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育,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其学习活动体现着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的模式,体现着平等、互动的新型教学关系。
1. 教学主体本位的确立
(1)新课标确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其认可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学习,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学生有很大可塑性,是不断变化发展与进步的个体。教学活动的多样性、丰富性,突出体现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知识、交流协作、创新实践等能力,具有发展意义的教育目标,同时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提升了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2)新课程确立以科学素养为本的教育目标。“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正是新课标的活力所在。为了体现对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构建了课程的目标体系,并提出学生要从日常生活或化学学习中提出问题,并进行初步探究;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要发展合作、勤思、求实、实践和创新的科学精神等。
(3)新课程确立了教学时空范畴的改变。新课程理念下就是要突破教育的封闭状态,打通生活与学科的通道,让化学教学具有鲜活的色彩。把课程资源的内涵延伸到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从而建立起校内外教育资源网格,构建开放式的教育体系,突破原学科教学时空上的封闭状态,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和生成知识的渠道,使学生主动了解、关心、体验化学与生产、生活和科技关系的情感,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方法和能力。
2. 认知主体动因之激发
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指人们以学习需要为基础的学习知识、探究事物的心理倾向,是个体活动的内在动力,它能使个体对学习活动保持注意,并带有积极的情绪色彩,它是学习的内在动机,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的一种意识倾向性。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促进学生探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种重要内在动力,具有较强的动机功能。兴趣可以激励人们敏锐地观察、积极地探索并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无穷乐趣,是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学的途径和任务之一。
(1)改变教学模式,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奇、勇于探索的个性,乐意接受新事物,容易吸收新知识,教学中我们可以多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多媒体教学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可以吸引学生听、看、动手和思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为打开学生的思路,课堂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探究,努力为其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教师动之以情,积极发挥情感之作用。教师高尚的人格,良好的行为,热爱学生的态度等,最能感染和鼓舞学生。要成为教学上成功的教师就要在课堂上是严师,课后是朋友,真正做到去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和交往中的困难,以自己人格和情感的力量吸引学生,使学生喜欢上自己所授的科目,为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3)发挥实验魅力,培养学习兴趣。有趣生动的化学实验,可以诱发学生的灵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多开设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从中获得知识并激发学习兴趣。课堂上尽量安排一些有趣实验,如学到“乙醇”内容时,可以做“烧不坏的手帕”实验,学生的注意力分有意识注意和无意识注意,通过有趣的实验能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知道知识的趣味性和重要性,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4)重视开展科技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校应千方百计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要创造条件,进一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如通过讲座介绍化学发展史上的名人;利用多媒体放映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影视作品等活动。既使学生增长知识,又让学生对化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在教学中,我们要灵活运用兴趣的要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3. 认知活动方法之启用
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摆脱不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这样只能束缚学生的思维,阻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认知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要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具体为以下三方面:
(1)重视阅读,掌握学习方法。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学生没有阅读能力,不会使用教材,就会缺乏阅读教材的兴趣。所以教师应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使教材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既起到课前预习的作用,又能使自学成果在课堂上得到验证,从而增强自学信心和激发自学的乐趣。
知识固然重要,但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开启知识的金钥匙。阅读过程要求学生归纳整理、比较分析、掌握规律、把分散在教材中的知识点,编成知识网络。例如,在讲授“元素化合物”知识时,让学生学习每一族代表元素的知识,再推及同族其他元素,并找出同族元素结构、性质的异同,以及联系与区别。叶圣陶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能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
(2)加强实验,培养动手动脑之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利用好实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知识,培养能力。教学中要加大学生实验活动的容量,通过实验引入概念,得出规律,检验假设,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能力。安排家庭实验,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变成实际应用。这样学生就会主动设计实验,去探究创新。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探究式实验,也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设计多种参与方式,培养严谨的科学学习习惯。传统教学形式呆板、僵硬,不能展现化学中的微观问题,且容量小。以电视、录像、实物展示台等现代媒体与计算机结合的多媒体教育手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可使抽象内容形象化、静止内容动态化,以便于学生获取准确深刻的直观感知,从而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用多媒体展现有机化学中一些分子的立体结构和取代、加成反应的历程,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些疑难问题。有毒的、危险性较大的实验,均可采用多媒体展现给学生,以弥补其缺乏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高中化学新课标的实施,是以素质教育、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和塑造人的综合能力为目标,是科学、前瞻的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所具有的民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时代特征。注重创设学习情景,激发探究欲望,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的方法、探究科学的能力和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来源:233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