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择题变难问答题平稳
解析老师:贵阳六中王文章
王文章老师表示,今年命题总体符合近年来新课标命题趋势,在延续近年来高考命题风格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突显历史学科的基础性、人文性、科学性和时代性。
所谓的“新题”,主要体现在材料的形式和内容上,像第41题,用文字与数字结合的表格形式,要求考生从1950-2008年的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中,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考查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也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选择题:基本涵盖必修课本三大板块、经济、文化相关内容,除一个数字表格题外,全是文字型材料题。它考查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内容各4道,分值分布比较均衡,各占16分,知识点细,覆盖面广,重在考查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据王老师介绍,由于选择题较为灵活,干扰信息大,所以存在一定难度。像第28题,对力倡洋务的恭亲王、洋务派官员丁汝昌、郭嵩焘等的冷嘲热讽,容易在A选项(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和D选项(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之间徘徊。第29题,康有为批判被儒家奉为经典的古文经是伪造的,其书遭政府禁毁,考查维新变法背景的理解,选项也有很大的迷惑性。第32题,从茶叶入题,考查工业革命后英国与东方贸易的扩大,体现出“以小见大”的特点。
非选择题:难度不大,呈现出一些特点。其一,运用现实热点问题材料,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与现实热点的联系性认识。像第40题,着重考查了孟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41题考查节假日和传统文化的渊源。选考题中,45题考查“”问题;46题考查陈独秀对民主的主张及评析;47题考查原子武器这种科技性成果,48题考查德国统一后的社会保障;其二,运用中西对比材料,考查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对比能力,及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据王文章老师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来,今年历史试题较为稳定,但要求学生必须夯实好基础知识,侧重培养历史思维,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心、关注现实热点与历史的紧密结合,用心感悟历史,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