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2019-10-19 10:38:39

1 2 3 4 下一页

  作者:刘恩樵

  黄厚江老师倡导“本色语文”,他执教的《我们家的男子汉》就是“本色语文”的经典课例。

  【片段一】很家常:看似平常最奇崛

  师:我对课文的题目有个疑惑:“我们家的男子汉”,是谁的家?

  生:作者的家。

  师:对。是作者的家。可是,既然是作者王安忆的家,作者为什么不说是“我家的男子汉”,而说是“我们家的男子汉”呢?

  生:课文中提到的这个小孩是王安忆姐姐家的小孩。

  师:哦,原来这个家不是作者的“小”家,而是一个比较大的家,还有作者的姐姐姐夫等其他家庭成员。除此以外,大家再想一想,从表达效果上看,“我”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生:“我们”有一种亲切感。

  师:对。表达出作者和孩子的亲切,可是除了亲切感呢?——好,我们大家一起来把这个题目读一读。想一想,如果要在标题后面加上标点,加什么标点好?

  生(齐):感叹号。(师在题目后面加上感叹号)

  【赏析】黄厚江老师在全国性的初中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上执教《我家的男子汉》,我们没有看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没有看到在文本基础上大量的拓展延伸,没有看到花样迭出的方式方法,没有看到连篇累牍的幻灯投影,没有看到丝丝入扣的拆解与密不透风的追问,我们所看到的就是一节家常课,朴实、真实、厚实的课,洗尽铅华,返璞归真。

  题目“我们家的男子汉”,为什么说是“‘我们’家的男子汉”,而不是“‘我’家的男子汉”?据我所看到的课例以及所听过的课,可以说,没有一位老师会在“我们”二字上做文章,发现其意蕴,而黄老师发现了,“我们”不仅说明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家”,也“有一种亲切感”,且可以在题目后加“感叹号”以表达这种亲切自豪的情感。黄老师借助极为寻常的“我们”二字,引导学生体会其背后所蕴含的意义,不仅训练了学生对文字的敏锐的感受力,更重要的是让领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这种以小驭大、举重若轻的设计实乃奇崛不俗。

  这样的阅读教学,以语言训练为本,以学生为本,紧抓“让学生学语文”这个牛鼻子,不好高骛远,不旁逸斜出,切实落实“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积累”的阅读指导思想。黄老师也在他的《我教〈我们家的男子汉〉》一文中指出,“我试图通过这节课回答两个问题:(1)看似简单的没东西可教的文本如何挖掘有价值的教学内容;(2)阅读教学如何开发文本本身的教学资源而不是简单化地‘旁征博引’来丰富教学内容。”

  【片段二】很语文:淘尽黄沙始见金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显著特点?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