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1985年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精神

2019-10-12 16:04:12

今天无论是恢复教育的公益性、公共性,改善和提升教育品质,进一步解放教育生产力;还是产生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和创造性人才,都有赖于推进实质性的教育体制改革。

今年有不少重要的教育事件值得纪念,除了废止科举100年、清华国学研究院80周年,还有一个不应忘记的纪念,即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20周年。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任务。他认为在这方面“主要的弊端就是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如果不坚决改革现行制度中的弊端,过去出现过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现”。

1984年至1985年,中共中央相继颁布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改革,形成了80年代以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态势,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决定》确定的教育改革具体内容,如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将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和管理权限下放给地方;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改革高校招生和毕业分配制度,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等等。20年后回头看,《决定》对教育形势和问题的认识、所提出的各项改革措施,不仅是正确的,而且至今并不过时,是我们今天仍然面临、并没有解决和需要改革的。但个别举措,主要是基础教育管理权限下放地方后层层下放,导致农村义务教育责任以县乡为主,值得总结和反思。

如果说上个世纪80年代的教育以体制改革为主要特征,那么90年代以来的教育则是“发展大于改革”,以规模、数量的扩大和增长为主要特征。所进行的一些改革主要围绕教育经费问题,兴奋点在创收、经营、学校办公司、高收费等方面,即称之为“教育产业化”的思路,学术语言为“单纯财政视角的改革”。

这种“产业化”造成对教育的公益性、公正性的伤害,极大地影响了教育的质量和品质,降低了教育的社会形象和声誉。

而改革的停滞,致使学校缺乏活力、缺乏必要的办学自主权等问题不仅依然存在,甚至比过去更为严重,出现了行政化、官本位的回潮。高校“官场化”的状态令人担忧。例如,与上世纪80年代淡化高等学校的行政级别的改革相反,90年代末重新确定了一批“副部级”高校。

时至今日,农民已经可以“海选”村委会主任,四川等地乡镇干部已经可以直选;而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学校,知识分子仍然缺乏学术民主。这与我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参与国际竞争的目标可以说是背道而驰的。

应当看到,当今世界的科技竞争、人才竞争、教育竞争背后,实际是制度文明的较量和竞争。今天无论是恢复教育的公益性、公共性,改善和提升教育品质,进一步解放教育生产力;还是产生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和创造性人才,都有赖于推进教育改革,建立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术为本的现代大学制度,平衡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形成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学术生态,从根本上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教育改革、高等学校改革的关键和核心问题。我们需要重温1985年教育体制改革《决定》的精神,坚持推进以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这将是对《决定》最好的纪念。

作者:杨东平 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