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好坏的根源在于乐学还是苦学

2019-09-27 06:09:27

  很多学生到高中阶段都感到学习变得越来越难。典型的个别学生,在家长“殷切期望”的目光中,在老师“谆谆教诲”下,早起晚睡,功夫越用越多,相反的成绩却每况愈下,学业又不能放松,陷入无尽的烦恼中。相反的,优秀学生学起来轻松愉悦,成绩遥遥领先。

  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巨大的反差?回忆自己学习的经历,对比观察分析两类学生的差异,形成了以下文字,希望能对学生朋友及家长朋友有所启发和帮助。

  造成学习困难的根本原因有两个。

  第一:学习时的心理状态不对。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都是把学习当个苦差事,说什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更甚者就要“头悬梁,锥刺骨”了。

  其实“苦”与“乐”都是人内心的心理活动,是人的自我感觉。对于做同一件事情而言,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种不同的感受,习惯吸烟的人感觉烟很香,不习惯的人不用说自己抽,别人抽都感觉很呛。象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以前有个相声,描述了一个人抗着个很重的袋子,看素不相识的人下象棋,还在一旁支招“你拱卒啊!”可见他是个乐与下棋的人;可也有很多人对下象棋“不感冒”,强迫这样的人去下棋,那感觉一定就是“苦”了。

  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你感觉学习是快乐的,学习就充满快乐,学习起来轻松愉悦乐在其中;你感觉学习是痛苦的,不得以只能“悬梁刺股”了。

  你也许会说,我现在对学习完全就是痛苦的感觉,怎么才能改变这种感觉呢?

  注重自己学习得到的收获。自己跟没学以前相比知识更丰富,原来不知道的知识,知道了吧?原来不懂的道理,懂得了吧?原来解决不了的问题,解决了吧?这还不够让你快乐吗?你虽然是在前人后面重复“发现”的规律,虽然你没有对人类知识体系做什么贡献,但站在自身的角度看,却是一个全新的伟大发现!这不值得你欣喜吗?放下分数的包袱,(那边好象有几道不是和善的眼光投过来:不要分数学习怎么上得来?国情啊!同情中)学习从根本上说是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的,可以说学习将伴随着一个人的整个生命过程,跟分数有什么关系?如果你偏要比分数的话,那就和自己以前相比吧!(前后不同的知识也无可比性,呵呵!还是不比最合适)学习的快乐在学习本身的过程中,把快乐标示在学习结果上完全是功利思想的偏见。(也许是人性弱点吧?看比赛都喜欢看决赛、看冠军,但我知道奥运会预赛肯定比校运动会决赛竞技程度高的多,你看哪个?)

  你也许又会说,是不是我太“笨”啊?别人学的很轻松,我很努力的,可成绩还没别人好。别自卑!每个人都是与别人完全不同的,“笨”是个没有科学根据的说法,随着学习不断的深入,大脑开发的程度就越来越高,人就变的“聪明”起来了,大脑象身体一样越锻炼越“强壮”的,只要你不把学习当成“苦差事”了,逐渐发现了学习的乐趣,学习起来就会渐入佳境。

  如果原来基础就有差距,最忌讳与别人攀比成绩,那是一个产生学习“痛苦”的陷阱。老师和家长只懂得用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话,就等于是把学生往陷阱里推!喜爱孩子就应该避免“哪壶不开提哪壶”才能把孩子从陷阱里拉上来。关键还在我们成人,我所了解到的往往是学生身不由己“自愿”跳进去的!!

  第二:学习的方法不对。

  错误的学习方法有两种表现,一是在课堂上扮演老师的秘书,忠实的记录老师在课上说的每一句话。一堂课下来笔记记了几篇,合起笔记本却说不出老师讲了什么问题了。二是认为老师的讲解废话太多,只选择自己认为重要的(紧扣课题的规律公式)听听,在书上画画(标记)。这两种表现有一个共性,缺失了对老师讲解规律的理解吸收,只注重知识的表面形式。如果只照本宣科的介绍规律大概只要几分钟(也许一分钟就够了),可为什么老师要讲那么久?老师讲解的内容要么是规律如何得到的,要么是如何理解规律,规律本身就是个范例,透过它折射出的是前人认知客观的认识方法和思维规律,这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

  有句话说“透过现象看本质”,书本上记录的文字符号只是知识的表象,很多同学把这个表象当作知识本身来对待,造成了学习困难。如果让你听一个小故事再复述出来,相信每一个人都不会感觉太困难,但是我却了解到很多同学认为背课文很难,那你是只在背诵一些没有赋予意义的符号,没有对课文情景的联想和对意义的理解,学习受到知识表象干扰,影响了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吸收。抽象的文字符号本身毫无意义,透过它们所阐述的道理经验才是真知,从辨识文字符号到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吸收是学习的不同层面。

  大致可以把学习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就是辨识文字符号,达到的标志是“知道了” 第二个层面就是理解吸收,达到的标志是“懂得了” 第三个层面就是变通运用,达到的标志是“会做了”。如果把学习某个知识的工作分十份的话,第一层面大概还占不上一份,第二层面占三、四份,其余都是在第三层面。(或者说,错误的学习方法把学习看的太简单化了,其实也并没有那么复杂,才三个层面嘛,呵呵!)我是教高中物理的,以物理为例子,把一个定理或规律的公式记忆下来,跟认识规律所讲述的道理完全是两回事,没有前两个层面的基础,运用规律解决问题便无从谈起了。认识停留在第一层面,越过第二层面,直接面对第三层面,当然是“难于上青天了”!老师常会评价某个学生基础差,指的就是该生学习只进行到并停留在第一个层面,在这一阶段保持长期记忆是很困难的。我教了二十多年物理了,我接触过的学生当中,很大比例的学生是沿用错误的方法在学习。而且错误方法“惯性”地“排斥”正确的方法,导致学习在“痛苦”的陷阱中挣扎。

  学习方法的错误是学习“痛苦”产生的根源。讲一个情节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跟背诵一端不知所云的文字,当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觉了!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来自于对规律的思考。很多成绩不很理想的学生,学习中提不出疑问,是因为在符号识别记忆层面,只须面对的是能不能记住,对规律不理解消化,只是生吞活剥的死记硬背,记忆当然变得困难起来,须下苦工夫了,结果就掉到陷阱中去了。

  相反,在认识规律中产生了疑问,带着疑问去思考,不论是依靠自身思考解决了疑问,还是请教他人解决了疑问,由疑问变为明了的收获,都将会带你进入快乐的境界。

  那些在某些领域潜心钻研几十年而有所建树的人,别人都以为他是靠着顽强毅力而苦尽甘来的,那知道他是由快乐引领着,乐此不疲地幸福了几十年,跟过程中的快乐相比,结果早已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所以面对世人的敬佩,那些科学巨人好象不约而同的都谦虚起来了。我这么说丝毫没有不敬佩他们的成份,只是想除去伟人身上那层神秘光环,还原事情的真实情形。

  一个平凡人,在学习伟人所发现的规律时,所经历的由产生疑问思考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跟伟人发现规律一样,是一个创造性的劳动的过程,应该是跟伟人一样不平凡,也应该同样令人赞叹与敬佩,学习者也理应享受到同伟人一样快乐。

  以上两点是相辅相成的,做到了上边的两点,不知不觉中你就形成了学习习惯,这是个不得了的大事情。就象一个爱好体育运动的人,运动是他的行为习惯,更是他的生活方式,你要不让他运动,他会难过得要死,他有着强健的身体,让他去比赛成绩一定很突出,如果有记者采访他是怎么“刻苦努力”得到冠军的,他的回答肯定会让记者“跌破眼镜”。

  做任何事情都一样,你乐于做这件事,跟你为了另外的目的而做这件事,完全是两码事,会得到两种完全不同感受,收获两种完全不同结果。

  万事皆同理,不同学科虽有不同特点,文科理科甚至有很显著的区别,但基本的道理是相通的。愿所有的学生朋友,都能在学习中感受到原本就属于你的那份快乐,都能在快乐中收获到原本就该得到的那份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