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下一页 北京中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见过程中,有网民认为数学难度太大,与日常生活严重脱节,建议不再列入高考科目。更有网民诉说自己在高考中被数学所虐的往事,直呼应让数学“滚出”高考。新浪微博上关于“数学滚出高考”的调查显示,17万参与投票的网民中有13万人支持“数学滚出高考”,大约占75%。
接着有论者认为“不如让高考滚出数学”。其认为,恰恰是在“分分必争”的高考实战中,数学从“大脑的体操”变成“大脑的酷刑”。
这“滚来滚去”的局面让我想起,今年3月在太原火车站候车时,我与一位六十岁左右的老人攀谈的经历。我问:“你戴着像章,对他了解多少?”他答:“他是神,保佑我的。”我问:“他哪年出生的?”他答:“一九二几年吧。”我问:“他哪年去世的?”他答:“一九八几年吧。”我问:“像您这么大年纪的人,哪年去世的,应该印象很深刻呀?”他答:“当然,是1985年。”我问:“您上过多少年学?”他答:“小学,七八年吧。”我问:“小学怎么上了七八年呢?”他答:“戴帽的。”我问:“既然戴帽的,那应该是初中呀?”他答:“是初中,因为没学到啥,所以我说是小学。”(编注:“”时期一些地方在小学基础上增设的初中、高中,被称为“戴帽中学”。)
这段对话,多少能反映出当下中国出现“滚来滚去”局面的历史根源。正是一段时期的这种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当下的考试、考民,也催生了当下的网络世界和网民,以及他们所发出的“滚”、“滚”声。
民间说一个人无知时,常用“不识数”这个表达。这说明对“数”的概念是否清晰,是一个人基本素养优劣的标志。数学对人的逻辑思维以及思维方法的训练是很有帮助的,一个人的正常成长离不开对数学的学习。历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表明,中国公民科学素质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大多数公民对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程度较低,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更为欠缺,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普遍存在,愚昧迷信在某些地区较为盛行。近两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表明,2007年中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2.25%,到2010年,该比例达到3.27%。而美国1995年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比例即达12%,欧盟1992年该比例即达5%,加拿大1989年该比例即达4%,日本1991年该比例即达3%。这样的科学素养差距,必然反映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与这一数据相比,有25%的网民反对将数学踢出高考,反倒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数据。
通过在2006年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中对基本科学素质的界定,也许更能明了数学在人的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它的表述为:“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且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上述表述通常被称为“四科两能力”,后来,它又被扩展为“六科四层次”。“六科”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与社会、科学发展观;“四层次”包括:生存的科学素质、生活的科学素质、文化的科学素质以及参与公共事务的科学素质。公民科学素质是联系自然、社会和人的纽带,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需要以科学知识的丰富为前提,更需要科学方法的掌握、科学思维的运用、科学思想的滋润和科学精神的发挥,这些几乎都无法与数学分开。
1 2 下一页
数学需要解放,而非“滚出”高考
2019-11-30 15:18:23
相关推荐
- 广州1月4~10日中考采集考生信息 2019-12-10 07:27:27
- 充分的同义词 2019-12-10 13:43:07
- 论网络侵权中的通知规则 2019-08-29 06:11:09
- 哈尔滨破获一起网络游戏侵权案 2019-10-08 18:49:54
- 历史教学中“教法”更新与“学法”指导 2019-12-02 10:0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