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引进中国数学教材是取长补短

2019-11-27 13:25:41

  英国引进中国的算术教学,既是数学思想的融合,也是语言学上的一种创新。

  据上海《新闻晨报》报道,继中国数学老师走进英国课堂之后,中国许多学生所熟悉的华东师大版《一课一练》教材,要在英国出分册了。而《一课一练》出英国版的起因,则是上海学生在全球PISA中取得的好成绩,让英国教育界决意“取经”。这一消息一出,网友纷纷表示,这么多年学习英语,这次让英国学生学习中国的数学教材,总算感觉报了“一箭之仇”。

  很显然,“报仇”之说只是个笑谈,这事不值得大惊小怪,世界上各个国家之间交换引进教材的事情多得数不胜数,更没必要上升到“民族自豪感”的层次上去。这件事情的真正意义,往小处说,是一种教育界的正常国际交流,往大处说,实际上是东西方两种数学文化、两种数学思想的一种融合,是英国数学教育界一次主动的“取长补短”性质的行为。

  按照人们的一般印象,现代的数学是一种舶来品,从最基本的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到几何学的基本公理、定理的逻辑体系,都是从西方引进的。严格地说,中国古代并没有西方那种建立在公理基础上、靠逻辑推理环环相扣建构起来的数学。中国只有所谓的“算学”,即一切为实际应用(比如土地测量、做生意、建造家具和房屋等)服务的计算方法、计算技巧。没有“公理-逻辑”这样的数学思想体系,这一短处在历史上确实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可以说是中国渐渐落后于西方的一个重大的思想根源,但是,到了现代、当代,再反过来的算学传统,却也是有独立自主特色的另外一套数学思想。我国著名数学家、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教授,就是对中国算学传统极有心得,进而获得数学创造性灵感的人。

  从历史上看,英国也是公认的数学大国、强国,发明的微积分的科学巨匠牛顿、创造了对数的纳皮尔、第一个成功计算出彗星轨道的哈雷、推导出泰勒公式的泰勒、建立了分析力学正则方程体系的哈密顿、创建了布尔代数的布尔,等等,都是庞大的英国数学家群体当中的佼佼者。老实说,对近现代数学的贡献,英国人要远远大于我们。然而,这并没能庇佑当代的英国人,他们在电子计算器的“娇惯”下,算术能力大大低于从小把“小九九”背得滚瓜烂熟的中国人。而且,不仅仅是英国,像德国、法国这样的数学超级大国,普通老百姓也是按惯了计算器,算术功能退化得十分厉害。估计发明了计算机的美国,情况也好不到哪去。

  英国人居安思危,把培养青少年的运算能力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作为英国与中国的一个交换项目,从2014年11月3日起,上海29名优秀数学老师进驻英国各地小学,给当地老师和学生传授经验、点拨技巧。今年2月到3月期间,第二批30名上海数学教师也来到英国工作4周。中国老师教英国孩子算算术,还全盘引进中国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算学传统的优势。不过我们也不必沾沾自喜,算术毕竟只是庞大的数学体系中的一个很小的分枝。而且,若单论运算能力,中国孩子也不是最强的。比如印度孩子,他们从小背的不仅是个数位相乘的“小九九”,而且要把许多两位数相乘的乘积也牢记下来。

  英语国家为什么都没有中国式的“小九九”?这倒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涉及一些语言学的奥妙。最主要的原因是汉语的音节少、元音占优势,所以发音响亮、短促,易于找到韵律感。反观英语,音节多、辅音多,一堆数字很难形成韵脚,所以学过了也容易忘。英国引进中国的算术教学,既是数学思想的融合,也是语言学上的一种创新。

  来源:每日新报,作者:韩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