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钱报记者和物理教授朋友、浙江工业大学维尔切克量子中心的熊宏伟教授大概就忙了一件事:看新上映的《碟中谍5》,再把电影中的物理问题分析了个稀巴烂。有意思!
熊宏伟是“碟迷”,《碟中谍》系列电影全部看过。上周听记者说《碟5》上映了,他第二天下午就跑去看电影。
为了严谨地给记者解答问题,熊宏伟请了一位物理博士和三位本科生,一边看电影,一边就把物理题给做了。
解读下来我们发现:对于靓汤哥(汤姆·克鲁斯)来说,《碟中谍》系列电影的英文原名“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的任务),真的是mission possible得一塌糊涂啊。
目前电影正在热映中,我们不剧透具体的情节,将两个传得多的经典镜头背后的科学,跟大家分享。
镜头一:扒飞机
阿汤哥双手的抓力
是他体重的3.86倍
在1700米高空,阿汤哥徒手hold住飞机舱门。
因为事先剧透给熊宏伟有“扒飞机”这样一个场景,他就一直盯着一个细节看——阿汤哥当时身体飞起来的角度。
熊宏伟用物理知识探索阿汤哥的这个高难度动作,就是从这个“身体飞起的角度”切入的。
《碟5》中,阿汤哥用手抓住飞机飞向高空。由于自身重力和风力同时存在,导致阿汤哥身体垂直方向产生一个角度,熊宏伟估计,这个角度大约有75°。
阿汤哥当时感受到的风力,和飞机的速度有关。我们从阿汤身体的角度得到了他感受到的风力的大小。
这意味着阿汤哥受到的风力是重力的3.73倍。为了保证抓住飞机,他双手的抓力就得是他体重的3.86倍。
记者查了一下靓汤的体重:90公斤(可见身高170公分左右的阿汤哥,是一枚多么实打实的硬汉)。所以,悬在舱门外的他,双手要承受的抓力有348公斤,的确是神一样的特工啊!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想象一下,你吊在单杠上不掉下来的话,双手抓力是你自己的体重而已。
如果你想体会一下顶级特工的感觉,那么试试特别的单杠挑战吧。不过呢,得在你身上另外挂上至少和你相似体型的两个人!
“风力是由于空气中的分子撞击在汤姆克鲁斯的身体导致的。”熊宏伟解释说,75°角时,估计阿汤哥受风的有效面积是0.2㎡,这就意味着飞机的速度大约是113米/秒,还没有达到这架A400M军用运输机的最大速度(大约245米/秒)。“这大约是民航飞机升入高空后正常飞行速度的一半。”
“从影片来看,当时飞机的确还没有进入正常飞行高度。”熊宏伟说。
幕后——
《碟5》幕后视频的介绍,证实了熊宏伟的推测。导演介绍当时拍摄的高度大约是1700米高空左右。
“哪怕是达到民航的正常飞行速度,风力还要增加4倍,这个时候阿汤哥作为一个地球特工,几乎也是不可能抓住飞机的。”
“拍摄应该是考虑到安全性,不能在飞机全速飞行的情况下进行。但同时选择这个高度拍摄,也是根据汤姆克鲁斯的体重严格测算过的,非常科学、精准。”
事实上,在1700米高空,阿汤哥“肉包铁”的风险也是非常大的。在这样的高速下,空中的任何物品——石子、小鸟等,都能轻易杀死他。
其中有一次,阿汤哥被一颗小石子砸中,当时他以为自己肋骨被打断了,好在后来发现是虚惊一场。
导演组还专门为他配备了特制的隐形眼镜——以防大风把他的眼珠子刮出来。
镜头二:潜水
水下憋气6分钟
动作专业且一丝不苟
阿汤哥从40米深的瀑布顶端纵身跃下,在水下憋气6分钟。
熊宏伟观察判断,水流下部涡旋的速度大概是4米/秒,水旋转所需的动能,远远小于流水机关的势能。
首先,场景科学。
再看阿汤哥的任务:潜到水下去换置一块记载有特工个人信息的芯片。
在水深40米处,气压达到5个大气压。熊宏伟根据电影中的场景估计,阿汤哥并没有潜到水底,但是2/3水深一定有。我们假设他偷天换日的场景大约是30米水深处,也就是有3个大气压。
这是一种什么体验——
比如1000米高空只有0.9个大气压,一般飞机下降时,由于速度比较快,而气压在增加,所以我们会感到耳朵、腮帮不适。
但阿汤哥纵身一跃,直接以大约25米/秒的速度,飞入了大约3个大气压的怀抱,所以会有什么生理感觉,大家可以合理想象。
物理教授看细节——
这也是很让熊宏伟感动的一场戏。
由于对抗水下装置,阿汤哥扮演的伊森花费了更多的时间替换芯片。到紧急逃生的时候,仅凭借剩下的体力,他已经打不开水下逃生通道的门。这时,他选择放手。
“这是他完全信任搭档的做法,他尽可能多地保留体力,等待救援。”熊宏伟问我,“有没有注意到他放手以后,腮帮子凹得很厉害?”
熊宏伟特别注意到的伊森的这个动作,有点像我们吮吸两边腮帮时的效果,它是调节气压保命的动作之一。
“潜水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持身体内外的气压平衡。”物理学博士、潜水爱好者杨杨告诉记者,大气压最伤的是人的耳膜,如果到水下没有合理的平衡,耳膜很有可能会破掉。
这个平衡的实现,靠的是鼻子和耳朵之间的连接部位:咽鼓管。
所以更专业的观众,还会看到伊森在放手后,舌头同时在抽动,这也是打开咽鼓管,调节身体内外气压的做法。
什么是“氮麻醉”——
阿汤哥在水中放松的动作,在专业上叫做“氮麻醉”状态。
水下和空气中一样,70%以上的气体成分都是氮气,加上几十米水深处压强如此之大,氮气一下子就通过毛孔压到人的血管里。氮气一进入血管,人的中枢神经就麻痹了,出现类似酒醉的状态。
在这样类似昏迷的状态下,人可能可以在无氧气的情况下,再在水中坚持7~8分钟。
当然,大家看了电影也有槽点:为什么不背氧气瓶下去?我猜,理性的理由是,背着大家伙更不方便逃生。别的理由呢?因为这样非常地不帅!
幕后——
为了这场“一镜到底”的关键戏码,靓汤哥和女主角在开曼群岛接受了192小时的专业自由潜水训练。
“40米深,没有呼吸气筒,我训练自己长时间屏住呼吸。最后达到了6分半钟的记录,这样我们就能够进行后续拍摄了。”阿汤哥在幕后的纪录片中自述。
最后,男女主角两人都拿到了AIDA(国际自由潜水组织)潜水资格证三星,达到自由潜水的水平。这相当于专家级别。
写到这里,我的脑容量也烧得差不离了,唯有一个想法要表达:向传奇的阿汤哥致敬,向尊重科学、尊重观众的剧组致敬。
本文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作者:章咪佳