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外来词穿马甲

2019-11-30 17:09:54

  国际上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英语中新增的外来语大部分来自中文,这也许是真的,但要说这个趋势证明了中国文化的崛起那就显得牵强了。事实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外文化互相渗透,比较起来中文中的外来词语更多,而且随着中国人与国际接轨的不懈努力,特别是英语外来词语在与日俱增。今天的博文就聊聊英语外来词在汉语中的译法,一般来说,英语词进入中文不能是原装的(当然也有例外,比如GDP,CPI,NBA等),必须要“去英语”化,穿上中式马甲才能被中国人所接受,这马甲的款式主要有音译、意译、音意译这么三种。

  音译是最简便的模式,按照英语词的发音转换成汉字就得了,好比英美人名,克林顿(Clinton)、布什(Bush)、奥巴马(Obama)、(Blair)、布朗(Brown),不管是元音辅音,只要是一字一顿名字就翻出来了。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在其他英语词汇的翻译,有的还很巧妙。比如“粉丝”(fans)、“派对” (party) “咖啡”(coffee)、“沙发”(sofa)“巧克力(chocolate)、“摩托”(motor)、“模特”(model)、“休克”(shock)、“打”(量词)(dozen)、“幽默”(humour)、“雷达”(radar)等。“幽默”这个词的翻译值得补充一句,上个世纪 20年代时曾有人译为“语妙”;也有人译为“油滑”或者“优骂”;还有人译为“谐穆”。而文化大师林语堂则别出心裁,取《楚词?九章?怀沙》中“孔静幽默”句中的“幽默”二字,非常有逻辑。既然说到了“逻辑”,这个词是当过民国教育总长章士钊老先生所翻译,他早年在《国风报》发表《论翻译名义》一文,第一次提出将西方“Logic”直接音译为“逻辑”,从此替代“名学”、“辩学”等译名。

  有些英语词的早期音译相当幽默雷人,比如雷射(laser)、massage译为“马杀鸡”、parliament译为“巴力门”、telephone译为“德律风”等等,乍一听真不知道是什么鸡门风。中国人不习惯“德律风”这类不伦不类的洋马褂,所以最终还是选择了意译这种模式,“雷射”是“激光”,“马杀鸡”是“按摩”,“巴力门”是“议会”,而“德律风”就是“电话”。汉语里这种意译的英文词多了去了,而且不少是以日语汉字为中介的出口转内销如“革命”(revolution)、“文化”(culture)、“社会”(society)、“科学”(science)、“系统”(system)等等。

  还有一种翻译模式是半音译半意译的混合词(hybrid words),比如“马力”(horsepower)、“啤酒”(beer)、“灯泡”(bulb)、“打的”(take taxi)、“呼啦圈”(hula loop)、“蹦极”(bungee)、“阀门”(valve)、“拉力赛”(rally),还有迷你裙(mini skirt)、小巴(mini bus)以及近来兴起的微博(mini-blog)等等。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以上这三种英词汉译模式似乎显得有点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如今英语词翻译为中文有更与时俱进的便捷方式,除了还是方块字以外,生是看不出那马甲是Made in China了,我举几个例子您就知道我的意思了。比如说,您听说什么叫“路演”吗?最初听到这个词的时候,我头脑中闪现出的是小时候搬着小马扎在马路边露天广场上放电影的情形。如此这般的闪回之后,才回到road show的现实中来。参与“路演”的人一定比演见过大爷们的明星们还牛X好几十倍。类似的高财商牛词还有不少,比如“法人”(legal person)、“猎头”(headhunting)、“负增长”(negative growth)、“热钱”(hot money)、“官网”(official website)、“智库”(think tank)、“黑马”(dark horse)等,还有我周日写的那篇博文所说的“周日”(weekday),都是这样的生词。这种词就是英式中文Englishchinese,与Chinglish相映成趣。不同的是,Chinglish在国外是有喜感的文化景观,而Englishchinese在中国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当然,对于一些人来说,使用生译的外来新词就是一种时尚,这一切都很自然,听不懂的人就会out,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代沟——maybe,对了,其实“代沟”这个词本身也是一个套了马甲的英语外来语,源于是generation gap。当然也不是什么时尚新词都来自外国,比如“股沟”,我深信这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有词汇,不像是从英文gap翻译过来的,因为英语里的“股沟”可以委婉地说coin slot(投币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