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四个追问:
一问:我们若干年前的“一桶水”,尚存几许?
二问:我们现有“一桶水”的“水质”如何?
三问:学生的“一杯水”非得全由老师倒给他吗?
四问:你教给学生“汲水”的本领了吗?
让教师成为奔淌的河流
具有保持方向的定力;
具有寻找源头活水的眼力;
具有不断向前的动力;
具有吐故纳新自我完善的能力。
学校既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教师发展的场所,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是要在学校教育过程使教师和学生都获得成功,也就是说,加快教师专业成长,是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从“行业”走向“专业”的结果。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我们通常强调的是专业能力,如学科教学能力、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班级管理能力等等。针对新的教育形势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尤其需要重视提高科研能力、反思能力和课程能力。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美国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 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专业成长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可见,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非常有效的途径。
教师要做课程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研究者,就必须具备反思的能力。要反思有哪些成功的课前预设、有哪些失败的授课环节,要反思教学方法、媒体运用、学生表现、习题设计等教学细节,教育每天都是新的,要习惯于经常以崭新的眼光去审视看似熟悉的教育世界。
二是要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一个教师要用两条腿走路,这两条腿就是教学和科研。这样走路才能发展自己,使自己走向成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要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道路上来。”
在反思的基础上,教师会提出许多的问题。发现问题是研究的最初步骤,也决定了研究的努力方向,在此基础上可以形成课题。课题“链接”着鲜活灵动、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要完成好课题研究,教师就必须时时处处关注源问题和派生的问题,努力探究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这就是在进行教科研了。
课程是普遍的,教学是个体的,教师一定是个研究者;课题是共性的,实施是个性的,教师一定是个实践者。系统的课题研究是科研,具体的教学反思也是科研;创造理论与经验的提炼是科研,把理论与经验转化为实践与效益的研究也是科研。在科研的过程中,最终实现从“问题”到“课题”再到“效益”的良性发展,同时也推动着教师成名师、育英才。
三是要提高教师的课程能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对教师的课程能力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课程的开发能力、设计能力、组织能力、实施能力、评价能力和研究能力都需要相应更加符合课改的需求。
对此,学校应当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培养和促进教师课程能力发展的责任,提高学校课程管理的水平,实现学校课程管理的革新与进步,使学校课程管理规章更加符合教师的发展权益,从而唤醒教师正确的课程意识,帮助教师主动地将自己当前的能力现状和进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相比照,并学会根据自身专业能力的欠缺,确定发展目标,设计发展策略,利用学习资源,寻找学习机会,并不断审视、反思、改进自身的发展,使教师在参与课程发展的行动研究中实现课程能力的提高,成为自己专业发展的主人。
当然,教师要提高的专业能力还有很多,都需要我们仔细研究,精心设计,为教师们提供大量高质量、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但是,我认为,学校要做的是积极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促使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无论是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角度,还是从新课改背景、自身发展的需要,教师都不能满足于“一桶水”,而是要成为“长流水”,在慷慨“传道解惑”的同时也要努力“汲取丰富”, 变阶段性“充电”为全程学习、终身学习,这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通过构建“学习型校园”,引导教师把学习、读书、探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一种行为习惯,视为一种人生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