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考试的有形和无形

2019-11-14 12:43:54

  六月似乎是考试的季节。高考刚落下帷幕,中考又接了上来。在整个过程中,有一种倾向值得关注,那就是大家关注的似乎的是一些有形的东西,如考生盼分数好、家长盼投档好、学校盼名次好,社会方方面面都在期盼看得见、摸得着的好结果。

  其实,考试既要重有形的东西,更要看重无形的东西。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教育学生学会从“有形题例”走向“无形思考”。数理化的解题方案有形,解题思路和解题逻辑无形;文史哲的命题规则有形,命题背后的人文修养无形。今年高考上海语文卷的作文题目出得很有水平,“我想握住你的手”———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一个只会背诵条条框框等有形文字的考生,是很难写好这篇文章的。因为,“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等一系列根本性的、哲学性的、无形的知识,靠死记硬背,靠表面上滥竽充数、实际上没有真情实感,是难以企及的。

  古人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是说,超出具体形态之上的是道理、理念、规律等根本性的问题;拘泥于具体形态限制的只能是机器、器皿、技能等操作层面的东西。用这个观点看,我们的日常教育和各类考试,当然先要从具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开始起步,然后循序渐进,再学习其它更高级、更抽象的知识,包括扩展个人的兴趣爱好,把“形而上”和“形而下”结合起来,以求全面发展。遗憾的是,眼下我们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方式却更侧重于智能和应试技巧,忽视了个人的全面发展。

  很多人都知道,中国青少年的小提琴技巧在世界上是出类拔萃的。但是,为什么同样是这些孩子,长大后成大器者却凤毛麟角呢?原因在于,老师和家长在给孩子进行启蒙训练时,有多少人能像当年傅雷教傅聪那样,不仅注重技巧,而且更注重技巧背后的文化和人格熏陶等无形东西的感染呢?同理,中国的青少年足球,可以在与巴西、阿根廷等强队对抗时不仅不处于下风,而且还屡有战胜对手的纪录,但到了成年队,水平却一落千丈。为什么?问题的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的足球对抗,可能的还是“器”的较量,而越往高级水平发展,“道”的层面的抗衡就更为突出了。踢球和拉琴一样,同样有技巧和理念的关系碰撞问题。特别是作为集体项目,十一人三条线的互相配合、无球队员的跑动接应、最佳射门位置的判断等问题,都需要每个队员在场上刹那间作出超越技巧层次的思考和处置。中国成年队员缺的正是这一点。至于意志、作风、品德等职业球员所应该具有的精神性的东西,则更是在无形之中支配着有形的东西。

  事实上,人是有头脑、有思想的动物,具体的东西太多了,有形的问题充塞在脑海中翻滚,势必对抽象的东西、无形的问题更加陌生。思维的特点告诉我们,人一旦长时间不过问、不实践、不体验这些高尚的、美丽的、隽永的问题,真善美和假丑恶之间的较量就会成为一个伪问题,让孩子厌烦。无形和有形的辩证统一,在被常人认为更侧重技巧锻炼的文艺、体育领域尚且如此重要,那么,我们的教育体系是不是更应当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化和精神层面的传递、熏陶和实践,并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评估成绩的标准呢?要知道,考试的目的并不能只看分数的高低,而更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