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最后一轮复习策略的三个关键词

2019-12-06 12:58:32

1 2 下一页

  作者:徐金国

  高三最后一轮复习如何在前面复习的基础上有创新,求突破?这是一个一直困扰着我们的问题。笔者以为,要做好高三最后一轮复习,在策略上必须紧紧抓住以下三个关键词。

  一、整合。从笔者对学校调研的情况看,前两轮复习绝大多数学校都是采用专题复习的形式,即围绕《考试说明》所列出的考点逐一进行梳理、归类和总结。意在帮助同学们建立起中学阶段语文学科比较完整的知识与能力网络体系。一般来说,前两轮复习,为了帮助同学们把知识和能力体系建构完整,复习的点梳理得都比较细、比较密,在复习的内容上大多呈现出求全、求细、求系列、不遗漏的特点,所以,最后一轮复习要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所提升,有所突破,关键是要对前面梳理出的考点要进行一个新的整合,通过整合,在内容上求精、求透、求活,使复习的目标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

  如何整合?首先要把《考试说明》和高考命题走势进行有机整合。《考试说明》作为高考统一考试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它必须既要承担《语文课程标准》对7-12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考查要求,同时又要考虑为高一级学校选拔优秀的学生的使命,所以,《考试说明》对学科复习只是一个原则性的指导意见。而相对于《考试说明》的高考命题则具有相当的灵活性。比如说:《考试说明》上所列出的考点,哪些考点在历年的高考试卷的几个板块中出现的频率高,哪些点出现的频率相对较低?哪些是在试卷中一直保留的,哪些是每年命题人不断追求变化与创新的?这些都具有相当的灵活性。要切实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就要求我们对《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各地高考试题做深入细致的研究,从命题的基本走势切入《考试说明》,对《考试说明》中的考点进行一个大胆合理的选择、取舍和整合,对于一直保留的考点要着重处理,对经常创新的,像语言运用这个板块,要从命题创新变化的角度进行筛选处理,而不能墨守成规。

  其次,要把训练的重点与复习中暴露出的薄弱点、疑难点进行有机的整合。经过前面的复习梳理与建构,以往语文学习中存在的疑难点、薄弱点基本上都得到了暴露。对这些暴露出的问题,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在确定复习的重点和难点的时候,必须有意识地多安排时间,多强化训练,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强化,切实解决这些过去学习中遗留下来的疑难点和薄弱点。真正实现新的突破,求得新的提升。而对前面复习中我们已经掌握或者能级要求较低的考点,比如,像语音、汉字、成语(词语)、病句和名句默写等这些以识记理解为主的考点,我们可通过小练习的形式滚动式向前,做好积累和巩固,不需要再安排专门课时进行专门的复习,而对阅读中的信息筛选提取和转换表达,以及古诗鉴赏中的思想内容理解和艺术特色的鉴赏,这是同学们普遍感到困难的点,我们必须突出重点进行合力攻关,把这些薄弱点,疑难点弄清搞透,而不能贪多求全,食而不化。

  二、贯通。经过前两轮复习的考点梳理,知识能力体系的构建,进入最后阶段,同学们基本都建立起了关于高考试卷的结构模型,对高考试卷的几大板块,每个板块的题量、分值和题型都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于是,我们一般都喜欢根据板块对复习的内容进行切块式的复习与训练。这种切块式的专项复习与训练,优势是能够突出重点,形成序列,复习的节奏也易于把握,但不足也是比较明显的,因为知识能力体系原本就是纵横交错的,是不可能切割得十分清楚的,于是,复习就难免出现许多机械重复,浪费宝贵的复习时间的现象,降低了复习的效益。要解决这样的问题,这就需要讲求“贯通”。

  所谓贯通,首先是复习课堂要打破板块与板块之间的阻隔,要通过“增能力,提素养”这根主线把分散的考点有机的串联起来,实现讲解与训练的贯通。比如,在语言运用这个板块中,压缩语段,筛选、提取关键信息以及转述、仿句等都是高考试题中经常考查的考点,是考查的重点,又是一个失分较多的难点。许多教师在这些点上都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训练大量的材料,结果教师教得很辛苦,苦于备课时很难精选到好的训练材料;同学们学得很辛苦,大量的训练,让我们应接不暇,但收到的效果却并不明显。如果我们能够用贯通的思想去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压缩语段,筛选、提取关键信息这个能力训练点,从根本上看,考查的还是学生对文字材料的阅读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阅读、提取、转换和表达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也是阅读鉴赏板块必须反复训练的能力点,这样如果把这两个板块贯通起来,把阅读鉴赏板块的阅读材料也作为压缩语段的训练材料,这样既能够节省老师在备课选择材料方面投入的大量精力,又可以减少同学们大量机械繁复的作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阅读和写作上,从而取得更大的效益。

  其次是要回归教材读本,实现课内与课外的贯通。高考阅读材料,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虽然看似都是选自课外,几乎没有直接从教材读本中选用阅读材料,但如果仔细研究这些阅读材料后面的考题,我们就会发现,虽然材料来自课外,其实每一道题、每一个考点,又都能从教材中找到答案。比如,文言文阅读,看似材料选自课外,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