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该从“学会欣赏”开始
“赏识,赏识,这孩子得有让人赏识的地方啊!”面对一个五岁幼儿的家长,老师指着身旁的小男孩以不可救药的口吻无奈地说。接着,便是怒其不争地历数这孩子身上诸多的“错误”,例如上课不好好听讲,不按时写作业,下课与周围小朋友逗闹等等。此时,家长只是哑然地呆立一旁。对于当时情形下,家长的心有多凉、失望有多深,我无从知晓。但事后听人描述这件事时,我只感觉心里隐隐作痛。难以想象,一个还没能迈进小学校园的孩子,让老师直面以“没有让人赏识的地方”的说法剥蚀做人的“自尊”,不知他今后还能否愉快、自信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其实不必讳言,当前之所以强化“赏识教育”,首先因为我们惯常的赏识远没有达到理性的高度和人性的广度。说到理性的高度,大家不难发现,教师对学生,家长对孩子的“赏识”往往停留于一事、一时的褒奖与激励,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很少被提及到促进终生发展的高度去强化和发扬,孩子们也很少有这方面的自我反思与独立思考。谈到人性的广度,似乎教育者知晓的往往是对优秀孩子及孩子的优异之处进行“赏识”,对于所谓“另类”、“后进”乃至“不良”孩子及个别孩子身上所谓的“缺点”,缺少积极的认识,从而漠视一些孩子,漠视他们的心理及生命过程!这样缺少“生命关爱”的赏识教育哪有人性的广度可言?
前些日子外出开会,我听人讲到了魏书生,讲到他的“赏识观”,颇为感慨。对于即将毕业的初三学生来说,其学习的紧张程度可想而知。可无论哪所学校,总有坐在班里最后一两排的学生让老师头疼得不行。由于不学习,他们多次受到老师的批评甚至讽刺、挖苦。魏书生认为,这些学生面对自己不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尤其在自己听不懂也听不进去的情况下,还能坚持每天背着书包上学并肯于坐在教室八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本身就很了不起,说明他们身上有着坚忍不拔的毅力!而当他们面对老师的批评、挖苦甚至于情急之下的“拳脚”,过后还能真诚地问候“老师好”时,表现出的又是一种豁达宽广的胸怀!也正是由于魏书生善于从缺失处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因而使不同特点的学生都很喜欢并敬重他,进而愿意接受他的教导,做到了“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
对比魏书生来审视我们惯常的赏识教育,是不是在理念上缺失什么?抛开“理性的高度”不说,优秀的孩子及孩子优秀的表现固然值得赏识,然而,对于后进孩子及孩子后进的表现,尤需我们去挖掘“赏识”因素。由此说来,要真正进行赏识教育该从“学会欣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