向清廷求救,借兵助剿。清廷顾及朝鲜是自己的藩属国,因此派兵代平其乱也是在情理之中。但当时的日本却心怀叵测,处心积虑地要将朝鲜纳入到它的势力范围,并曾在朝鲜1882年“壬午兵变”和1884年“甲申”中上下其手,不料都被清廷识破阴谋。这一次日本见清军应邀入朝,于是也借口保护日本在朝商业利益,派出了大量军队进入朝鲜,兵力甚至超过了在朝清军的数量。

  在朝鲜国王的招抚政策下,此时东学党已基本偃旗息鼓,于是朝鲜先后照会日本和中国,要求双方撤军。清廷不想多事,立即答应了退兵要求,而日本却心怀鬼胎,试图借机独占朝鲜,于是朝鲜局势陡然紧张,中日冲突一触即发。

  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牙山口外丰岛附近袭击并击沉清朝运兵的商船“高升号”,船上七百余人全部遇难。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清军和日本在朝鲜展开激战,但清军败多胜少,一路溃退,平壤失手。9月17日,日本海军与北洋舰队在鸭绿江口的大东沟海面遭遇,双方展开了一场生死决战,最终北洋舰队折损5艘战舰而日本舰队重伤5艘,北洋舰队吃亏不小。

  在战争的紧张气氛下,经过数年精心准备的六十庆典开始变味了。按慈禧的想法,她是想给自己办一个风风光光的寿诞,当时朝廷也是把庆寿当成压倒一切的大事来办的,可在前线失利的消息传来后,朝野议论纷纷,部分大胆的官员干脆直接上书,要求停止庆典工程,将相关费用移作军费。

  在的压力下,慈禧虽说坚持按计划进行庆典活动,但也不得不对大臣们的呼吁有所表示,那就是对庆典规模进行了大规模压缩,如拨内帑300万两银子作为军费、庆典由颐和园改为宫中举行等。

  对此,慈禧心里这个气啊,真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想当年,她四十寿庆的时候遇到亲生儿子同治皇帝病危,没有心思去搞什么庆典;五十寿庆的时候本想热闹一下,可偏偏又遇到和法国人开仗;现在六十寿庆了,也没有安生日子,连这小日本都欺负到头上来了。慈禧愤愤不平,她心想,我为大清辛辛苦苦操持了这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如今皇帝也亲政了,我也该好好享享福了。即使是平常人家的老太太,这六十大寿也该热热闹闹地庆祝一下,可我怎么每次大寿都碰到这样或是那样的倒霉事呢?我这招谁惹谁了?

  气归气,庆典还得照常举行。9月25日,京中的亲王大臣及外省的地方官员开始向慈禧进贡礼物,由此也拉开了庆典的序幕。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就在第二天(9月26日),渡过鸭绿江,大举侵入辽南,随后又在花园口登陆并向大连、旅顺进犯。在的进攻下,清军一路溃败,几乎无一胜绩。

  说来讽刺的是,在占领大连湾的这一天(10月10日),恰好也是慈禧的六十寿辰。这一天,慈禧太后闷闷不乐地前往皇极殿接受光绪皇帝和文武百官的朝贺。这一天,虽然紫禁城里四处张灯结彩,宁寿宫的大戏锣鼓也已经敲响,看上去是一派喜庆色彩,可在战争失利的阴影下,进进出出的大小官员们个个神色紧张,交头接耳的尽是些前方战场的小道消息。

  对此,慈禧自然是看在眼里,这心头的滋味别提多难受了。可能是过了近30年的和平日子(除了海战,中法战争基本在越南境内),慈禧还真没有想到,自己的六十寿典会碰到打仗这种倒霉事,而且战争的结果还是大败特败,几乎没有可以值得夸耀的。如此一来,这场筹备了数年并耗费上千万两白银的万寿庆典,最后还是被小日本的隆隆炮声给扫了兴致。

  慈禧越想越气,虽然在光绪皇帝、各王公大臣和奉旨请安的各省总督巡抚面前,她勉强挤出一点笑容,但心里的不快是遮不住的。在贺寿的朝拜仪式草草结束后,宫中也摆开戏台唱戏,可一向最爱听戏的慈禧也没有心思去享受了。

  在锣鼓敲响的时候,慈禧陷入了沉思:她对光绪把握大局的能力产生了极大的怀疑,特别是对光绪和那些清流党人鼓噪的主战主张,更是极为反感。在她看来,文人好战一般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正如当年清流党人在中法战争的表现一样。光绪毕竟还是太年轻了,处理问题也过于简单化、情绪化,现在战局一塌糊涂,又该如何收场呢?

  这时,慈禧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已经在家赋闲了近10年的恭亲王奕。慈禧认为,在这样的局面下,朝中也只有奕能够收拾。于是,奕很快便被重新起用,慈禧不仅派他管理总理衙门,而且海军事务也由奕来管理(醇亲王奕譞已经在1891年1月去世,时年51岁),在战事日坏的情况下,慈禧干脆让奕督办军务,节制统兵大员。

  可惜的是,这次慈禧实在是病急乱投医了。此时的奕早已不是当年“辛酉”中意气风发的恭亲王了,他在多年斗争的挫折下,不但病症缠身,而且已是暮气沉沉,锐气全无。慈禧试图以起用奕来扭转不利局面,显然是期望过高了。事实上,在甲午战争中,奕也只是跟在慈禧后面亦步亦趋,毫无建树。在海兵败如山倒的情况下,想有所建树也难!

  来源:新浪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