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鉴赏阅读 每日一篇:《为学一首示子侄》

2019-09-15 19:59:15

  【说明】

  本文作者彭端淑(约1699一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四川丹棱人。他是清代四川的著名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清代四川三才子。

  《为学一首示子侄》,收录于《白鹤堂文集》,为清代彭端淑作品,作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因彭端淑同族子侄很多,仅其祖父直系就达69人之众,但当时连一个文举人都没有,作者见状,甚为忧心,急而训之,所以才写出这篇文章来。通过此文,说明通过人的天资昏聪能力庸敏,为学存在难与易,但由于学与不学的关系,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分析,并劝勉子侄读书求学不要受资昏材庸资聪材敏的限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原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学一首示子侄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译文】

  天底下的事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做这件事,那么困难也变容易了;不做,那么容易的也就变困难了。人们求学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学这件事,困难的也变容易了;不学,容易的也会变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不停地学习,长时间不懈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是真的愚笨还是真的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我才思敏捷,超过别人。如果摒弃而不用,那跟愚笨和平庸的人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既然这样,那么愚笨平庸,聪明敏捷的功用,难道是永远不变的吗?

  在四川的偏远的地方(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另一个富有。穷和尚告诉富和尚说:“我想要前往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前往呢?”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一个碗就可以了。”富和尚说:“我多年来一直想雇船前去,还是不能。你凭靠什么前往呢?”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前往的事情告诉富和尚,富和尚露出惭愧的神色。

  位于西边的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有的和尚不能前往,贫穷的和尚却可以到达。人立志,反而比不上四川偏远地方的和尚吗?

  因此,天资聪明和敏捷,可以依仗但又不可以依仗;自己仗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那就是自毁前程的人。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但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孜孜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的努力学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