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分析是文科应试思维的一种基本方法。即把历史教材上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并从中探寻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共通之处。下面举例说明一下。
例如:题目要求写出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影响。那么角度即对华夏族的影响、对少数民族的影响、对双方的影响和对中国的影响。明确了角度,考生即可轻松解答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使华夏族获得了丰富的物产;带动了中原地区周边少数民族的进步;使当时的各民族之间加强了联系;有利于中国的统一。从这个例子来看,角度分析法显然对解答问题是十分有利的。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来寻找知识之间的共同点。如:张骞通西域的影响。考生可以作答:张骞通西域,使汉族获得了大量来自西域各族的物产,促进了西汉边疆的稳定;使西域各族获得了来自汉族的先进物质生产经验和技术;促进了汉族与西域各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往和联系;推动了新疆地区成为中国的步伐,有利于中国的统一。我们可以发现,实际上说到这里,中国古代史中对民族关系所产生影响问题的处理已经基本解决。
在初步掌握了角度分析方法之后,考生还应注意,虽然有些角度在教材的表述上由于上下文衔接的原因没有明确显示,但在应试中应作为一个独立问题全面综合地进行角度分析。例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议会军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角度应为:议会军的力量较强、封建王朝势力的力量较弱。但后者却并未在教材中明确涉及。但在角度分析之后,我们得出的答案是:17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为资产阶级力量的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议会军有着相当的战斗力,的领导有方;王朝已经走向封建王朝的没落,封建经济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封建统治者沉溺于物质享乐,缺乏指挥作战的能力,士气低落。考生不难发现,如果出现角度缺失,必然忽略斗争双方的力量对比,将给这个问题的解答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