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岔路口:模式化,还是个性化

2019-11-30 16:17:53

1 2 下一页

  作者:赵福楼

  今后的教学应该有两维关注:一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二是支持教师个性化发展。

  教学在很长时间强调取同之后,现在正逐步开口,允许有差异化发展。

  中国教育在初步发展阶段,针对自然条件下的大范围受教育人群,学生的学习离散度很高,而且教师的实际教学素养和能力无法完全与教育教学的需要相适应,迫切需要以规范化和模式化的做法来支持教育教学的实践。

  如此可以理解,在当前条件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抓手,各地和学校普遍强调规范化管理与模式化教学,以此作为教育教学科学化和走向现代化的做法。

  历史上语文教学,本来带有模糊性,教师教学的统一性不多。所以,语文学科的教学效率历来被非议,甚至问责。也就是说,语文学科教学的现实需要,也有必要进一步规范行为,统一思想认识,提高科学化水平。

  很多语文教育领域的学者都具有这种学术敏感性,以为语文学习以语感,这种长时间、高强度训练为基础的学习经验,与今天强调有效性的教学要求,构成了严重背离,更有必要在语理的研究上深入一步,教可见的,教能教的,让“学习什么”显著化,科学化,也让教师的教学定位在有增值性。这样的视角,决定了我们的教与学研究,指向的服务对象,不是教师和学生的一部分精英分子,即不是理想人群,不是最好的。

  所有人都适合的教与学,一定有取同的,规范的要求,一定是可操作的,可推广的。如此的研究,才是落地的研究和产生可以有效转化生产的经验。

  然而人群的复杂性,区域环境与要求的多样性,又决定了这个适应性的教与学,很难是普遍应用的经验。

  研究总是需要在整体规范,与个别适应之间摇摆。我们以为没有最好的普遍适用的经验,而在转化与应用别人经验时,也要针对自己的需要,做出适应性调整。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