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衡传》看汉代士子独立人格的丧失

2019-11-07 07:03:11

  作者:黄听松

  多才多艺的张衡天性淡泊,无意仕途,连当时炙手可热的大将军邓骘多次征召他,他都不去。在日益腐败的汉末,他只想做一个安静的技艺专家,独立自主钻研科学技术。汉安帝公车特征,在常人看来这是无限荣耀,可在不慕当世的张衡眼里,这浩荡皇恩无疑是束缚自由的绳索。面对强势的皇权,张衡只能低下高贵的头颅,做了郎中。后来在太史令的职位上辗转多年,又迁为侍中,战战兢兢地待在皇帝身边,时不时还有权臣的排挤,失去自由的张衡,内心是很压抑的,从宣寄情志的《思玄赋》可以得到佐证。张衡晚年出为河间相,三年后,老迈的他请求辞职,可皇帝不但不允许,还征拜为尚书。享誉后世的名篇《归田赋》,反映了他对羁留官场的厌倦,对自由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可惜,欲求自由而不得的张衡终老在这浩荡皇恩里。

  张衡丧失自由,人格无法独立的悲剧,具有普遍性,是特定历史时代下的产物。

  春秋战国时代,天下纷乱,没有统一的王国,更没有统一的君主,在这个历史环境下,士子的活动舞台极其广阔,他们可以游历各国,择主而事,君与臣之间没有固定的依附关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即是人格独立的表现。可到了汉代,尤其是汉武帝时代,士人的自由完全丧失。司马迁说:“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在汉武帝时代,皇权至高无上,士人的命运只能系于汉武帝一身,他们被纳入封建等级秩序之中,沿着精致的仕途台阶一步一步艰难地爬行,那种主宰命运的自由精神和独立人格已经丧失了。司马迁的心态就带有转型的烙印,既有求取功名的热情,也有失去自由人格的痛苦。在《史记》中讴歌了蔺相如先国家而后私仇的无私精神,又对游侠郭解被无辜诛杀表示深深的惋惜。汉武帝想消灭的不是某个人,而是要消灭一种独立自主的精神。

  两汉士子,失去了人格的平等与自尊,失去了自由独立的精神。盛世,士子丧失的是自由;乱世,士子丧失的是性命。这不仅是张衡一个人的悲剧,更是士子所代表的知识分子的群体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