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作文教学构想与尝试

2019-12-11 06:11:56

1 2 下一页

  作者: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第三中学 潘玉华

  【内容摘要】生态作文摒弃过分的技法和套路,跳开现行作文教学中急功近利的陷阱,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自然而真实的生活,用心去感悟自然而真实的人生,让自己真切的思想和情感自然地流露于纸间,健康地做人,自然地作文。让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做真人,叙真事,抒真情。

  【关键词】生态作文;教学策略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任意拔高作文教学要求,加大作文训练的难度和强度,使留守学生不堪重负,视作文为畏途。叶老曾作过精辟的分析:“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生态作文教学本应顺其自然,引导学生们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悉心体味,正确地认识自然和社会,练习写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熟知的事物,学习用自己的话准确地反映自己的世界。把作文教学定位在“小”字上,降低了作文教学的要求,内容也尽量地贴近他们的生活,这就是最原生态的作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这些论述告诉我们,生态作文是让他们参与各种活动之后才动笔写的,大多数留守学生能够有话可说。让他们自身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所经历的喜怒哀乐,这也有利于留守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本文是笔者负责《农村留守初中生生态作文教学探索》课题研究之后,对生态作文教学的构想和尝试。

  一、敢于开放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总是拘泥于教材要求,教材中要求写什么就写什么,教材中以什么为题就以什么为题,命题空间狭小,要求僵化。因而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路,束缚了学生作文的手脚,而并非学生自己“心有所思,情有所思而后撰作”,如果指导不当,还会造成学生作文时的心理障碍。那么怎样撤消这些框框呢?

  (一)在时间安排上求开放。现行的课程表中安排一星期两节作文课,根据教材中规定的题目来练习,一般第一课时教师在学生毫无积累的情况下,一步一步地传授如何审题,如何选材,如何开头等等写作技能,第二课时让学生习作。这种模式持续了几十年,结果让学生“写文色变”。在这点上,美国初中生的习作过程让我们深受启发,他们的习作题目不是当堂布置,也不要求当堂完成上交,而是提前布置相关主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查阅资料,采访、研究、实验。如写《我的妈妈》要学生自己细心观察妈妈一段时间,并做好记录,再访问爸爸、奶奶、外婆、邻居等,了解妈妈。然后翻阅别人是如何写此类文章的,最后综合借鉴他人的种种表达、布局谋篇的长处,写出一个真实的妈妈,不像我们的初中生在教室里千方百计,绞尽脑汁编个“假”妈妈。

  (二)在命题方式上求解放。现在的作文训练,命题太死板。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大胆打破教学常规,不唯教材。就命题而言,应符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个性要求。实践证明,好的命题能让学生们写出具有时代性、生命力的习作。如:《今天,我出尽了洋相》《我要飞……》《空气的声声哭诉》等,常常让学生们常写不疲。让我们记住叶老先生的一句话———“只有从学生心底流出的命题,学生才会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

  (三)在习作体裁上求粗放。开放习作体裁,就是要淡化文体意识,习作体裁应让学生自由选择,不同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擅长来决定文体,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述自己的观点。近几年,高考命题给初中作文命题作出了良好的示范,由于没有文体的要求,考生的文章可谓是大放异彩。只有教师对文体进行粗放式要求,才能把初中生的作文引向无限广袤的天地。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