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学化学教学法实验的研究

2019-11-13 11:59:22

摘要开设“中学化学教学法实验研究”课已5学年有余,从改革的方向、方法和结果看:绿色化学——目标明确、方法正确、前景可观,道路深远。
  
  在基础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以人为本”论,教师是根本,这一点,社会各界以达成共识。我们认为高素质中学教师不仅应成为合格教学型人才,更应成为学者型、研究型和创造型人才。为了既培养高师生毕业后从事实验教学和技术研究的能力,又为考研生提供创新性实验研究题材,我系决定改革原“教学论实验”课,开设“教学论实验研究”必修课,现已开设该课程5年余,从改革的方向、方法和结果看:绿色化学——目标明确、方法正确、前景可观,道路深远。
  
  1改革的方向和方法
  
  1.1实验课选题、内容和要求具有研究性和创新性
  
  教学实验研究选题12项,每项选题尾缀以研究、探索之词,给人以新颖、创新之感。如以选题“非铂电极电解水实验探索”为例。其内容是分别在两种电解液(1﹕10硫酸,10%氢氧化钠)中,改变和选择电极材料(铅、碳、铜、铁棒),电压(6、9、12V)和两极距(2、4、6cm),用无刻度试管(一般农村中学用)探索电解水的最佳条件;要求用绿色化学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验操作过程中,电解液腐蚀皮肤(手)的问题。显然该选题题目新颖,不仅具有研究性,还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选题的研究性是显而易见的,条件变量多,因素复杂,需要学生分项目、控制条件和因素分别进行实验探索,在一些细微末节问题上,更值得研究,如电解水所得氢气、氧气的体积用无刻度试管测量,就值得探索。墨水、中性笔等虽然可在试管上做记号(刻线),但这些化学成分都易溶解于电解液中,使所做记号不复存在,而油笔又不能在试管上做出任何标记,偶有痕迹,又被强碱性电解液将其化学成分腐蚀破坏的一干二净;用任何标签纸划线做记号,都是笨拙之举。而某生用剪刀将细橡胶管剪出一极细(相当于吸量管刻度线)橡皮圈,套在试管上作可移动性记号,配合量筒、尖嘴滴管滴加水测量氢气、氧气体积,使问题得以解决,其思维在探索的基础上得以升华,技能颇具原创性。而解决实验研究操作过程中碱液、酸液不腐蚀手的要求,却极具绿色化学的挑战性和创新性。大多数学生用塑料袋套在手上,用手指堵住盛满10%NaOH电解液的试管口,倒立插入装有该电解液的电解池中;不少学生用塑料袋堵住装满10%NaOH的试管口,并用其在试管口打结,使之不漏液,倒立插入盛有该电解液的电解池中,放松结口,提升试管(不出液面),取出塑料袋(此举因试管漏液进气而失败人次较多)。而仅有一位学生是剪一张小塑料薄膜片,用其盖住装满10%NaOH电解液的试管口,使试管倒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薄膜片可密封并托住电解液,使试管顺利插入盛有电解液的电解池的勾型电极中,在极具创造性实验技术的挑战中,该生脱颖而出。
  
  诸如经典实验:分解KClO3制取氧气法,分解剂和催化剂质量的比例与分解速率的关系;药品在试管底的铺置方式(平铺,不得堆积)和酒精灯的加热方式(从试管底逐渐缓慢前移,不得拦腰截断加热),对控制氧气产生速率及其制取和收集(凡固—固型反应,须加热制取气体的实验),其研究成果值得推广。鉴定海带中碘的研究中,酸化与乳化及破坏乳化法,从萃取剂的颜色判定碘含量,及其废液中分离制I2、回收CCl4。纤维素的水解实验的研究中,脱脂棉用量与浓H2SO4体积(滴数)的关系,玻棒搅拌时速度、粘稠度及脱水炭化(失败),和溶液颜色与水解程度的关系,中和液、沉淀液NaOH浓度、体积(或滴数)、加热方式与生成Cu2O沉淀速率和颜色的关系,为什么要用新制的Cu(OH)2沉淀等均具有绿色化学实验的探索性和创新性。
  
  1.2实验前、后任务由学生完成
  
  为了培养学生从事和熟悉实验研究的全程经验和实验素养[1]的形成,单做实验研究,不懂实验研究的前期任务和善后工作,从绿色化学的思想和原则,建立绿色化学实验室标准出发,应彻头彻尾打破教师开单——实验员准备——教师指导——学生实验研究——教师、实验员善后这条实验教学工作链,建立教师指导——学生准备——(教师指导)学生实验研究——(教师指导)学生善后这样的一条教学实验研究工作链。将学生每4人分为1组,让每组学生轮流承担一次实验前准备工作,和实验完毕善后任务处理。前者,如实验器材、药品的领取,分门别类存放、配发,及试剂、溶液的配制,实验器材研制配发等;后者,如实验后剩余试剂、溶液的收存,实验“三废”按照绿色化学处理药品的5“R”原则进行回收、处理、再生和利用,整顿公用仪器,清扫实验室卫生工作等等。器材研制,如测定KNO3溶解度研究中环形搅拌的弯制;电离、电解实验探索中三通管的烧制,电解水非铂电
  
  极研制中极(接)头的密封链接等,这些工作既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技术和严谨的科学实验作风。实验“三废”:制H2实验研究中废锌粒(已镀松疏Cu)回收后的再利用及废气(H2)的收集、贮存;经典实验分解KClO3制O2的再研究中的废渣中分离出MnO2和制取KCl;纤维素水解及鉴定研究后的废液中分离出Cu2O和葡萄糖酸,银镜反应研究后用稀HNO3处理银镜后,废液回收,提取纯化AgNO3等。这些回收、分离、再生、利用和贮存等绿色化实验室工作,不仅促使学生学会了绿色化学实验的思想、原则、方法和技术,树立了和谐节约型的实验风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并历炼了学生的实验素养。显然,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教学研究的主体地位,教师处于指导地位。
  
  1.3实验研究计划——实验研究报告一条链
  
  众所周知,实验研究计划是制约实验研究过程和实验研究报告的瓶颈。体现形式往往是实验研究计划和实验研究报告是“两张皮”,即体现为两种文本形式,且内容大相径庭。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是在做实验研究计划上寻求突破口。为此,在撰写研究计划,做研究操作(实验)和直至做研究报告上向学生提出10点要求:①学生实验前必须要到图书馆、资料室或上网等查阅相关实验选题的资料,获取、采集一些实验原理、方法、技术和数据等基本信息。②研究计划和研究报告是实验研究前后内容的链接,体现方式不同(因时空而异)的一种文本形式,换言之,实验研究报告是在实验研究计划的基础上成型的。实验研究前可完成和能完成的(完成在研究计划上),决不推在实验研究后(写在实验研究报告上)。③实验研究原理简洁化,实验研究步骤、过程要格式化、纲领化、前提化、公式化、符号化、术语化、数据化、英文缩写化。④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和知识产权。做研究计划时查阅(含上网)的资料内容、数据等应将其文献做标注(角码),并在格式化过的计划书(报告书)页脚下方按照文体要求说明标注的来源出处。⑤实验研究(操作)时,勿须看书,仅凭研究计划便可操作。⑥实验研究操作过程,要眼、手、脑并用。操作规范是基础,遵守程序须切记,做上步、想下步,心中有谱尚须记录在册是行手。⑦探索过程有困难,方式方法要讲究;能解决实验研究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是根本,它是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能力的必经之路。⑧将实验研究过程中所得现象和数据填充到格式化的研究计划中,或经过一定的数据处理(含手工和
  
  电脑),且得出结论,便是一篇将要成型的实验研究报告。⑨实验研究本身具有探索性,实验反常(异常现象、实验失败、结果欠佳、误差与偏差过大等)在所难免,遇到问题不得回避,更不能造假,必须进行问题探讨。应从主观因素(加错试剂、读数有误、按错键钮、计算出错、反滴、滴管交叉等)和客观因素(温度、浓度、酸碱度,试剂、试液的损坏——氧化、还原、分解、玷污、光化、催化和仪器性能等)等诸方面进行反思、假设、重做、分析、比较、归纳、解释并得出结论。问题探讨是实验研究报告的必要和重要内容,是实验研究报告完美、完整全面的具体体现,没有问题探讨是一份未成型的实验研究报告。问题探讨能力:深刻性、尖锐性、广度性、准确性是一个人独立从事化学实验研究时学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⑩习题或作业。习题和作业是实验研究内容的具体内涵和外延的问题化,不完成、不认真完成和完成有误说明该生实验研究素养有缺陷。而知识、技能、能力和素养是构成实验研究学业结构的四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